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奖所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兰州 宋先生)
两年一度的甘肃省社会科学评奖,让我越来越看不明白。拿我举例,客观地说,这些年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的质量也是不断提高,因为一年四季都在这个行当里遨游,不论白天黑夜,精力都花在了这上面。但问题是,前十几年,我在科研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还有一些较好的文章能多次获奖,而这些年随着我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甘肃社会科学奖却离我越来越远。并非在意获奖,而是在我看来,评奖与科研质量似乎越来越少了关系。
说是匿名评选,但最后报评的人都知道谁是评委,评委也知道参评论文或书的作者为何人,既然如此,又何必在报评时采取诸如匿名等不必要的措施?既然省委省政府很重视这个评奖,为什么不组织力量好好论证一下这个评选程序?事实是,许多人在评奖时极力依靠关系和权力。
说不明白,其实我也很明白。如今的评奖,为什么问题越来越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所谓的专家,看到的只是利益的交换,遵守的只是潜规则,而不是良心和道德的戒律。制度方面着眼,现有评奖程序漏洞百出,不符合实际。科研管理应当是有规律可循的,但现在是外行管内行,管也管不对地方,这些人也没能力去完善制度。一些人跑官的跑官,弄钱的弄钱,没人真正操心公家的事,关心公共产品的生产。还有就是行政干预太多,评奖成了领导的天下,一方面领导获奖自然就多,另一方面评奖质量不断下降,但重视程度却不断提高,因为领导获了奖,单位的游戏规则自然也就重视。
为了完善评奖,我建议:要单独成立一个仲裁委员会,要有申诉机制。也就是对评奖有不服的,可以在这个委员会申诉。委员会应当通过公开辩论、调查等手段,对一些违规评审给予制裁。对有不良表现的评委可永不叙用,同时,各单位要对有关情节严重的评委进行行政处罚。评审环节尽量做到公开,若能实现评审人与评审意见公开则最理想,至少也要让相关评审意见在网上公开,给出质疑期,接受监督。事实上,只有公开才是实现公正的有效途径。另外,有条件的话不妨邀请外省专家参与,没有利益牵扯,这样的评奖也更公正些。 所思评奖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