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自己救自己?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昼夜浸淫其间,难免要注意到两件看似无关,却对比强烈的事件。一件是B股放开,允许国人投资,于是连续涨停;一个是搜狐跌到即将被美国市场清退的地步。美国人的退市制度自有其道理,至少听起来是颇有道理的。但国内压倒性的舆论却是如果中国的企业在海外拿不到资金,在国内上市就会得到父老乡亲的爱护,这,听起来就不那么有道理了,投资行为是为了赚取利润,显然和民族感情无关。
但B股里实实在在夹杂的民族情结却被市场的喧哗掩饰,似乎说不过去。涨停板的意思,除了涨价、赚钱之外,还有买不到的意思。那么多人眼巴巴地排队要买,卖家却奇货可居,做起了囤积的生意,岂不让人泄气。更让人泄气的是,理论上,掌握货源的均非我族裔,即使有,也身居海外。大陆的股民一下子全为他人抬起轿子来了,而且一抬要抬过几个涨停板,真正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开放B股之前,B股的下跌,A股的上涨是最司空见怪的行情。没有人怀疑B股的投资价值,却没有人投资;当然也没有人怀疑A股的投机价值,但投机之踊跃却是世界罕见。早在1998、1997年前,两个市场的差距已经扩大到四倍,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一大著名的悬案。正常状态下,同样的商品的价格应该趋同,因为任何差异都给套利商制造了机会。但我们A、B、H股却向世人证明了一物一价的定价原则也会有例外。1998年,美联储的经济学家曾经专门做过研究,探讨如此大的利润空间,为什么没有套利者介入。得出的一个结论似乎有些荒唐,因为价格差距太大了,投资者甚至惧怕政府将严格控制B股市场,不允许“投机倒把”式的暴利发生。至于上市公司为什么还要发行看似赔本的B股,研究者给出了比较合理的结论,因为A股额度有限,只好退而求其次。
定价理论的应用揭示出部分原因,A股的活性,也就是通常的振荡幅度是B股的2.5到4倍,正说明了A股有着优越的投机功能。亚洲金融危机后,西方资金的撤离更使B股丧失了活力。单是向大陆投资者开放B股的举措就使B股一时间增值50%,更证明了市场的活力更多来自投资者的特性。
因为大陆投资者对股票有近乎天然的热爱,商人们也就热衷于在上海和深圳的市场里上市。不妨设想一下,以去年和今年的市场走势,如果联通、亚信和三大门户不是在美国上市,而是在上海,他们的价格至少是发行价的两倍到四五倍之间,要知道,如果它们还算不得高科技,现有A股中就不应该有高科技了。高科技自然是和高成长联系在一起,实际上 三大门户的成长也的确是A股市场里罕见的,年均三位数的成长足以令任何一个门户的价格达到三位数,接下来的配股和拆股也顺理成章……这里不过是将股市近年来的神话重述一遍,但接下来的故事却往往结局不妙:价格战,行业不景气,或者干脆是欺骗上市,股民被套进去,当然是风险自担。
四五倍的价格差摆在那里,甚至连非法的投机套利都很少存在,这着实是使外国投资者不明就里的奇观。美联储的经济学家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以他们的智慧,难以得出能够自圆其说的结论。一派论点认为,市场中的套利者通常是极少数的活跃分子,他们频繁交易,四处寻找价格差距,最终使同商品的价格同一。但中国的情况却像教科书里的案例,千万个中小投资者每一个都清楚利益就在眼前,却没一个愿意当出头鸟,结果在互相盯视揣摩中对基本事实都怀疑起来。另一派认为,尽管长期看套利终将盈利,短期价格差可能扩大,给投资者造成暂时损失。但四五倍的巨大利润足以令短期损失显得微不足道,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在这样的末节上纠缠。
以美国人的智慧,当然难于理解我们的心机。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公司在他们那里面临着诸多的不理解,于是价格被层层压低,压得我们恨不能把“游子”们接回祖国母亲的怀抱,让它们享受家乡父老的盛情。但为什么我们不想一想,什么样的状态才算得上是常态。60倍的本益比、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壳资源、行贿上市、上市即亏损难道能算得上是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在美国,几大市场的市值足有银行储蓄额的三倍,上市公司资源充足,投资者可以充分选择投资方式,从公司发出的大量公告就可以看出公众公司对投资者诚惶诚恐的态度。显然,市场的主动权掌握在谁手里,谁才有了真正做主人的底气。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主人翁,但在资本市场,地位之卑微甚至不敢想象在四五倍的利差里博弈。如此情形下,还是多可怜可怜自己为妙。 b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