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3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曲非非 江枫 乐毅 姚遥 萧家骥)
相对于《笑傲江湖》,很多人也喜欢金庸的《天龙八部》。其实,在这两部小说里都表达了相近的政治理想,尽管用武侠小说这种形式在有的时候显得过于曲折。
杭州 曲非非
大火与报纸
媒体报道,2月2日下午,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安排部署在全省开展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河南省的4位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
看的出来,河南省被接二连三的灾难事件吓坏了。会议上的讲话把预防火灾的工作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但会议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却让人感到有些泄气,报道说:这次专项整治工作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那些为公共娱乐场所违法经营充当“保护伞”的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严查究。
依照法律预防火灾还需要多次专门开会部署吗?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发生在河南郑州的另外一件事。郑州银基商贸城的银行爆炸抢劫案发生后不久,郑州市公安局组织全市力量到所有的单位和居民家里收缴某两天的《大河报》,而且没有说明任何理由。事后知道,郑州发生了多起爆炸抢劫案都没能侦破,但是在两个现场都发现过《大河报》。警方异想天开的做法是:如果把这两天的报纸全部找到,那找不到的一份不就是歹徒的吗?
《大河报》在河南的发行超过了60万份,警方要找的一份报纸是4个月前的。可想而知,除了在郑州市闹得鸡飞狗跳之外,这次动员了大批人力参加的行动毫无结果。有居民说:我自己订的报纸,你凭什么到我家里来强行收取,而且不讲原因?
看起来,在河南发生那么多的人为灾难事件并不是偶然的。
郑州 江枫
这次是曲阜,下一个轮到哪儿
据说,进入21世纪,中国旅游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曲阜与深圳华侨城集团成立的“曲阜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5日,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的新公司成立,深圳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占有这家新公司50%的股权,拥有包括孔府、孔庙、孔林在内的当地8个景点的经营权。曲阜失去了对年增长10%的门票收入的操控权,年门票收入6000~7000万元的三孔经营权被移到了“曲阜孔子国际旅游”的名下。
实际上,新公司掌控着曲阜旅游85%资源,盈利点非常清楚。据称,出让经营权的曲阜地方未来每年从股份公司中提取一定的“回报”,但对于这一回报的数额,曲阜与华侨城双方都不愿透露。
毫无疑问,双方合作的基础是曲阜巨大的文物资源,为避开国家有关规定,双方为合作做了很多技术处理,双方也都信誓旦旦地说要落实好对文物的保护。不幸的是,在公司成立之前,曲阜的文物先遭受了一次劫难。
据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处称,去年12月中旬,曲阜“三孔”管理部门为了以新面貌迎接中国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对孔府、孔庙、孔林进行全面卫生大扫除,买来升降机、水管、水桶等工具,对文物用水管从上至下直接喷冲,或以其他工具直接擦拭,至使“三孔”古建筑彩绘大面积模糊不清。据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报告称,在旅游公司租赁的景区内,古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漆彩绘脱漆现象。其中孔庙最为严重,损害严重的有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两侧掖门、东西庑、大成殿、寝宫等。孔府内重光门“恩赐重光”匾的金箔全部脱落,前后堂楼走廊天花已露出部分原木底。颜庙内复圣殿内部分彩绘脱落,天花顶损坏较为严重。据目击者证实,孔庙大成殿后檐打扫时,地上落了一层油漆彩绘片。文管会在庑廊下拾到散落的漆片、彩绘和金箔等物,大者直径竟接近5厘米。
以开发为名对文物进行破坏的事情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只是没有想到达一次竟然是曲阜。下一个会是哪儿呢?故宫还是长城?
济南 乐毅
小鸡会不会飞
最近看到一条关于记者被监禁和罚款的消息,让我想到,如果让人忍无可忍的中国记者也能受到相应的惩罚,我们的媒体会不会变得好看一些?
事情是这样的,美国丹佛市一广播电台调频节目播音员史蒂文·米德,为看一只小鸡是否会飞,而将其从一座楼房三楼阳台上扔下,并做现场报道,结果导致小鸡腿、脚受伤。该播音员于是被陪审团裁定残忍虐待小动物。1月31日地方法庭判处这位播音员18个月监禁和5000美元罚款。
其实,我们每天看到的报道比这样的事情更加无聊,除了常规的凶杀乱伦包养小老婆之外,从媒体的表现可以看出,记者热衷的事情是跟着警方去扫黄,去揭露每月2万元招聘公关的秘密,去约了无数的人暗访情感热线。
看着媒体上充斥的此类报道,感到沮丧的不仅仅是社会。就像一位朋友这样评价梁晓声的《恐惧》:“让我恐惧的不是《恐惧》,而是梁晓声这样的作家写出《恐惧》这样的东西。”
上海 姚遥
经济适用房的背后是贫富差距
听说国家今年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适用房的监管,理由是前一阶段的经济适用房都让收入并不低的阶层买走,国家感觉自己吃亏了。
其实,一方面,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并不低,另一方面,现在的贫富差距已经超出了表面收入差距。举例说,近一段时间,上海房地产业中高档的房子热销,表面上看,似乎是这些楼盘少,高收入者热炒造成的。但为什么低价位的房屋反而难销,难道这个社会最需要房子的中低收入者也要这些中高档次的房子不成?让我们看看数字背后的差距。
在上海,人均收入1999年约为1200元/月,这么就算中低收入者家庭的月收入为2500元左右(过高测算,就算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吧),而上海的中低房价为每平方米2000~2500元左右。高收入者家庭月收入约为8000~10000元以上,上海的中高档次的房价在每平方米4000~5000元左右。表面上,高收入者的购房能力约为中低收入者的2倍左右,但从深层次来说,肯定要超过2倍。首先,作为家庭,中低收入者的月基本消费(包括水电,房租,生活,交通等)约为1000元左右(相当节约型的),如果子女上学,可能费用要提高500元左右。那么他们用于购房的最多资金也就是1000元左右,那么就算房价为2000元(这是最理想状态的),他们的支付能力为房价的1/2;而高收入者即使月基本消费为3000~5000元,那么他们可用于购房的资金是5000元,支付能力是房价的1倍左右。这么一算,高收入者的购房能力是低收入者的两倍,也就是说,高收入者即使是购买高价格的房屋,他们较低收入者还是更具有购房能力。这么一算,我们会发觉,当然是中高价位的房屋更热销,因为购买它们的人更具有购买能力,那么当然是它们热销了。
事实上,随着下岗也就是失业率的增加,中低收入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低收入者月收入根本就没有2500元,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下岗,这样的低收入家庭可能也就是1500元左右。在这有限收入中,相当一部分是被用作基本生活费用。他们又要考虑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购房能力。即使有那么一点积蓄,可是他们敢购买吗?所以,购买力差距已经超过了表面的收入差距。
阶级也许已不再适用于这个时代了,或者我们因为“文革”都害怕了“阶级”这个词。但社会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已经超过欧美日,从这一点来说,阶级不会消失,但还是太“刺眼”。我们不妨用阶层来描述一下我们周围的社会贫富差距:上层,中层,下层,底层,你属于哪一层?
上海 萧家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