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怎么用这大翅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从未来主义者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到今天艺术家在网络技术下的兴奋,这种倾向表现了艺术融入社会发展的愿望。

60年代艺术与科技的合作还主要是科技为艺术服务,艺术家在处理材料和环境时并不大顾及技术中包含的思维习惯,而是随心所欲地异想天开,他们想飞,科学家就是给他们鼓捣到天上的魔术师。而今天,艺术家对数码技术和网络空间的利用则似乎是另一番关系:技术是一对大翅膀,艺术家琢磨的是怎么用这样的翅膀飞起来。

新电子技术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敏感性、综合性、强烈的现场感和互动性。邱志杰是较早尝试和接受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按照他的说法,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多媒体艺术已经比线性演进的电影叙事厉害多了,结合了视频、声音、文字的超文本不但可以链接到其他文本之中,更可以由多种路径进入,这已经使超文本成了一座谜宫。而它所提供的互动性,更使迷宫获得了自我生长的怪异的生命特征。但是,与多媒体的概念所可能达到的境界相比,今天的多媒体艺术还只是一个粗胚。

在邱志杰看来,多种媒体的使用对于艺术意味着综合性的某种复兴。“我们知道现代主义时期是各种艺术门类自我净化的擂台,绘画要排除文学性乃至物象成为画布上的一些颜色,最终走到了抽象绘画。音乐要成为激浪派的那种纯粹的声响,摄影中出现了纯影派。古代艺术中,比如大教堂中,壁画、雕塑、管风琴和建筑空间协同起作用,渲染心理氛围的‘场’的工作方式看来可能在多媒体中再次出现。就像教堂中的祭坛画搬到博物馆的聚光灯下就不再神秘,多媒体将把各种艺术再次捆绑在一起,营造出不可还原为组合要素的综合体验。”

但是,“对多媒体创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传统分科的专业艺术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这使创作成为多学科人才之间的一种协作,再加上我们已经意识到的数码作品在传播中多次再加工的特点,多媒体同样加剧了个人作者的匿名,就像荷马史诗并不是荷马的个人写作一样。我们在电影片尾长长的字幕中已经见识过这种集体创作的力量。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为达·芬奇式的全才的出现提供空间。如果达·芬奇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他会是一个艺术家吗?也许是一个黑客。在现代主义所分派的角色中他会被压抑坏的”。

多媒体艺术是正在出现的艺术品种,它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可述可论,可以平直地铺陈,更可以单线深入,可能性极为丰富。邱志杰说,“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潜能还有待开发出来。当互动多媒体作品置身于网上成为网络艺术时,也许将大大地改变我们传统的艺术概念。以超文本形式出现的网络艺术无疑会成为今后最重要的艺术方式之一,这类艺术在网上对于传统艺术的竞争力是不言而喻的。网络艺术最终将走到哪一步,网络究竟蕴含着多少做艺术的可能性,我们对这种工具尚未了解,我们对自己也尚未真正了解,因为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网络艺术品而言,绝大多数还非常幼稚。一切将取决于人类最终变成怎样一种人”。就像艺术起源时那样,艺术是为了生活。(图片均为本刊资料)

艺术家,怎么用这大翅膀0

艺术家,怎么用这大翅膀1

艺术家,怎么用这大翅膀2

艺术家,怎么用这大翅膀3

艺术家,怎么用这大翅膀4

蒋建秋的flash系列里对《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视觉诠释 艺术

上一篇: 点击新媒体艺术
下一篇: 与吸血鬼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