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比尔·邓

作者:李伟

我叫比尔·邓0

来自韩国的露莎

“大家好,我叫比尔·邓”,在春节后的《科技新闻周刊》节目中,一个身着西装光头高鼻的虚拟男主持人,将向大家问好。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他和搭档“晓宁”(一位成熟美丽的白领女性)将向观众播报一周全球科技要闻。

中央电视台西门外的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写字间是比尔,邓的诞生地:几台电脑,从德国进口的传感器和扫描仪,茶几上摆满了各种资料,小屋显得有些局促。迪生计算机公司技术总监陈磊杰和他的三名同事用两个月时间打造了比尔·邓。10月份做出了最初原型,在上海电视节上露了一小脸,样带和宣传片花现在也已成型,整个工作室在忙着后期制作,以便赶上春节的档期。

比尔·邓的真实父母是亚洲七网络公司的执行总监Doung Fraser,一位澳大利亚人,因为崇拜中国领袖邓小平也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邓赋森,“比尔’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名字——比尔·克林顿、比尔·盖茨;邓是我的偶像,是一代伟人。把我的虚拟人物和他们联系起来,实在是想沾沾名人的光”,邓赋森说。按照他的想法,比尔·邓被设计得亦中亦西,光头亮亮的,远远看去酷似拜仁慕尼黑的强力前锋——杨克尔。“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比尔.邓是混血的”,邓赋森说:“他是个机智、幽默,能说会道,但有点自鸣得意的家伙。”

亚洲七网络公司已在中国做了4年的科技节目策划,邓赋森的感觉是生意越做越好,“无论是毛坯素材,还是编辑过的专题片都会被电视台订光,科技本身充满了创新,科技节目也该换换面孔了”。11月25、26日两天,京文公司从美国引进的《发现》光盘在西单商场的热卖也证实了大众对科技的消费实力。两年前《发现》首次在各地有线台播出时,看惯了《动物世界》和《话说长江》的观众发现科技原来那么好看,也可以当娱乐片。但一部漂亮的科技节目的投资,不亚于一部场面火爆的好莱坞动作巨片,为了制作比尔·邓,仅买进那部传感仪就花了上百万元,而每一秒的动画合成就花费两三千元。目前国内大部分科技节目都是由从国外进口的,“国内很难找到投资商”,清华同方光盘公司的孙略说,“我们的一台工作站要上百万,而现在能找到的活只是做点广告片头,去年做了《大战宁沪杭》的后期,也只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用鼠标画炮弹发射轨迹——看上去很科技,但都是人力堆的。”

投入巨资的七网络公司也不否认这是一次试验性的自主制片,“我们的现在的目标只是希望收回投资”,市场部的张莉莉说:“但既然科技意味着财富,为什么我们科技片和科技偶像不会身价百万?”

我叫比尔·邓1

被合成的虚拟人物

《古墓丽影》中的劳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