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名字已经足够

作者:何潇

(文 / 何潇)

​当你的名字已经足够0( Bottega Veneta主席及行政总裁马可·比萨里 )

令人惊异的是,在以“张扬”为流行基调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格审慎的Bottega Veneta在潮流风尚标——Studio 54的圈子里受到了礼遇。圣诞节来临的时候,安迪·沃霍尔在Bottega Veneta精品店里购买礼物,并被广为效仿。情形就像设计师汤姆·福特(Tom Ford)所说的:“在上世纪70年代,女士拎一只Bottega Veneta的包,是非常时髦的事情。”1974年,Bottega Veneta在有钱人聚居的曼哈顿上东区开了第一家店。6年后,劳伦·赫顿(Lauren Hutton)扮演的阔太太志得意满地出现在《美国牛郎》里——这部著名电影在后来被认为是“浓缩了时代价值观,开启了80年代时尚新风貌”——她手上拎的,正是一只Bottega Veneta。

“Bottega Veneta从风格上不是Bling Bling的东西,但人们对待奢侈品的态度有一个生命周期。在周期的起始阶段,他们往往是为了炫耀的目的去购买。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后,他们会因为‘喜爱’而去选择一件物品。消费心态比较成熟的人,愿意买不张扬的东西,因为他们自信。”Bottega Veneta主席及行政总裁马可·比萨里(Marco Bizzarri)对本刊说。他的面前摆着咖啡,一旁的餐巾纸上,印有浅赭色的简笔蝴蝶图案。内行人会一眼辨认出来,这是Bottega Veneta的出品——尽管蝴蝶只是设计,而并非Logo。

人们倾向于将这个低调品牌的异军突起归功于它在70年代提出的口号:“当你的名字已经足够。”(When your own initials are enough)在一个满天飞舞品牌缩写的年代里,这句倡导“你名字的缩写”的口号具有特别的蛊惑力。“我们当时的口号是这个,现在也依然没有改变。在将来,人们会更青睐高质却低调的东西。这不是说Logo在未来会消失,而是人们对待奢侈品的态度在变成熟。人们最终需求的,是物品的内在工艺和恒久价值。”马可·比萨里说。

1966年,Bottega Veneta诞生在意大利的维琴察地区,创立人是一对夫妇。这个制作皮具的小手工工作室,迅速为人所知,其因是一种独特的穿梭编织技术,被称为“intrecciato”。略带着神秘的编织纹,博得了那些厌倦了炫耀Logo的客人的欢心,成为秘而不宣的身份暗语。但大众审美偏好是难测的。进入90年代后,汤姆·福特式的高调大获全胜,这让低调品牌的生存境遇发生了变化。为了能重新回到镁光灯下,审慎的Bottega Veneta变得不那么审慎,他们在品牌中加入地下时尚、街头风格等流行文化的元素,其结果是诞生了一系列迎合潮流的产品:奢华耳套、皮质游泳衣——这或许可以得到叛逆青年的喜欢,却让Bottega Veneta原有的客人敬而远之。到了90年代末,危机显现出来,Bottega Veneta进入前所未有的困窘境地。不久,Gucci集团购入Bottega Veneta 2/3的股份,成为它的新东家。

“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进入Gucci集团之前的Bottega Veneta,与今天不太一样。2001年,Gucci集团对它的收购是对Bottega Veneta的复兴。这是Bottega Veneta在当时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作为一个独立公司,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大的支持,很容易妥协,失去最初的愿景。有大集团做背景,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好地维持品牌运营。”马可·比萨里告诉本刊。

​当你的名字已经足够1( 春蕾包 )

人们所顾虑的是,独立品牌一旦进入一个大集团,会失去原有的独立性。“就Gucci集团而言,它的架构是有利于品牌自治的,它提倡的是‘在框架中获得自由’。品牌与集团共同成长,在一些方面有交互与分享,例如财务、物流和技术,但产品不在这个范畴。比如原料选择,就不是集团统一的。这可以保证我们的原料不仅是集团里最好的,也是整个行业里最好的。如果购入一个品牌,就要求它改变,以适应集团风格,这个品牌就消失了。有一些东西可以共享,产品本身不可以。”马可·比萨里说。

“在这个行业里,没有所谓的模式可循。了解产品,了解行业,之后找到合适的人——这是成功的关键所在。”马可·比萨里说。他口中这名“成功的关键所在”,是德国设计师托马斯·迈耶(Tomas Maier)。从个性特征上看,托马斯·迈耶与Bottega Veneta好似天作之合:沉默,稳健,“尽可能不在人前显山露水”。作为一名德国人,迈耶身上的理性与严谨是显而易见的,但不时也有随性的举措,因而被看成是“一个悖论”。《名利场》杂志称他为“审慎先生”,《访谈》(Interview)杂志则以“一个言简意赅的感性主义者”来形容他。在任职Bottega Veneta之前,迈耶为爱马仕设计了近10年的成衣与皮具,时任Gucci创意总监的汤姆·福特将他推荐给了现在的东家。他的名字原本是“Thomas”,他拿掉了名字里的“h”,原因是为了“寻求名字的对称性”——有意思的是,进入Bottega Veneta之后,他所做的一件事也是“拿掉”,即后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No Logo”策略。

