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现在属于印度人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东印度公司现在属于印度人了0( 东印度公司现在的所有者桑吉·梅塔把店铺开在伦敦市中心的摄政街上 )

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现在是间时髦高尚的食品公司,铺子就开在伦敦市中心的摄政街上。它像摄政街的诸多店铺一样,设在老房子里,但拆掉了旧的橡木门框、窗框,重新装饰出线条干净的现代风格门窗,铁灰色的门楣上克制地刷着金色的“东印度公司”字样。门内的气氛热烈得多,红色天花板上垂下红色的巨型吊灯,地板上黑白两色的马赛克拼出南亚风情的图案,厅堂中间摆着若干张餐桌,桌面不管是黄铜的还是白色大理石的,一律闪着光芒。店里主打食品是茶叶,还有巧克力、香料、蔗糖、海盐、芥末酱、果酱、饼干、糖果。铁制茶叶罐上印有王室的徽记和授权书,一种一级阿萨姆红茶的盒子上印了一幅油画,画面上有大象、穿白色长袍的印度王公和仆从,以及戴假发、着红色军装的英国军官。蔗糖、海盐和香料则装在厚实的方形玻璃瓶里,瓶口的软木塞上滴着鲜红的蜡封,蜡上又盖着公司的标识戳。穿着合体深色西装的店员有深色皮肤,一看就是印度人。他们在你跨进店门的时候接过你手中的东西,把它们放在收银台,好让你腾出手购物,然后人就消失不见了,当你有疑问还未张口询问时,他们立即现身。收银的女孩说话有外国口音,不知来自英联邦哪个国家。

这分明是家翻新过的英国百年老店,里面的一切细节没有刻意做旧,却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气息,给人的感觉是它在怀念大不列颠帝国辉煌的旧时光。其实,现在的东印度公司所有者是印度商人桑吉·梅塔(Sanjiv Mehta)。梅塔并不愿谈“怀旧”,他告诉本刊记者,恢复东印度公司对他而言,“除了商业目的,也包含了情感上的联系,是梦想成真”。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是英国推行帝国主义取得的最大成果。在18世纪的鼎盛时期,东印度公司雇用了英国1/3的劳动力,在印度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政治机构,发行货币,负责治理英属印度,控制了全球贸易的50%。英国人早餐桌上的茶、正餐不可少的酸辣酱(Chutney,用水果、香料和药草制成的有刺激性味道的印度调味品),是东印度公司运到英国来的,它还让咖喱成为英国的国菜。1858年,东印度公司军队的士兵们卷入印度兵变,事态平息后英国政府接手了印度的治理和东印度公司的管理,1874年又根据《印度政府法案》解散了公司。“东印度公司”这一商标属于英国的国有财产,2005年桑吉·梅塔从英国财政部获得最初商标名称、标识的使用许可,经过5年准备,于2010年8月在伦敦重新开张。

梅塔说:“‘东印度公司’是个威名显赫、最有辨识度的品牌,全球知道它的人超过200万。这个品牌不是我创立的,而是历史创立的。我只是个管理者。”虽然无意彰显大英帝国的荣耀,但梅塔充分利用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历史,千方百计要把商品和“大英帝国”联系在一起。他对本刊介绍道,今天的东印度公司销售的商品种类超过350种,产地遍布全球。他还打算开发酒饮料,比如冠以“印度牌”的淡啤酒、金酒、汤力水。在他的店里,本刊记者看到一种掺金箔的果酱,那是印度贵族家庭在喜庆日子专用的,而阿萨姆红茶盒子上的油画,是英国艺术家罗伯特·侯姆(Robert Home,1752~1834)的作品,画的是1792年印度总督康沃利斯男爵(Lord Cornwallis)率英军打败迈索尔王国后,在该国首都塞林伽巴丹(Seringapatam)接受蒂普苏丹的两名儿子做人质的场面。

梅塔花了6年时间在全球旅行,与历史学家、各家保留有东印度公司文物的博物馆馆长会谈,以了解这个大公司的历史。他津津乐道东印度公司的传奇和逸闻,比如拿破仑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时,小岛属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拿破仑就住在东印度公司员工的朗伍德别墅内。拿破仑死之前的愿望是喝一杯圣赫勒拿岛产的咖啡,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咖啡,“现在,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圣赫勒拿岛咖啡的经营权”。还有,美国耶鲁大学创建人依莱胡·耶鲁的财富也是在东印度公司积累起来的。当然也有丑闻。1849年,英国人入侵旁遮普,从统治旁遮普的锡克人手里偷来著名的科依诺尔钻石,恰逢东印度公司庆祝成立250周年,便把钻石运回英国,在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期间呈现到维多利亚女王面前。钻石在世博会上展出的第一天,女王说“这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一天”,她请来荷兰著名工匠重新切割打磨这块191克拉的钻石,把它镶在了王冠上。

