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黎明前一小时》到《君士坦丁之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本期新书有8部之多,我们只能择要介绍。
第一部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对儿童时代的回忆录《黎明前一小时》。近年来,美国的卸任政要撰写回忆录已蔚成风气,但他们多以其从政生涯为主要内容,未免使读者“多见少怪”,而卡特的这部新作却叙述了一个南方孩子的成长,以其准确的时代及乡土特色提供了值得历史学家感到兴趣的生动资料,一般读者自然也会出于亲切或好奇而欢迎了。
实际上这已是卡特自1981年退出白宫以来的第13部作品了。由于他有语言天赋,又颇有可写,因此评家认为应该感谢他操笔写作,才为大家展现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卡特一家素以古怪著称。1976年吉米竞选总统时,他的弟弟比利因直言快语而深受媒体喜爱。当一位记者暗示他有些“怪”时,他回答说:“你瞧,我妈70岁了,还是美国和平队的志愿人员,在印度传播技术;我的一个姐妹作为‘摇喊’教派(在礼拜时以叫喊和乱动来表示虔诚)的成员,走遍世界去传教;我的大姐把她的一半时间花在哈利-戴维森摩托车上,而我哥哥要当美国总统。你说我的家哪个人正常?”不过这部书中写的却是十分正常的男孩的童年,就其时间、地点的典型性而论,颇有资料价值。
比如说,人们可能会感到吃惊:在二三十年代,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竟然没有厕所!不但没有室内厕所,而且也没有户外公共厕所。全美国乡下的居民当时堪称是第三世界。
当代美国有三位总统在涉及种族问题上有公允表现,而他们往往都是南方出身:林登·B·约翰逊、吉米·卡特和比尔·克林顿。卡特的童年故事从根子上解释了南方当地白人在种族上何以会有难以自圆的自由主义观点。卡特是在一心相信种族隔离主义的环境中长大的,在他的家乡,不持此态度的至少会受到放逐的惩罚。卡特的父亲厄尔·卡特是个富有的地主并拥有许多黑人农工,对待他的黑人雇工应该算不错了,但他绝不准他们接近他家的前门,而他们也不敢擅越雷池。老卡特是个种族隔离主义者,他的长子又怎么会以黑人为友呢?
原来,他事实上是在黑人中间长大的。他的好友都是黑孩子。他出入他们的家门,吃他们的饭菜而且觉得是美食。他精通南方黑白两种土语,以致有时被白人成年人叫去担任与黑人对话的翻译。
上高中时,吉米只能遵照当地的习俗进入白人学校,交新朋友、和女孩子约会。但回到农场,他的好友仍是两个黑孩子。不过,他的同龄黑人对他的态度开始改变,有时对他恶作剧,有时对他又毕恭毕敬。他们之间原有的那种亲密无间不见了,但他内心却出现了可贵的平等意识。而他对黑人的关心是得到他母亲的支持的。她不赞成丈夫的种族观,作为护士,她是那一带惟一的医务工作者,周围的邻居,无论黑人白人都找她看病。她常常在黑人家中花费很多时间,她还欢迎黑人使用她家前门,她丈夫也无可奈何。她还是黑人棒球手杰基·罗宾逊的早期球迷。1964年她主持支持取消种族隔离制度的约翰逊总统的运动,招致当地反对派在她家窗户上涂肥皂、在她的汽车上乱画。吉米佩服母亲的勇气,追随母亲的榜样而不听从父亲那一套。
当然,在别的方面他还是尊重父亲的。他儿时的目标便是像父亲那样当个农场主。作为长子,他很早就随父亲每日巡视农田,而且学会了用骡子耕地和操作农机,不到20岁就已显出管理农场的本领。书中有一段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农场被迫犁掉庄稼、杀掉牲畜的生动描写。凡此种种,构成了一幅美国南方二三十年代生活的色彩浓郁的风俗画。
另一部新作是《君士坦丁之剑》,从基督教之诞生谈起,导出罗马天主教会实际为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铺平了道路的结论,为人们解开了西方多年来固有的排犹思想之谜,是一部具有远远超出宗教史范畴意义的阅读参考书。
作者詹姆斯·卡罗尔原是天主教士,在反越战运动中成为左翼,1989年偕家赴欧体验。冷战结束时,无意中来到希特勒原来的地堡,联想起纳粹的屠犹暴行,便从原有的神学知识为起点,研究起基督教与犹太人的关系。
众所周知,《圣经》原以古以色列人的经典为基础,而且耶稣·基督本人也是犹太人。可是原来的欧洲以基督教(无论何种教派)为信仰的各国,何以长期存在着排犹思想及行动呢?
他追溯基督教历史,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全新阐释。他认为,耶稣生于罗马帝国时代,并为其处死,他的全部活动与当时的文化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当时在犹太人中间确实对“末世学”、“救世主”及其信仰本身有分歧,一部分人追随耶稣,另一部分人则不认为他是上帝之子,但双方并无敌视,前者亦未受到后者的威胁。《旧约》说上帝是主宰和《新约》说上帝要博爱也没有对立到不可收拾。认为基督教反犹始自耶稣纯属无稽之谈,只是由于以保罗为代表的耶稣的追随者篡改了原义,原来的《福音书》便把犹太人反抗残暴的罗马帝国改写成了一个新宗教和犹太人的冲突了。
这样一误再误之后,遂形成了教徒中的反犹情结,排犹事件在各国屡屡爆发,直至希特勒上演了举世震惊的对犹太人的空前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