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亿次计算现代化
作者:李鸿谷(文 / 李鸿谷 金焱)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刚才对现代化概念的叙述听起来很严谨,可不可以更通俗地给予解释?
牛文元(以下简称“牛”):我们认为,现代化有三种目标,绝对的,相对的,还有就是我们采用的可操作的现代化目标。
记:绝对的……
牛:它是全人类共同的终极目标,我们只能无限逼近,却不能达到。相对的现代化目标,则是以英克尔斯10项标准为代表的一种判断体系。但我们认为,它是工业化时代的标准,而现在已经是信息化时代了。
记:那么可操作的现代化目标是否就意味着可计算呢?
牛:我们把中国的水平与当年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进行比较计算。这样我们定义的现代化就是一个不断推新的、向前走的过程。这是我们的独创。
记:中等发达国家是哪些国家?
牛:我们取全世界20多个发达国家的各项指标,然后进行计算取其平均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记:然后比较?
牛:我们认为现代化过程就相当于两个人赛跑,他们跑50步,我们就要跑100步。
记:如何具体地计算呢?
牛:首先,我们取200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发展指标,特别是发展速度;其次,我们研究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然后进行计算,看何时我们可以接近。当然,我们同时还必须参照新技术的发展等等新元素。在这三个基点上,我们建立模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10亿次的计算。
记:这样就得出了上海2015年实现现代化,西藏2090年实现现代化?
牛:对。现代化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不过,我们每过两三年,就要重新核定一下。也许有的省市会提前,有的会拖后。
记:我们注意到你的叙述中说这套系统是你们独创的。
牛:我们采用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并且揭示了现代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记:哪三个基本特征?
牛:第一是推动现代化的动力;第二是现代化的质量;第三是公平、公正原则。
记:这三个基本特征,是否就是对现代化定义的通俗解释?
牛:这三者之间的组合与平衡才叫现代化。
记:我们注意到上海与北京在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上有三年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怎样产生的呢?
牛:我们前面说到在进行发展速度计算时,还必须参照新技术发展等新元素,这可能就是差距的原因之一。但是,绝对不是这么简单,计算是很复杂的。
记:外国,比如你们统计的那20多个发达国家也会这样计算吗?
牛:他们当然也可以用这套系统来进行计算。
记:他们计算吗?
牛:他们现在跑到了我们前头,也许并不需要计算。
记:我们算出了我们现代化的时间表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
牛:我们要追上发达国家,首先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差多少?对差距的真正认识,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选择发展战略,使自己率先到达中等发达国家。
记:在去年和前年各省市的两会讨论新世纪发展战略时,我们也看到很多省市提出自己何时达到现代化,这与你们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呢?
牛:现在中国的问题是现代化过热,很多城市宣布了自己的时间表,但没有考虑到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特别是二元性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尚未完全完成工业化过程,但信息化时代又来临了,这两个目标的双重实现,远非想象得那么简单。
记:这项研究用了多长时间?
牛:我们从1998年开始,大约用了三年多时间。
记:最初的动因是什么呢?
牛:主要是为中央领导人制定宏观战略提供参考。
记:那么,这些数据的产生是国家意志的结果还是一项学术行为?
牛:当然是一项学术行为。国家意志,制定指标,那是计委的事情。
记:很早时候,我们就提出过“超英赶美”……
牛:我们现在的研究与那个时候绝对不同。
记:我们注意到你们的现代化时间表里,中国达到现代化的时间是2050年,这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的时间表完全一致,这是一种计算上的巧合,还是以此为基点进行的一种推算结果呢?
牛:2050年是我们国家制定的时间表,我们当然要以此为基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