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中华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西安 一读者)
作为居住于西安市某“城中村”达7年之久的外来打工者,时至今日,身为“新市民”,我和这次人口普查只发生过一次直接联系。
那还是9月底一天的21点多,我匆匆返回某“城中村”的出租楼,途经房东门口时,男房东见了,笑眯眯地打了一声招呼,叫我做个登记,是关于人口普查的。他拿出一张表格让我自己填写,当时我的双手都拎着东西,就顺嘴问了一句,明天来填行不行?他笑着点头答应,我转身刚要走,女房东喊了一声,随即拿出一支笔、一张纸,询问我的姓名、出生年月、哪个省哪个县的,我刚一讲完,她就写完,口称行了。以后就再也无人提及普查这档事。可是我没记错的话,报纸上不是说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会上门登记吗?
近些时日,我也陆续向同楼居住的部分房客打听人口登记情形。有人告称,房东从未提及这事,有人说打工单位做了简单登记,有人以为只要办了暂住证就等于登记,还有人戏言,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统计时发点钱给外来流动人口就好了,那一定要去登记……我所认识的其他外地户籍打工人士,也还有部分人未纳入人口普查统计范围。显而易见的是,“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空置楼房”、大学公寓、建筑工地、娱乐场所、小厂、小店、小作坊、车站等场所,普查时很难做到全覆盖,普查后更无人理睬;也得承认,外来流动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出于种种原因,并不太配合人口普查,至于那些无固定职业、无固定居所、流动性强的城乡公民,更容易被遗漏。
说实话,现在我很想直接去办理人口普查登记,却真不知该到哪里去完成这档事儿,或者应采取什么补办手续。记得2000年那回人口普查登记,我居住于陕西宝鸡市郊区一座出租楼,我和楼内的好几位外地房客,也是未纳入当地人口统计的视野;那年底我去北京打工时,居住于海淀图书城西边不远处的稻香村地下公寓,同一间房屋里也有两名外地户籍的大学生笑言没参加人口登记。而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公布时,有一则消息成为趣闻,即那年的人口统计得出的国内受过高等教育总人口数目,足足比国家累计颁发的文凭总数还多出87万。感悟许多外来流动人士的遭遇,真有点类似于“旅中华人”的态势,看来,这次人口普查又把一些流动人口“忘”记,至于具体数字,大概只有天知地知。 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