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价:没人回答的问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金焱)
说不清的票价
说起火车票的票价,总要涉及铁路的改革,总要涉及到几个之最:过去的三大铁饭碗中,银行、邮电已摇身成为中国最有钱的企业,而铁路则是改革步伐最慢、困难最大的企业。铁道部宣传部新闻处张富纯处长称其是计划经济在中国仅存的硕果。
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是,本该透明的火车票价成本计算却成了没人能回答清楚的问题。去年9月,有消息称新的《铁路旅客票价表》将首次公布火车票价的组成。但之后却再无消息,也无人证实此事。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定价的方式是很难理出头绪的。因为铁路就是一个货物和人员的位移,而发生这种位移涉及到沿途各地的车务、机务、工务、辆务和电务。这是在一个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完成的,整个赢利、亏损只能在铁道部的大盘下才可以看得出来,而这种票价的制定又是靠国家计委平衡。“一种事实是,层层上报,层层虚假,票价又如何说得清呢?这种票价的制定就是一个大的马歇尔计划,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按一般的计算方式:单趟列车的运输成本+基本利润=每趟列车经营价格
再按每列客车核定的乘客人数分解,单个乘客的票价大体就出来了。但目前并没有这样一套系统的计算方法和数据储备,所以没人说得清楚。
铁道部宣传部新闻处张富纯处长介绍说,现在一批人正在从事这项工作,但是很复杂,短期内还看不出结果。
票价怎么涨起来的
国家计委价格司运输处的周旺军处长说有句话是“全国铁路看广东”,而涨价的最初动议也是广东最先提出的。1992年广州、深圳的春运十分紧张,水路、陆路的票价都涨了50%,而整个广东的社会秩序也因此大乱。在那种情况下,广东铁路局提出,能否给每个旅客都涨10元、20元钱,这样一方面减轻负担,一方面也起到了分流的作用。涨价被批准后,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而且“钱也赚了很多”,所以就成了惯例,并推广开来。
那时为了维持秩序调集的民警和临时雨棚都是无偿的,涨价也分担了这部分费用。周处长说,国务院为了从价格上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利益,指示国家计委为涨幅做个最高限制,这就逐渐形成了涨价的国家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