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圆桌(13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巫狐 杨不过 鲁耷 劳乐)

生活圆桌(134)0

寻狗启事

文 巫狐 漫画 谢峰

这段时间,我快被我们小区的一系列广告弄疯了。我们小区很高尚,基本上没有寻人启事,贴寻人启事在现在属于落后的行为。但是有人天天给他丢失的一只小狗写情书,小狗名叫“宝宝”,从他的描述上看得出来那是一只很标致的狗:长毛修身大眼爱干净。那可能还是一只挺贵的狗,但是他没标价,标价会暗淡他们之间的感情,这跟人之间的事儿差不多。

开始一周,他的情书显得还很理智,像应用文或告示“我丢失爱狗名叫宝宝,两岁,活泼好动……寻到者请和某某某手机联系,必有重谢。”第二周他有些着急了:“我因为宝宝的丢失焦灼不安……望好心人帮助寻找,给予1000元的酬金。”第三周他显得更加难受了,症状明显起来:“我已经三周没好好睡觉,如果宝宝再不回来的话,我很难想象自己会怎么样……酬金2000元。”第四周他有点失常:“我神经紧张、经常在梦里听到宝宝的叫声,宝宝呀你到底在哪里?……还我宝宝者给5000元酬谢,并另买一只狗送给您。”第五周,我快跟着他疯了,可以想象,他快要丧失理智啦:“我不能忍受没有宝宝的生活,如果他还健在的话,哪怕让我看一眼也好,如果您不想养它或者外出无人照料他,请允许我当它的伴侣,我前途莫测,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酬金随您说!!!”

我陪着这狗的情人度过了很不平静的一个月,害得我每出门去就到处找新广告,最近他没声息了,我怀疑他已经病得无法出门。从好处想,他已经找他的狗,像旧式童话的结局那样:“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谁知道我去年夏天拍了什么

杨不过

大学临毕业那个学期,我修了一门关于纪录片的课,教我们的老师自己拍过不少片子,还在一个名气不大的国际电影节得过一个名目奇特的什么奖,杂志上不少写纪录片的文章经常出现“×××认为”这样的字眼,弄得我们都很崇拜她。听她神侃了一个学期,最大的效果是人人都觉得自己的品位眼界天下第一,要拍就得流芳千古其余免谈。

到了期末,她布置的考试就是自己拍个片子,我们立即兴奋起来。在我们眼里,只要给台机器,什么山形南特还不是随手就来。

我和其他三个同学很快组成了拍摄小组,号称超级无敌梦之队。每个人都物尽其用,身高190体重也是190外号“0.1吨”的大胖子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摄像的任务;小四儿特别细心,拍完了——要是能拍完的话——交给她编辑最合适;小黑特爱做思考状,经常“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导演非他莫属。至于我,什么都爱掺和两下又什么都不懂,就只能当制片人了。

工作开始后,我们策划了无数题目讨论了无数可能提出了无数想法,比如来个怀斯曼风格的,深夜到一家7-eleven,架起摄像机,“说不定会有些很有意味的东西”,小四儿很有意味地说,我们很有意味地随之点头。或者,吴文光式,找那些整天在我们学校周围逡巡的摇滚歌手。技穷的时候甚至还设想,再搞到一台机器,每次我们讨论时就架在一旁,说不定还能有个副产品《一部伟大纪录片的诞生》什么的。

这些设想因为现实的限制一一被枪毙,大家自然很心疼。对我来说,这心疼还有另一层含义,每次讨论基本上都是晚饭时间,这帮家伙就心安理得地说:“制片人,吃饭!”还振振有辞,说要跟国际接轨,工作餐应该制片人掏钱。

我就这样被剥削了一个月,不过我们的工作也不是毫无成果,我们最后总结出了寓拍片于生活和娱乐的方式。那时候我们无论走到哪儿都带着机器,吃饭喝酒打牌毕业晚会以及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旧货市场。在拍了1000多分钟的素材后,剪出了不到5分钟的片子,配上BEYOND的音乐,你还别说俗,效果十分的海阔天空。

这作业交了就交了,谁都没当回事,那时候沉浸在毕业的气氛里,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哪有空留意别的。一天晚上,喝得七倒八歪归来,在校门口遇到我们敬爱的老师,她瞪了我们几眼,忽然恨铁不成钢地说我本来是想送你们到国际上去拿奖的。

顿时觉得晴天霹雳,原来,我们的大红大紫之梦这么轻易就破灭了。

(本栏编辑:苗炜)

一个脱离高尚趣味的人

鲁耷

你可以说我是一个脱离高尚趣味的人,而且我的确是。每天晚上,我都要坐在电视机前看个没完没了。不看Discovery,也不看Oprah,更不看教育联播。我的最爱是Jerry Springer,一个专门在电视上向爱人说“我骗你了!”的节目。

