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新媒体艺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志余)

点击新媒体艺术0

北京藏酷酒吧里开辟了一块不小的空间,取名“新媒体艺术中心”,专门用来展示新媒体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所包含的技术趣味与藏酷的设计风格非常一致。3月至5月,在此处展示“数码艺术节”的影像作品、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作品。在网络艺术展示厅里,十几台电脑一字排开,观众随时可以打开电脑进入作品。

开幕那天,除了酒吧里的客人好奇地进进出出,特为此而来的艺术家、三维动画设计师以及IT白领把这个很冷很静的地方挤得很热。中心艺术主持人王功新、林天苗、吴美纯、邱志杰都是在中国较早好奇于新电子技术的艺术家。1997年吴美纯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主持过中国第一个录像艺术展,在当时曾引起艺术界的不小震动。

新媒体可以为创作带来什么样的机会,会为观众带来什么样的艺术,这不仅是观众的疑问,也是创作者们要打开“潘多拉”盒子的冲动来源。

老蒋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和《夏天》是比较漂亮的动画作品,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美术的手工技艺所起的作用,但它肯定不是动画片,肯定不是平面绘画所传达的视觉反应。标题的熟悉与所刺激的大脑区域的陌生,更让人处于主动与被动的游移感动之间。

周啸虎在这里展示的是一个网络电影剧本《阿B日记》,打开电脑屏幕,一半是文字剧本,文字中有一些是可以点击的,点击出屏幕的另一半是他制作的数码影像。如点击一处“跑”字,旁边的屏幕上是一件无主白衣白裤像罗拉一样没完没了地跑着,甚是异样。

陈邵雄的《风景》把他原来的摄影作品的概念活动起来,增加了力度,同时作者似乎遥远了,作品有了技术带给人们的冷静风格。

石青在电脑上把一系列的手掌做了一番小小手脚,他规定上帝创世的几天里造的都是手,只是在仔细观察下,你才能分清这些手的区别,才发现这个上帝虽然不太勤奋,但还是没闲着。

邱志杰的作品是一个类似于社会调查的题目,谈论的是东方西方,他把采访、漫画、历史照片、历史文献、纪录片、风情画等所能与此题有关的材料尽量收入,通过点击链接互相通达。

用这样的方式观看艺术展览,对观众的要求除了电脑简易操作之外,还要什么?耐心?好奇?散漫?

周啸虎在网络电视剧本《阿B日记》里扩大了插图的概念,所有可点击打开的地方都是一个独立的空间

点击新媒体艺术1

点击新媒体艺术2

点击新媒体艺术3

背景:

科学家,让艺术家飞起来!

“我们再也不能绕过技术领域了——我们等不起了,我们必须与技术挂钩以继续实践,我们必须快速行动起来。”美国艺术家劳森伯格在很多年前就这么惊呼过。对新技术成果的利用虽然一直是艺术更新的辅助材料,如绘画中颜料的品质,音乐中音响的素质,但20世纪的新技术则是艺术发展中最鲜明的特征。

60年代早期,现代科技急速发展的时候,很多艺术家根本没机会接触新技术,因为没机会结识这方面的专家。最初,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位科学家开始与几位艺术家合作,其中有一位叫简·廷格理的艺术家想做一个自我毁坏的大机器,要安置在剧院内,在观众面前发动,然后自我解体,同时还要让所有零件抛向四周。这个叫做《向纽约致敬》的作品在科学家的技术支持下得以完成。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一件声音环境作品,是劳森伯格在60年代的作品。依当时材料设备的使用程度,他要做一个温度、声音、气味、光线都会随观众移动而改变的互动环境,也是在科学家的参与下设计实施的。

最有随时而动敏感的安迪·沃霍尔曾特请科学家到他的工作室,让科学家为他想象的一个会飘动的大灯泡提供技术可能,但是经过计算认为这个设想没可能实现,因为电池太重,后来还是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材料,可以加热而密封,于是,他的《银云》梦想成真了,在地面与天顶之间飘动的一个闪着银光的大东西在展出时令人惊叹。

60年代艺术家对新技术的着迷甚至直接促成了“艺术与技术实验协会”的成立,为了更主动有效地寻求与科技专家的合作,并请他们为艺术家开办技术知识的讲座,3年之中被这个协会招募的科技专家达2000多人。

便携式摄录像设备出现后,有艺术家立即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所谓新媒体艺术以此开始。

第一代新媒体艺术家具有改造大众电视网的激进政治理想,他们把新技术视为民主的工具,希望新电子媒体技术能为个人表现所用,而不是成为消灭个性的大众传播媒体。

70年代初,欧美的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在大众电视网中接纳实验性的艺术作品并提供将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结合的实验场所。较著名的有波士顿的电视台WGBH,麻省理工学院的尖端视觉研究中心(VAVS),旧金山的OQED电视台,美国国家艺术基金(NEA)资助的全国实验电视中心(NCET)等。WGBH的新电视工厂每周播出一次的《艺术家亮相》艺术录像带节目为它赢得了广泛声誉。在欧洲,英国的第四频道和德国的ZDF也开设固定栏目播映艺术录像作品;法国人1975年开始也开设了录像画廊。

70年代末期,很多艺术基金开始赞助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这些媒体中心提供了比电视台更民主的方式,也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数字化技术,这些中心创作的录像作品很少在电视网中播出,而是在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这促使艺术家考虑将电子媒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的空间处理结合,促成了录像装置的成熟。

80年代录像艺术挟新技术之威开始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出尽风头,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录像作品往往要占到1/3强,成为与架上艺术、装置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媒介。19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录像艺术家比尔·维奥拉代表美国展出,另一位录像艺术家伽里·希尔获得了雕塑大奖,1997年的第十届卡赛尔文献展,录像等新媒体作品占了半数以上,并首次征集了数十件网络作品参展。

90年代以来,世界各重要的艺术馆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惠特尼美术馆、长滩美术馆等纷纷举办专门的录像展览。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定期举办录像节,推动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和交流。

近年来,由于个人电脑日趋成熟,新媒体艺术包括了单频录像带作品、录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艺术。许多作品以互动多媒体光碟的形式出现,1998年的波恩录像节为多媒体作品专门设立了奖项,互联网作品也正在蓬勃发展中。这一切,将更深刻地影响当代艺术的面貌。

新媒体在中国的第一次展览是1996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画廊,那时还大多仅仅是录像和录像装置,而刚刚在北京藏酷新媒体艺术中心展示的作品能看到录像设备进步带给录像艺术的精致。IT产业使个人电脑的编辑设备普及和廉价,也刺激了更多的艺术家着手制作互动多媒体作品和网络作品。

点击新媒体艺术4

点击新媒体艺术5

点击新媒体艺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