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精神病,同性恋是什么?

作者:李鸿谷

(文 / 李鸿谷 伽玛医生)

不是精神病,同性恋是什么?0

同性恋狂欢节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很多媒体报道新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重新定义同性恋,同性恋在新版《标准》里不再被认为是精神病病人,那么,同性恋者是什么呢?正常人?

陈彦方(以下简称“陈”):不能这样推导。正定义与逆定义不是经常能划等号的,要划等号必须证实。

记:看来真正的专业人士与普通人对此的理解还是有很大的分别。

陈:我们认为同性恋者不是精神病病人。如果按照一般人理解,精神病病人被叫作“疯子”,这个定义则认为,同性恋者不是“疯子”。

记:我记得新版《标准》对此好像有一个专门说法。

陈:精神科基本定义是:同性恋作为一种性爱活动不一定是异常的。

记:我注意到您所叙述的定义里的用词是“不一定”。

陈:我们精神科大夫认为:同性恋中有的人在个人性指向或性发育过程中,曾感到焦虑、抑郁,甚至痛苦,或者感到犹豫不决,有的希望改变为异性恋。这样的情况,我们将提供精神科医学服务。

记:我理解您的意思是,同性恋者中仍有部分有问题……

陈:有情绪冲突或者障碍者,我们就认为他们具有性心理障碍。

记: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同性恋者不一定是异常,但并不等于所有同性恋者都是正常?

陈:当然。他们中间有部分发生了性心理障碍。

记:同性恋发生性心理障碍的概率与一般比较,是高是低呢?

陈:当然是高。本身他的性指向就特别嘛。

记:有调查数据吗?

陈:对此目前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但就精神科的从业医师来看,这可以有一个自然推定。

记:在这种情况下,您说正定义与逆定义不能划等号?

陈:是啊。否则我们还需要制定同性恋的什么细则吗?比如正常人,我们需要专门为正常人制定什么精神障碍与分类诊断的标准吗?

记:同性恋什么时候成为了一个医学的问题?

陈:中国的西医是跟着西方走的,西方这样定义了,我们当然也就这样定义了。再者说,中国的传统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同性相恋,自然无后。所以,我们接受西方的“同性恋为病态”也十分正常,没有与传统文化有什么冲突之处。

记:有报道说,美国在28年前就不把同性恋看作是一种病态心理了。

陈:是的。当时由于性解放运动,美国精神病学会就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里取消了。

记:很显然,按您前面的叙述,中国并没有“取消”。

陈:对。我们对此是有所保留的。我们这种做法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定一致,WHO认为,同性恋者中具有性心理障碍的人,需要给予医学帮助。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也纳入了同性恋,其表述为:同性恋者中也确实存在非和谐陛同性恋需要医学帮助的人。

记:有报道说,你们在制定新标准时,至少跟踪51位同性恋者一年以上的时间?

陈:是的,这里面的就发生过6例性心理障碍的。

记:你们制定这一标准还做过什么工作呢?

陈:我们在美国也进行过调查。在调查美国同性恋组织时,发现他们曾就美国精神病学会取消“同性恋”,而抗议他们不为同性恋者提供医学服务。

记:这很有趣。

陈:我们在美国调查过曾经是同性恋者,但后来经过精神科或临床心理学家的医学帮助,改变为异性恋者的。他们回顾过去的同性恋状态,自己认为过去是不正常的,所以,他们抗议的是从精神病诊断标准里取消同性恋名称。

记:我注意到您在回答我的所有问题时遣词用句都非常严谨。

陈:普通人与精神科大夫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妄想”,从精神科的角度来看,是有严格标准的,而一般人却可以不这样看。

记:对待同性恋这一问题……

陈:对这一问题,我自己觉得不能完全用媒体的眼光,而更应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

记:但媒体要采用能够让大众理解的方式进行报道。

陈:这确实很难,但如果过于简化,就容易形成误解。比如“正常人”。

记:对媒体而言,同性恋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陈:我们精神科的大夫也很奇怪。同性恋者占人数的比例约2%,相比于我们要服务的对象,并不是特别大的人群。作为大夫,我们当然特别希望社会能够宽容看待同性恋者,但过分关注,也许未必妥当。

记:这种关注本身夹杂着商业、社会心理与个人权利等等因素……

陈:这就复杂了,已经不是一个精神科大夫可以给予回答的了。

(图片均为本刊资料)

陈彦方 59岁,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山东医科大学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华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有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CSF单胺递质代谢产物变化;有抽搐与无抽搐ECT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与心理教育对照研究;精神障碍诊断量表等。主编《抗精神病电疗》、《精神障碍诊断量表及其现场测试》、《新编临床精神药物手册》、《精神科护理学》、《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等书。

资讯

同性恋史

名词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其定义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因此,同性恋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

12世纪 后半叶,比较恶毒的敌意出现在通俗文学中,并最终传播到神学和法律文献中。

13~14世纪 这是一个对任何异端都不宽容的时代。福柯在《性史》中追溯,随着工业革命中日益增强的世俗社会的政府和医学专业的权威,对同性恋的谴责从宗教转移到世俗社会和医学专业。

19世纪 世纪末期,在欧洲和美国,作为这种历史势力会聚的结果,同性性倾向被认为是一种医学上的诊断单位,同时也被当做是罪恶的和违法的行为。

20世纪20年代 那些在性爱和感情上对其同性产生吸引的男人和女人们在城市地区组成益友网络和聚会地点。如纽约,这些聚会地点在20年代性解放的一代人中是广为知晓的和经常光顾的。在德国,产生了同性爱运动。1939年,政府颁布法律禁止同性性行为。

20世纪30年代 随着法律的颁布和警察的镇压,这个时期社会对同性吸引的接受宣告结束。经济压迫迫使许多男人失去工作,这是再次对同性恋不宽容的一个原因。

20世纪4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男人与男人和女人与女人以前所未有的数目聚集在一起。在美国,结果是对武装部队中所谓的同性恋者的清洗,一直延续到战争结束以后,并在50年代反同性恋和反共产主义运动中被进一步扩大化。

20世纪70年代 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理事会确信,同性恋不是一个精神疾病。在将同性恋作为精神病分类单位从其“诊断和统计手册(DSM)”中删除时,该学会声明:“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判断力,稳定性,可信赖性,或一般社会或职业能力的损害。”

(原著文/伽玛医生)

不是精神病,同性恋是什么?1

同性恋是影视作品偏爱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