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比谁更会喝咖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沈宏非)

谁比谁更会喝咖啡0

永远都有一些人在指责另一些人不懂咖啡,欧洲人嘲弄并且自觉抵制Starbucks的美式快餐风格,日本人讥笑台湾人乱来,台湾人则跑到上海去热心推广日式的咖啡文化。尽管上海人对广州人的咖啡教育程度不屑关心,只是一样追着日剧长大的广州仔广州女,到上海一看满大街的“真锅”,一个个几乎恨不得就地当了民工。

咖啡正在成为评估城市的现代化和时尚化的最新指标。台湾的经济不景气以及民众对于“大三通”的憧憬,使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萌生了到大陆工作的念头。最近,当地的媒体也开始提供这方面的资讯,包括上海和台北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比较。我注意到,工资、租金之外,Starbucks的数量也是其中的一项。

上海的咖啡销量全国第一,也是消费者接受程度最高的城市,咖啡跨国公司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上海作为生产和销售的基地,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知道为什么,上海的咖啡人口又内讧了起来:被誉为上海咖啡文化创造者的“佐伊咖啡店”老板方晓曙说,在咖啡馆里喝咖啡的不到30%,多数人只是喝饮料、果汁,有些人是专程到咖啡馆打牌的,因此上海其实也没什么人懂咖啡。

台湾有一个朋友问我到广州开连锁咖啡馆好不好,我说:靠!没听说上海其实也没什么人懂咖啡吗?没听说广州是一个24小时都在饮茶的城市吗?到广州来找死啊你。他说:外行!说一个地方的人不懂咖啡,意即该地区的市场潜力极大,这种话,是讲给投资者听的。如果你是一家银行或投资公司的总裁,就算是一个打算购入咖啡公司股票的股民好了,人均年消费11.24公斤的瑞典,4.02公斤的美国,0.182公斤的中国台湾地区,以及0.01467公斤的中国大陆,哪个市场更让你血脉贲张呢?

尽管我不是银行或投资公司的总裁,甚至也不太爱买股票,不过他的提示还是让我联想到纳斯达克的看板:英特尔(4335/INTC)、思科(4333/CSCO)、应用材料(4336/AMAT)、星巴克(4337/SBUX)、微软(4338/MSFT)——难怪在北京的大部分网络公司楼下,都会有一家星巴克。除了这个重大发现之外,我还深有感触地认识到,与动不动就指责他人“不懂咖啡”的那些人相比,4337更具有天下大同的国际主义的胸怀,西雅图—北京:没有差异;甲级写字楼—故宫博物院:一视同仁。当然,1990至1995年间中国咖啡消费量575%的增长率,更足以使咖啡商确信人一定是喜欢喝咖啡的,正如卖电脑的相信人一定是要用电脑的那样,只是部分地区里的部分人口还未来得及被开发/开化罢了。

在全球化势不可挡的历史巨轮下,有文化的咖啡人口仍然在负隅顽抗,他们的抵抗方式是咖啡馆以及对咖啡馆的意淫。这一招还是很灵的,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咖啡馆就跟开明、优雅、浪漫等等字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老舍先生的那所“茶馆”,后来不也一度面临着被改造重组为咖啡馆和酒吧,并且增设做French Maid打扮的女招待小丁宝一名的命运吗?咖啡馆不仅仅是一个喝咖啡的地方,犹如发廊也不只是一个把头发剪短的去处。也就是说,一个爱喝咖啡的人若只肯在家里喝,在办公室喝,甚至在飞机上喝,却甚少在咖啡馆露面,或者说,他生活的城市甚少有咖啡馆能让他经常地泡上一泡,小一回资,格上一调,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被承认为“懂咖啡”的,至少他和咖啡之间的关系不算完美,就像一个自称信上帝的人,星期天却从来不见他上教堂。

现在流行的“咖啡地图”——显然应读做“咖啡馆地图”——与其说它在传播咖啡文化,毋宁说是企图拉开有文化的咖啡人口与没文化的咖啡人口之间正在缩小的差距——《打开咖啡馆的门——欧陆三百五十年的文化风云》——这样的标题,与陈凯歌大导常用来与演员说戏的那句“你这一脚迈出去,那就是上下五千年”皆具有同等强大的杀伤力。咖啡馆压倒了咖啡的同时,文史哲密度之大也足以摧毁一个咖啡爱好者的最后的味觉。例如,我们已被不厌其烦地告知1 8世纪以来种种伟大而高深的主义,都是在咖啡馆里泡出来的,但是这还不够。去年我在“生活圆桌”上读到一文,是作者在巴黎逛咖啡馆的经历,咖啡煮得如何,没怎么提,重点是那一次“一屁股坐在了萨特曾经坐过的椅子上”。

读到这里,我觉得是时候认真考虑喝什么以及怎样喝的问题了,我在自己面前放了一杯清水,一杯酒,一杯茶,一杯汽水,当然,还有一杯咖啡,然后,一屁股坐在了自己曾经坐过的椅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