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3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张小民 郭嵩涛 岳浚 花蕾 李峰)

读者来信(134)0

人类的首次太空战演习其实还保留了一点克制,毕竟,在演习过程中没有设计真正的战斗,这样做的原因是人类还不愿意把真正意义的太空武器用于实战,即使是在假设的演习当中。

北京 张小民

为什么还买三菱

最近,关于在中国销售的日本产品的质量问题被媒体大量报道,东芝笔记本电脑、三菱帕杰罗、松下手机,现在,又有了另外一个日本名牌——索尼音响。

媒体报道说,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以前,谁家里要是有件日本货,那绝对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因为,当时谁都认为日本货的质量“没的说”。可是现在,“可不敢相信日本货了”。

其实,日本产品的质量问题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自从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已连续多年负增长,目前日本股市已跌至近10年以来的最低点,而企业的资本负债率则达到历史上最高。过去日本与美国竞争,有“三大制胜法宝”:员工系列、终身雇佣、劳资合作,即对员工论资排辈,实行终身雇佣制度,老板和属下关系融洽合作。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三大法宝逐渐消失,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从而导致员工的敬业精神、服务质量有所下降。日航事件比三菱事件、松下事件更明显地反映出这一趋势。过去,日航事件在日本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同时,销往中国的日本产品频频出现问题,与日本产品实行分级制度也有关系。日本产品的分级制度规定:一流的产品在国内销售,二流产品销往欧美,三流产品销往中国等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不过,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日本产品呢?道理同样简单,即使有问题,拿三菱和北京吉普比,消费者会选择哪个?音箱呢,除了价格因素,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愿意买湖山而不愿意选择索尼。

广州 郭嵩涛  

科研机构的分期购买

山东省会济南市日前出台了《关于市属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允许科技人员购买小型国有科研机构。

这一方案规定,科技人员购买小型科研机构,既可分期付款,也可一次性买断。对一次性买断的,在作价上可给予20%的优惠。根据方案,小型国有科研机构在改革中的出路有以下几种形式;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可直接转为企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可转为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规模较小或其他有条件的,可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转为民营科技企业。

关于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改革,该《方案》提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可转为科技型企业;二是具备条件的可转为技术服务与中介机构,并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运营;三是对于为全社会提供技术信息、环境监测等方面服务或为这些公共服务提供技术支持,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按非盈利机构运行和管理。《方案》还对转制的小型科研机构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中国科研机构的效率低下和中国科学家的待遇低下同样有名。济南的改革很简单,也很彻底,但愿,这样改了以后,效率和待遇的问题都能解决。不过,这么简单的办法,为什么以前就没人想过或者没能施行呢?

济南 岳浚  

科学家的花钱方式

花钱是相当私人的一件事,现在经过“贸然问他人的收入不礼貌”之类观念的洗礼,谁也不会唐突地去问一个不熟的人他怎么花钱,但是有“横财”落袋的人却不在此例。比如有人中奖了,他即是大家关心的对象。以报纸上关于中奖者的新闻报道为例,这些采访中无一例外地要问一下当事人会怎么花这笔钱——这往往是大众的趣味所在。其实一个普通人能有多少花钱的花样?不外是买房、子女教育、养老、投资等,但提问的人似乎都有个不说出口的期待,非要那个心情复杂、晕头转向的幸运儿情愿或不情愿地说出要花一笔钱捐款之类的话仿佛才算完满,才算对得起这笔钱。

因为有了准备,所以在看到2月19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之后的有关报道,不禁笑出声来,两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同样也不能免遭此劫。

其实那笔500万元奖金怎么用,在颁奖时就有了一个大体框架:450万元用作获奖人的科学研究经费,剩下的那50万元才由个人所得,这才是“热心人”关心的科学家该怎么花的那笔钱。我们看看科学家怎么回答,原来两位科学家面对这个问题都有点“迟钝”,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被记者分别问到这个问题时(可见这个问题热门程度),回答出奇地相似:还没有什么打算。

其实科学家能怎么说?买套房子给子女,换套家具?太俗气;带家人去度个假,好像这会儿社会活动太多,没有这个闲暇;可怜82岁的吴老想了半天,总算想出了“如果说非要花,那就是买书”这句话——以我的猜测,对科学家来说,买书总算是一个拿得上台盘的说法。所以有好事者,建议从奖金中拿出一部分设立一个基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来了,这就是想象中比较得体的一种方式。

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负责人说得好:“这份奖金就是让他们用来改善自己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这就是最好的利用。”

还是让科学们安心地花掉这笔钱吧。

镇江 花蕾  

网络“发展的极限”

2月9日上午,中美海缆因为在上海崇明海缆站以东375公里的公海断线,影响了我国(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等地的电信及网络,例如:大陆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台湾的Hinet、Seednet等网络的用户在长达9~13个小时的时间里无法连上美国的网站,虽然不是全面中断,但原来已经习惯在网上做国际漫游和使用网络电话、宽带的网友们顿时惊惶失措,大家这才惊觉到我们对Internet的依赖之深。

这条中美海缆光纤是由中国电信、中华电信、美国AT&T等10个国家和地区、25个电信单位共同出资11亿美元建造的,是沟通亚洲各国与美国各网站的主要渠道,其中包括南、北两大回路,如果全部完工,在其中一个回路中断时,会由另一个回路替代,但南部回路目前还未完成,所以才会在中断后让亚洲各国的ISP公司“跳脚”,据说台湾的Hinet为了租用替代线路,就付出了每周五亿台币的代价。

本来Internet的发明就是为了分散通讯过于集中的风险,但由于消费者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经营者就不断的投资带宽更高的线路。对互联网联系起来的这些地区来说,一条海底电缆就成了共同的生命脐带。另一件有趣的轶事是虽然中断的地点在崇明岛外海,但维修却属于日本的横滨站。

正因为这样,我们当然会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联外网络应该更分散。现在陆续兴建的还有“亚太光缆2号”以及“亚美海缆”,此外,还有借助卫星的无线通讯。不过,因为其容量都很大,一旦中断影响当然也大。这次中断的原因据猜测是拖网渔船将埋在海床的光缆线刮断,而且也不是第一次,这也让我们怀疑这种新兴的科技,往往也是“最脆弱”的科技。在网上只要用E-mail就可以瘫痪大型ICP的主机,为了防堵不可预知的风险,网络经营者的投资也是不可预知的庞大。

这是网络发展的极限吗?罗马俱乐部预测,所谓“人类发展的极限”,来自粮食生产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发展速度,网络是不是也会如此呢?网络发展到现在,IDG曾估计在2003年全球将有五亿人上网,如果加上宽带的普及,那需要多大的流量,任何一个安全上的疏忽,都会造成Internet的瘫痪。而这里的安全顾虑是相当多元而不可确定的。

当然,我也相信这些问题早晚一定能解决。虽然有短暂的混乱,但一定有替代的方案能解决它,如同我们过去对水、电、天然气的依赖一样。但关键是不能缺乏风险意识,我们依赖越深的科技,发生问题后对我们的伤害就越大,这就是我所谓的“发展的极限”。

河北 李峰 

上一篇: 生活圆桌(134)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