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孩子的来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河南淅川 孙君飞)
一次下乡,我在一位教师那里看到一封信,是一个上五年级的留守儿童写给在城里打工的父母的信。我熟悉他们那里的情况,因此完全理解这个孩子,他凡能提到的,我都清清楚楚。
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好!我能够到您们的家里玩吗?”孩子一下笔就表达出一个强烈的愿望,他对父母明显生了距离,不但使用敬称“您们”,而且那么长时间父母都不回老家,误认为他们组建了新家,而“新家”需要父母邀请才能够拜访。
接下来,孩子向父母讲起自己的学习和学校里的情况。他说“村小”里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有的转学到镇里,有的到县城里由妈妈陪读,有的最幸福,跟随父母到大城市里“潇洒”去了。孩子羡慕甚至嫉妒他们,说自己曾向一个要去杭州的同学偷扔过小石头。剩下的孩子大都由爷爷、奶奶带着,谁也管不着,玩心大,书本总被抛到脑后。“我得了第一名,总是第一名,却高兴不起来,这个第一名好像是让给我的,我也考得不算真好,语文79分,数学83分,小虎说这分数只配在‘镇小’垫底,你还第一名?”孩子还说村小盖起了新楼房,大家确实高兴,可是渐渐的,又意识到新教室那么多,学生和老师却那么少,空空荡荡、冷冷清清,更加衬托出心里的伤感落寞;老师们也仿佛变得懒散起来,上课没有兴致,体育、美术、音乐这类课程几乎不上。“篮球架都生锈了,操场长满草,老师说不用拔,要拔就到他家地里帮他家拔。”“学校还不好好出墙报,除了课本,大家没得看,就去买那些漫画,传着看,他们说里面有光屁股,多难看啊,我从来不看。”孩子说自己喜欢看电视,然而家里未装有线电视,只能靠转动天线杆子收看“闪得电视都要爆炸”的节目。
他还给父母讲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个小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的奶奶嗜好打麻将,一次有人约她去玩,她觉得小孩累赘,不肯带,居然想出一个歪主意,将他放到红薯窖里面,谁知窖里缺少氧气,还盘着一条毒蛇,等她过足牌瘾,拿回最多的一次赌钱,孙子已经跟她阴阳两隔。孩子的父母回到老家哭得死去活来,老太太也变得疯疯癫癫。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停下来。我无法责备这个老人,她也是灾难的承受者,我也知道这个地方的老人不比谁活得好,他们最大的负担如一个老人所讲:“农村的老人一直要干活干到死,要不然就要饿死。”有的老人靠赌钱吃饭,而有的老人靠捡破烂养活自己,他们无论到多大年纪都要苦撑下去。
孩子没有提到自己的难处,只是提到爷爷、奶奶种地的难、收成的少和老年的苦,尤其那次爷爷生病,病得“快死了一样”,吓得奶奶“只知道瞪着眼睛,不会说话”,他竟不害怕,一个人拉扯着爷爷到医院看病、输液。爷爷终于好起来,神情却变得有些呆滞。孩子和奶奶拿着“本本儿”(农村合作医疗本)去找医院,但人家死活不给报销,他们讲的什么规定、道理“连老师都不懂”,孩子“回家蒙着被子,哭了一会儿就好了”。
孩子在信末给父母说了许多“请放心”和祝愿爸爸、妈妈的话,并再次小心翼翼地重复着自己最大的愿望:“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的学校听说要合了,以后我就要到镇里上学,太远了,我不想跑,我想带爷爷、奶奶到您们家里生活,到您们大城市里上学,哪怕没凳子、没桌子,我也愿意!”这封仅仅写在作文本上、至今没有发出去的家书,怎么能让孩子的父母知道孩子讲的这些事和希望呢,孩子的愿望又怎么会实现呢? 孩子一个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