​当你的名字已经足够2( 上海金鹰Bottega Veneta店内陈设 )

“托马斯·迈耶为品牌树立了明确的方向,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马可·比萨里告诉本刊。迈耶在2001年加入Bottega Veneta。此时的Bottega Veneta距离破产不过数月,但一系列的战略很快令它焕然一新。迈耶的方式是“做减法”,尽可能地隐藏Logo,去除一切多余的东西——华丽的形式、繁复的装饰、各种标志与缩写……同时尽可能凸现Bottega Veneta与生俱来的Logo——穿梭编织纹。编织纹几乎出现在Bottega Veneta所有的产品中:挎包、鞋子、相框、台灯、桌椅甚至是餐具,把关注点重新拉回到制作工艺和产品品质上。这种“去伪存真”的做法,令濒临破产的Bottega Veneta重获新生,一跃而为Gucci集团中排名第二的当红品牌,同时亦成为口碑最好的奢侈品牌之一。

2001年诞生的Cabat——即后来被人们戏称为“菜篮子”的那款包,被看成是托马斯·迈耶风格的代表。“Cabat”,法文意为“篮子”,是迈耶初加入Bottega Veneta时的创作。从外观看,它状似主妇们拎去菜场的购物袋,细看来,却是费时费力之作:无切缝接边,整体手工编制,绕着木框一体成型,由无至有——即使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亲手制作,也得花费两天才能完成。由于材质和颜色的变化,每一季的Cabat均为全球限量,因而售价昂贵。有人就此嘲笑托马斯·迈耶:“唯有疯子才会花费千金去买一只菜篮子。”但事实是,这样的“疯子”行为不仅在当时普遍存在,直到今天,依然络绎不绝。

​当你的名字已经足够3( Bottega Veneta2011款手袋 )

“这么多年来,Bottega Veneta传达的信息是持续的、一致的。你在今天看到的Bottega Veneta,与托马斯·迈耶当年设定方向的那个Bottega Veneta,坚持的东西是一样的。”马可·比萨里告诉本刊,“托马斯·迈耶带来的是持续的愿景。他传达的信息是,产品带来了今天的公司,这是最核心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在Bottega Veneta,你看到的是持续的产品,而看不到应季的I.T包。但我们会为一些特别事件特别制作,比如说此次的‘春蕾包’。”

马可·比萨里所说的“春蕾包”,是Bottega Veneta近来联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为“春蕾计划”募款的26只特别版皮包。这是一款斜背包,来自2010的早秋系列。它看起来像一个小羊皮编织而成的橄榄球,两头尖尖,通身为丰润的绿色——这种颜色,被称为“清瓶绿”。皮包附带着一面皮质套饰的特制镜子,其上篆有细细的压纹字样——Spring Bud Shanghai 2010(2010上海春蕾),作为此次特别事件的说明,此外再无多余的设计。品牌的痕迹,依然点到为止地体现在标志性的穿梭编织纹上。

​当你的名字已经足够4( Bottega Veneta 2011年春夏系列 )

但这并非一款“为中国特别推出”的作品。尽管奢侈品牌对中国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展示”正在转为“迎合”,但马可·比萨里表示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不会推出‘只为中国制作’的产品。任何市场都不会。日本是很成熟的市场,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只为日本制作’的产品,但这种‘特别制作’多了,就不再是独一无二,而是泯然大众了。就像之前说的,我们希望保持产品的一贯性。托马斯·迈耶推出一个系列,放进一个市场,那里的消费者会自主选出其中最能体现‘为该国制作’的产品。不是我们特意为该国市场制作,而是这个国家的市场选择了它,那里的消费者认为它最合适。”

“我们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做出改变,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作妥协。”马可·比萨里对本刊说,这是一种做奢侈品的态度。“连贯、持久、不妥协——这些特质,最终会将你放在奢侈品的最高层。这不是短期的东西。奢侈品行业有它传统的地方,但与此同时,它背后有非常专业的东西。产品制作、店铺陈列、时装秀……透过这层表面看下去,你会发现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他们的职业素质都非常高。这是这个行业能存活至今的原因。所有过程均由这些职业人士参与完成,他们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令人着迷的东西。”■

​当你的名字已经足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