梅塔并不在意恢复“东印度公司”会引发人们对殖民主义、殖民文化的联想,也不担心撕开印度人的旧伤口。他说:“东印度公司最早的雇员都是探险家、贸易商、改革者——他们热爱冒险,开疆辟土,有时难免犯错……没有东印度公司,世界将不是今天的样子。它改变了世界的味觉、思维、消费和文化,产生了新的团体、贸易口岸,形成了新的国家和商贸路线。新加坡和香港地区是东印度公司促成建起来的,而印度也深受其影响,现代印度的概念就是在其影响下形成的——英国帮助印度建立起身份认同感和统一的国家。”至今梅塔已收到约1.5万多封支持他的电子邮件,支持者多数是他的同胞。

所谓“梦想成真”,更有明确的文化暗示,梅塔解释道:“人们很欣喜一个印度人能够买下东印度公司,这是赎回的标志。”从媒体上看,东印度公司归印度人所有,给印度人的震动更大,英国人则表现得很淡定。淡定在某些时候是为了掩饰尴尬,因为有一种论调认为,几百年前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进行工商业冒险,今天梅塔等印度大亨俨然是新的王公,买下他们旧宗主国的众多家产。按《泰晤士报》的说法,他们在“收购英国”。

梅塔的东印度公司只是小玩闹,米塔尔、塔塔等印度企业家耍的才是大手笔。塔塔集团早在2000年就买下英国茶叶品牌Tetley,这家老公司从1856年开始把印度茶叶卖到英国。2007年塔塔集团收购英国钢铁企业Corus,2008年买下了英国品位的象征——捷豹和陆虎两个汽车品牌。虽然是从美国人手中买来的,但在印度掀起的全国性的喜悦和热情不亚于2007年他们赢得“20-20板球世界杯”冠军,《印度时报》毫不掩饰骄傲地说:“居然需要一家前殖民地的公司来为四面楚歌的不列颠品牌解围。”落入印度人之手的还有美容品Yardley、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Whyte & Mackay等历史悠久的品牌。在英国,印度是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投资国。再比如板球,殖民地时期实施高压政策的帝国长官把这项强调“费厄泼赖”的运动引进到印度,初衷只是“给他们一个教训”,今天英国在板球场上也逐渐丧失优越地位。这让英国人心情复杂,《泰晤士报》说:“新印度帝国在建立的过程中,英国成为重要的前哨。”

英国殖民者、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掠夺走的远远多过他们给予印度的。但今天印度人中有一些人的观点认为,拜殖民所赐,印度和英国共同拥有了一段历史,有相同的语言、法律体系、公务员制度、商业环境,还让相当数量的人口改信了基督教。由此印度比中国、俄罗斯、巴西多了一分竞争力,跟英国、美国更亲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印度顶尖的银行家、企业家、律师纷纷移民英国,20多年中他们在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今天印度在英国重要的经济势力。48岁的梅塔也是在那个时期移民英国的,他出生于孟买的名门望族,家族在印度主要从事珠宝业。还有周期性的移民。拥有经济实力的印度人将伦敦称为“夏都”,在伦敦市中心或西区置有房产,每年6月来英国小住,一个月后印度进入雨季,酷暑消退再回国。遥想帝国鼎盛时期,是英国的殖民官们为逃避加尔各答的炎热,而去喜马拉雅山脚下避暑的。

对于很多印度人,他们母国的新财富和新政治势力已经超越了旧宗主国,带给他们一种自然秩序被重新建立的感受。用印度前外交官、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帕凡·瓦尔玛(Pavan Varma)的话说,印度是正在崛起的力量,而英国是以前的力量。印度投资掮客苏博德·阿格沃尔(Subodh Agrawal)在伦敦发家,塔塔集团收购捷豹后他曾说:“印度人视获得一个英国的公司为至高的荣耀。我不知道该不该称之为‘反攻倒算’,我宁愿说这是回到帝国家乡。”他意味深长地评价长住伦敦的全球钢铁首富米塔尔等大亨说,他们将“印度和印度人引领至国际舞台的中心,将我们心中二等公民的感觉涤荡殆尽”。在一些立场保守的英国人眼中,阿格沃尔、塔塔、米塔尔、梅塔是新的殖民者,在印度和英国形成新的殖民统治势力,英国的文化转而为这个新兴统治阶层服务。一个例子是,英国文化协会德里办事处减少了英国文学、音乐和戏剧推广活动,关闭了旗下在印度境内的所有乔叟和莎士比亚图书馆,改为向未来的印度商界巨子提供高考科目和各种应用课程培训,提早帮他们适应“印度-英国”新秩序。如此,《泰晤士报》评论道:“英国被当做印度的卫星而被贩卖了。”■ 印度人东印度属于现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