

主动放权的垄断者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公用事业是不是应该市场化、私营化?加州的停电使本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成为经济学反思的重点。理论界争论正酣,从美国邮政又传出令人震惊的消息,这一百年老店竟然希望放弃垄断地位,与私营公司一决雌雄。当然,这一诉求的背后,是这一半官方机构的巨额亏损。
1月,美国邮政开始实施一项将为今年带来10亿美元收入的邮资调整方案,但额外的收益似乎于事无补,享受了近十年的经济繁荣,甚至没有被互联网的免费信息传输打垮后,美国邮政被突然放缓的经济拖下了水,今年,长期积累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近30亿的赤字刷新了现代邮政史的纪录。
习惯了国内电信邮政价格的剧烈变动以后,美国的邮政资费的调整令人颇有神秘之感。很少新闻报道,更没有热火朝天的争论,就连涨价的消息消费者也是到了邮局才知道。看过邮资调整方案,更会发现垄断了邮政业务一大半的美国邮政局算的上是一个“觉悟甚高”的垄断者。最普通的优先级邮件只从33美分上涨了1美分,每盎司22美分的加价仍然不变,明信片的价格也是一如既往的20美分。据说,这样调价的一个理由是,寄信人心理上容易接受小而多次的调整,而间隔虽长,但幅度巨大的调整容易引起普遍的反感。
即使如此谨小慎微,美国邮政也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美国邮政是半官方性质的机构,虽然不从纳税人那里拿钱,涨价却需要漫长的价格审批,长达10个月的调查听证后,政府没有同意2美分每盎司重量加价的上调,明信片的1美分上涨的提议也被否决。在审议的过程中,美国邮政的财务危机还没有显现出来,1999年,全系统尚有3.6亿美元的盈利。那时,邮政官员就呼吁公众给予他们一个安全的财务基础--3亿美元,对于拥有全国90万雇员的公司,简直微不足道。一个很小的变化,就会使公司从盈利转向亏损。2000年,占公司收入来源2/3的优先级邮件业务锐减,而成本高、收费少的广告邮件增加,直接导致了大幅度的亏空。
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早在几年前,美国邮政就警告说他们的核心业务正受到电子邮件和电子商务的威胁,如果要生存,就必须重新整理业务模式。在竞争激烈的邮件投递市场,邮政的官员宣称只有像私营公司那样经营,快速地变动价格,提供大宗折扣和附加服务,才能坚持下去。为获得私营公司的政策环境,邮政甚至希望放弃政府给予的垄断地位--垄断给邮政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少,而政策负担却使它明显处于劣势。每年,它都要为200个新增的地址提供人工耗费远高于旧有社区的服务;3/4的邮局都在赔钱,可政府不允许它关闭任何一个。现在,美国邮政76%的收入用于支付雇员薪资,而联合包裹公司和FedEx分别是56%和42%。无法减少支出,邮政只有诉诸提价,但大部分提价动议被价格委员会驳回。最麻烦的是对市场的反应,价格终于可以变动的时候,邮政得到的或许仅仅是通货膨胀的价格水平。
邮政渴望像竞争对手那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投递商品的同时允许顾客在线付费。邮政还希望构筑互联网上的交易系统,把信件投递和电子商务联系起来。但竞争对手们没一个愿意看到这样的转型。尽管邮政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称做利益驱动的公司,但它的确从政府那里得到了各式各样的税收优惠和财务支持。私营的邮寄公司干脆把邮政和政府划等号,显然,联邦政府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与民争利,事实上必将形成不公正的竞争局面。
邮政之所以被称为公共事业,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通信的基本人权。无论多偏僻,政府都有责任把邮政系统延伸到那里。如果咬文嚼字,当然也可以说通过互联网付费,也是人权的一部分,不把任何人排斥在通信的范围外是邮政的理念,同样,更不应该剥夺任何人接近互联网的权利。邮政官员引经据典,指出富兰克林担任局长时的邮政,与现在没有任何本质分别。为了进入私营公司的势力范围,美国邮政局真是挖空心思。
行业中的垄断者却非竞争中的赢家,若非亲眼所见,想必难以置信。但在美国,在一个顶顶传统的行业,垄断大半市场的美国邮局却要立地成佛,希望放弃垄断地位,与对手平起平坐地竞争。这足以见证垄断,除非是百分百的独占,总有它自身的麻烦。 美国邮政美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