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清华大学”应为“清华集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张春燕)

更正:“清华大学”应为“清华集团”0

清华大学过去是工程师的摇篮,现在是新一代百万富翁的摇篮(《世纪互联》图片库 任悦/摄)  

一个陈老师的博奥和另一位陈老师的双益

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主任周立称陈京教授是清华的创业楷模——他按照国际惯例来保护产权,寻求技术专利向产业的转化。“长江计划”特聘教授陈京是在受聘前回国的,回国前他在美国的公司股价从几分钱涨到80多美元,他回清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业。陈老师的方式是申请大量专利,在扩张的专利基础上代表清华企业集团在美国、香港、北京注册成立公司。

在北京成立的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4.8亿元,股东除了清华企业集团,还有北京四环科技开发公司等好几家公司投资。博奥希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芯片技术和产品,也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得到融资,比如企业投资、上市。博奥最近的举措是和香港新世界集团等7家公司在深圳投资7600万港币成立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首家超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

与博奥相比,另一位陈老师陈吕军的清华永新双益环保有限公司很有历史,也是清华企业集团里看上去普通平凡的企业。公司成立于1994年,1998年获得香港永新集团投资后发展较快,2000年的营业额是5000万。不过与博奥一样,永新双益依托的是清华的技术研发,生物系的废水处理技术、垃圾处理技术都转化为永新的核心业务。和前一位陈老师一样,陈吕军拥有多项专利。陈吕军老师是清华大学环境工学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助理。

名为“清华企业集团”的链条

不管两位陈老师的公司在未来会有多大的发展,目前他们都不是清华企业集团内最出色的企业,在清华企业集团内看上去最美的是同方和紫光。

1997年同方率先上市被周立称为清华企业发展的一次突破,至2000年底,同方以每股46元的最高增发价募集了9.2亿元资金。

年底总结还没有出来,据保守的估计,同方2000年的销售收入是32亿,净利润是2.6亿,分别比1999年增长了100%和60%。按照同方的计划,2001年会达到60亿,保持近几年销售收入逐年翻番、利润年增长50%的平均发展速度。预计的2000年清华企业集团60多亿销售额,主要来自紫光和同方。

有媒体评价说:“虽然近年来‘清华’的名字在证券市场上给人一种泛滥的感觉,但是沾上‘清华’两字的公司都会有不俗的表现。”

无论是博奥、双益还是同方、紫光,都是清华企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清华企业集团是清华大学的全资公司,囊括了定义为清华“校办企业”的企业,包括了科技园等33家企业。这些企业正努力寻求资本的注入,在进行资本、技术、机制结合的探索。

清华企业集团是清华产业链里一个庞大的终端,它依托的最重要的源头是学校的科技研发,学校科研开发的能力成为其取之不竭的资源。工程物理系已开发的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是比较大的项目,清华为此组建了同方核技术公司,成为同方集团的一个子公司来实施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材料系和化学系以短、平、快为特征的项目转化为多,各个系科根据自身的特点有不同的项目转化。

更正:“清华大学”应为“清华集团”1

清华大学的发展思路是“产、学、研”的结合,这个排列顺序耐人寻味(侯恕望 摄/Fotoe)  

学校各个系科的开发成果都通过清华科技开发部这个总渠道输送,除了清华企业集团消化,还与社会企业和部门进行直接的技术交易。清华企业集团每年消化的科技成果不超过20%。随着技术向清华集团的转移,开发该项目的老师和系科领导也就多成为新公司的管理人员。随意点击清华企业的网站,管理层几乎全部是清华血统,一般会请清华大学的院士当顾问,系领导当董事,没在清华任职也肯定是清华毕业的。在这种情况下,陈京老师的资本运作能力和与国际接轨能力显得富有借鉴意义。有媒体评价清华企业集团内部山头林立也或许有事实依据。

清华的发展思路是“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的并提和排序显得意味深长。虽然在清华内部对发展产业的看法并不很统一,但这一思路正在贯彻之中。

龚副校长的蓝图和远虑

在清华大学主管科技和企业的副校长龚克眼里,清华企业集团仅仅是清华产业化一个层次的循环。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中,龚副校长在他朴素的办公室里勾画了他对清华产业化的构思。

他说学校希望做好几件事。一是清华大学自身得到资金,建设自己的企业。二是与地区合作,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合作,2000年清华企业集团、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联合发起运作“深圳清华信息港”,计划投资19.6亿,是清华和深圳较大的合作;2000年在北京的合作项目240个,合同金额2亿多,龚克强调说,是与地方企业合作,不是与政府合作。第三是与投资建立联系,做好“风险”,引导一批资本来开发不成熟技术,包括它的市场化,新成立的清华创业风险投资公司是2亿注册资本金,清华持24%的股份。第四把清华建成一个平台,政府、企业、大学企业、投资机构、媒体一个综合交流的平台。“以峰会为例,清华讲台提供了了解金融改革趋势的平台,金融改革、资本市场的走势一定程度影响大市场走势,这对学校应用技术开发非常有意义;我们与一个企业谈,与众多的企业谈,对我们寻找定位的影响是不同的。”龚克说。

在问及被媒体广为关注的清华科技园时,龚克说,科技园目前是上不了市的,也不是为了资金回流,我们有长远的考虑,希望先把楼在学校边上盖起来,吸引企业入园,大力拉动科技合作和创新,培养人才。清华东门的科技园目前占地10万平方米,还有4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

“我们总是要把事情做大,”龚克说,“我们体会到有一种力量在把我们往前拉动,在提出问题,在输入资金,引导你做这些事情。”

尾声

周立的矛盾

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主任周立无疑是被“一种力量”拉动的典型代表,他并不掩饰观念与行为的矛盾,内心的困惑和冲突。

周立向记者表述了他对学校产业化的个人观点:

学校的主营业务是教学,但很多学校都增加了产业这一块,不仅是资金,在实际利益的收益上也越来越大,从利润上来说变成学校很重大的一块。学校把资本和技术结合,作为自己的一块来发展,这造成学校管理上多元化。从社会分工职能上,学校做了别人做的事。我个人认为学校一段时间要发展产业,从长远来看,应该是学校参股,即学校只花技术转移的力气,然后作战略性退出。不过按现在的环境,技术参股往往得不到收益,社会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要素都不健全。从学校来说想把产业长期办好。

但同时周立介绍了他自己的雄心勃勃的公司发展计划。周立希望把科技开发部下属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为大规模的国际公司,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创办的一年里,税后盈利超过20%,基本是中介所得,组建新公司后的业务特点是国际技术转移和孵化、创业投资。他还计划大力发展学校的技术资产经营。他同时是清华大学企业合作委员会主任,繁忙于和形形色色的企业联系,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就有四家企业和周立联系,其中有贵州茅台、江苏制造空调的双良集团。

周立还是一个搞科研的人,他以科技人员的骄傲说:“作为一个做技术的人,我并不希望‘清华’两字在企业价值中占很大比重,还有极端的议论说‘清华’应该不给任何企业标注。”他的意思是说,企业应凭借技术和自身的力量,而不是借助“清华”两个字。但是,他将组建的公司都会冠以“清华”的开头。

作为科技开发部主任的周立和技术人员的周立都妥协了,在“一种力量”下。 清华大学c9周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