“骗了”就是跟别的人睡觉了。一个简简单单的睡觉,真是让美国人弄的五花八门。有个小伙子,借过他老爸的钱,结下梁子,被赶出门,天天躺在一间潮湿的帐篷里看书,帐篷还被他爹不停地掀翻。在脱口秀上,他告诉他爸,他跟他的前妻睡觉了。有个小姑娘,迷恋上了妓女的职业,跟着她姐夫——一个夏天也穿棉猴的家伙跑江湖。姐姐知道了,声嘶力竭,于是姐夫和妹妹就一块儿教育她,赚钱可以给她做睫毛、买化妆品。小姑娘老是说要从小学习担负起生活的责任,想把她从苦海拖出来的现场观众只有干着急。

还有位老太太,跟自己的侄女好上了,好的连丈夫都不想要了,气的丈夫干瞪眼。可她万万没想到,侄女还和自己的女儿睡觉。这次,轮到老太太饱尝被背叛的滋味。最近一次可笑的节目是一名黑人男子和三个女人同居,一名白人、一名混血和一名黑人。三个女的穿的都是统一的制服,就像我们厂矿机关里保安的装束,戴大沿帽,佩绶带。不过,她们除了衬衣是红色,其余都是藏蓝色的。男的呢,帽子和裤子都是红的,和女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保安家庭还有绝活,惟一穿着不同的是男人的妹妹,声称和自己的哥哥青梅竹马。

这些东西真的让我着了迷。曹雪芹说荣国府门前的狮子全是问题狮子,可让文艺工作者一加工,你就感觉不出有什么问题了。想不到,从封建社会进化到资本主义以后,老百姓也都像帝王将相一样荒淫无耻了。你可以说我低级趣味,可我偏不喜欢“玫瑰之约”呀,“今晚我们相识”之类的节目。第一,我不相信普通老百姓都是恋爱心理学家。第二,爱情是世界上顶严肃的事情,可不应该在游戏里糟蹋了。真实就是美呀,可什么是真实呢,我在想。

塑料

文 劳乐 漫画 谢峰

据说塑料是这么被发明的:19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帕克斯的英国人把氯仿与蓖麻油混合到一起,得到一种像动物茸角一样坚硬的物质,这就是第一种人造塑料。这有点像我从一部英国喜剧里看到的一个情节:17世纪时,一个仆人为了帮助自己濒临破产边缘的主人,决定尝试炼金术。一阵烟火后他得到了一团胆汁绿色的胶状物。这显然不是金子,但这个仆人坚持相信自己发现了大宝贝,他把这团恶心东西命名为“绿子”,加工成各种首饰兜售。

一篇有关塑料历史的文章开篇是塑料可能是许多笑话嘲笑的对象。的确,“塑料”给人的印象就是:赝品,便宜货,徒有其表。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结局有点悲惨的故事:尼龙是塑料家族的一个成员。它虽然在工业、军事领域有广泛应用,但它最出名的用途还是做尼龙袜。尼龙的发明人卡罗瑟斯最后是服用氰化物自杀身亡的。据说后人在读了卡罗瑟斯的日记以后得出的印象是:卡罗瑟斯对自己发明的材料被用于生产供女人穿的袜子感到非常沮丧。他是一位学者,这使他感到受不了。他觉得人们会认为他的主要成就只不过是发明了一种“平凡的商业产品”。

不管怎么说,我本人是一个塑料制品的忠实拥护者。我们家有一个祖传的癖好:收集杯子。不同的是:我爷爷收集玻璃杯子,我爸爸收集陶土杯子,我热衷于一堆塑料杯子。我觉得这挺公平。我爷爷去过英国留学,所以可以有英国式的精致;我爸爸去过德国留学,所以欣赏德国式的厚重;我只有扒着塑料鼠标在互联网上乱转过,所以使点塑料杯子就够了。

我用塑料制品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新的时候它们漂亮、好使,旧了之后可以一扔了事,不需要操更多的心。以前也许还有环保问题,但现在已经有了可以降解的塑料。如今的确是个塑料大发展的时代,最新的技术已经可以利用霉菌、虾蟹壳、黄麻、石灰石、咖啡豆壳、废纸、树皮、土豆皮或者更加匪夷所思的材料制造出塑料。塑料的低俗程度越来越接近“绿子”了。周围花花绿绿的塑料东西多了,感觉像是生活在舞台布景里,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也不过是个塑料玩具。以前看到过一种说法,说人是上帝唇边的一支风笛。现在想起来,那支风笛应该也是塑料做的,吹吹就扔掉换一支了。

生活圆桌(134)1

下一篇: 读者来信(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