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德·哈里斯:“今日的经典,明日的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于)
女演员太漂亮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对艾德·哈里斯来说是这样。在《继母》里,他先后娶了苏珊·萨兰登和朱莉娅·罗伯茨,有的评论很刻薄地说,实在找不出谢顶的艾德·哈里斯身上有什么地方能吸引两个大美女。说这话的人无疑找到了最好的表现无知的方式——他选择了一个极端错误标准去衡量哈里斯,这个演员中的演员。
艾德·哈里斯在很多热门电影里出现过,比如《阿波罗13号》、《石破天惊》等等,不过都是配角。对于记外国人名困难的中国观众来说,他的名字很陌生。在好莱坞他也算不得主流演员,最起码在各种权力人物排行榜上没有他的份。然而他却是一名真正的演员,有人用这样的话评价他:“今日的经典,明日的传奇。”2001年是51岁的艾德·哈里斯最辉煌的一年。他在欧洲电影史上成本最大的《拒敌门外》中扮演了一名德国狙击手,该片在今年柏林电影节开幕式上放映,其中蕴涵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极为宏大的场面引起巨大反响。《拒敌门外》的拍摄意图之一是跟好莱坞大片叫劲,但是导演让一雅克·阿诺却邀请一名美国演员来演,因为他觉得艾德·哈里斯是名绝对合格的演员。
除此之外,哈里斯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因为他出色地塑造了美国现代艺术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杰克逊·波拉克这个角色。扮演波拉克决不是一件普通工作,事实上,哈里斯已经为此准备了10年。1985年,他的父亲送给他一本关于波拉克的书作为生日礼物,哈里斯推测父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他长得有些像波拉克。转年,他从父亲那里又得到了另一本书,也和波拉克有关,父亲还建议也许能拍部电影什么的。父亲的话在他心里扎下根来,而且越来越深。90年代初的时候,哈里斯就决心要拍一部电影,只有这样,他才能释放内心越积越多的感受。不过,当时他没有想过当导演,他只想扮演波拉克。哈里斯自己也不能很清楚地解释为什么那么渴望这个角色。他说:“为什么你要和某个人结婚?或者为什么你会爱上某个人?你不能解释明白。它(《波拉克》)就像长在我身上的一个什么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拍的原因……很难说清楚,因为它是非常非常个人化的。”
扮演画家不同于普通人,演员必须有相当的艺术修养和技能,才能让观众信服。艾德·哈里斯花费大量时间去博物馆看波拉克的作品、参观波拉克的工作室、拜谒波拉克和李(波拉克之妻)的故居。他还随身携带了一个画箱,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在各种平面上作画。观众在影片里看到的作品很多就是哈里斯自己画的——他已经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为了尽量贴近波拉克,哈里斯放弃了抽惯的雪茄,改抽波拉克生前喜爱的无过滤嘴的骆驼香烟。
哈里斯的生活就这样慢慢地和波拉克的生活重叠,直到变成同一个人。扮演李的玛茜娅·盖伊·哈登不止一次怀疑哈里斯就是波拉克。影片正式开拍前,哈里斯忽然觉得他应该自己当导演,按自己的方式拍——他花了大量时间去了解波拉克、李和他们生活的时代。波拉克让他着迷,他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对这个人的喜爱。在好莱坞,演而优则导的例子太多了,很多演员在执导第一部作品时会选择自传体式的故事——最熟悉的就是最有把握的,蒂姆·罗斯、加里·奥德曼都是这样。哈里斯的第一却是别人的故事,他说“我不是作家,没有写自己的故事的能耐。但是,波拉克身上有些东西让我感到如此熟悉。”哈里斯为《波拉克》几乎罄尽所有,预算不足,他就花自己的钱,所以观众也能在制片人一栏看到他的名字。
如果哈里斯没有能在奥斯卡竞争中取得胜利,他也没什么可遗憾的,在成为波拉克的过程中,他已经体味到了人生的极乐,就是通过波拉克,他对自己进行了充分的表达。当年凯文·斯派西在奥斯卡领奖台上说,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来赢得演员这一行业的尊严,实际上,艾德·哈里斯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15分钟》的疯狂和有趣
文 小于
电影有一个优点,就是很能对媒体进行反省,尤其是电视。《楚门的世界》、《摇尾狗》都是个中佳作,现在又多了一部《15分钟》。“15分钟”是个电视栏目的名称。
电视现在已经远不是单纯的媒体,它简直能给人们想要的一切:名望、地位、权力、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像一台巨大的洗衣机,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里面搅得头晕眼花,不能自己,包括电视工作者。观众的疯狂刺激着他们,他们制作更疯狂的节目去刺激观众,如此循环不已。约翰·赫兹菲尔德一直在思考:不顾一切的民众为了上电视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公众有多么强烈的欲望去观看?他把疑问放在新片《15分钟》里。
艾迪·弗莱明是超级刑事侦察明星,兼《人物》封面男郎,他知道如何处理高难度的案件,更知道怎样在媒体上出头露面。在一桩涉及大火的案子中,他不得不与纵火罪调查员乔迪·沃叟合作。偏偏沃叟是个低调的,瞧不起媒体的家伙。他们在满城追踪两名东欧来的杀人犯的路上不停地拌嘴,争吵内容是怎样及是否利用媒体。两人最后还是很俗气(相对于好莱坞人物关系模式来说)地默契合作了,因为凶残的、性情难以琢磨的凶手更聪明,他们更知道如何操纵媒体,以及如何制造混乱。
这些场景只要想想就有意思,更何况,约翰·赫兹菲尔德还在深刻的主题、吸引人的故事边上绣了黑色幽默、打斗和尖锐的社会评论。难怪《15分钟》上映后票房反应良好,冲到第二名,挡在它前头的只有朱莉亚·罗伯茨和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墨西哥人》。
《15分钟》的一大亮点是罗伯特·德·尼罗,他扮演媒体明星弗莱明。德·尼罗的一生看起来真是很完美,先前没有人能质疑他的表演水准,现在也没有人能质疑他的票房能力,而且越老越能挣钱,《老大靠边站》、《拜见岳父大人》把他打造成了票房人瑞。同早年在艺术片领域内的辉煌战绩相比,德·尼罗很有晚节不保沦落为商业明星的嫌疑。然而他和别的明星到底不同,年轻时苦练表演造就的非凡功力,以及在电影圈内三四十年的经历使得他的一颦一笑都有了说不出的意味。 15分钟犯罪电影哈里斯恐怖电影父亲演员武打片电影剧情片美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