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内亚骚乱:民选政府的第一次考验

作者:俞力莎

(文 / 俞力莎)

​几内亚骚乱:民选政府的第一次考验0( 11月15日,几内亚国家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阿尔法·孔戴获胜后,双方支持者发生激烈冲突 )

西非国家几内亚的国家独立选举委员会11月15日宣布,在11月7日举行的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几内亚人民联盟党主席阿尔法·孔戴获得52.5%的选票,赢得大选。但其竞选对手几内亚前总理、民主力量联盟主席理塞卢·迪亚洛拒绝承认失败。双方支持者发生激烈冲突,迪亚洛的支持者甚至纵火燃烧政府部门所在大楼。暴力事件已导致数百人伤亡,过渡政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实行宵禁,直至最高法院对总统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做出裁决。

这次总统大选是几内亚自1958年独立以来的首次民主选举。在6月17日进行的第一轮投票中,迪亚洛和阿尔法·孔戴的得票领先。按几内亚选举法,第二轮投票应当在最高法院宣布第一轮投票最终结果14天后进行,但实际上却一延再延。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人文与国际研究分部的副教授杰·斯特雷克告诉本刊记者:“第一轮投票举行得非常匆忙,完全是为了赶在国际社会给其制定的最后期限前举行大选。”2008年12月23日,几内亚时任总统兰萨纳·孔戴病逝后,军方领导人卡马拉发动政变,成立“国家民主与发展委员会”暂时管理国家事务。卡马拉迟迟不肯兑现还政给民选政府的承诺,并于2009年9月指挥军队杀害了157名反对派。随后,非洲联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决定与西非经济共同体密切合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执行对几内亚军政府的制裁。12月,卡马拉遭袭受伤后,二号人物塞古巴·科纳特接掌政权,并宣布几内亚将举行第一轮总统选举,同时承诺军政府不参加大选,当民选领导人产生后,自己和军队将退出政坛。

几内亚学者、目前任教于美国艾姆伯里-利德尔航空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穆罕默德·卡马拉副教授告诉本刊记者:“第一轮投票结束后,从全国各地都发来了关于投票舞弊的报告,几乎14位候选人都提出了对投票结果的质疑。最高法院确认了舞弊案件,选举委员会的3名成员包括主席遭除名。选举委员会操纵选举结果的消息被曝光后,两名总统候选人支持者之间的摩擦引发了数起严重骚乱,导致第二轮选举被迫一再延期。”

虽然军方领导人反复强调自己绝不继续干预政治,但面对目前的动荡局面,新总统将不可避免地希望获得军队支持。穆罕默德·卡马拉认为:“其实,军方希望能保留权力,至少在民主梦想成为现实后仍然不被边缘化。这是大多数非洲国家军队在过去50年内试图改变的困境,也是非洲大陆被频繁政变困扰的原因。但是,几内亚军方因为2009年的镇压行动已经被国际社会列入了黑名单,因此对他们而言,合乎逻辑的做法只能是接受选举结果,协助新总统恢复秩序、重建和平。”杰·斯特雷克则更为明确地说:“军队将会支持阿尔法·孔戴,因为许多上层军官,包括科纳特都来自马林凯族。”

马林凯族是阿尔法·孔戴的主要支持者,而迪亚洛的支持者则是几内亚第一大族群颇尔族。随着事态升级,孔戴与迪亚洛之争已经演变成各自所属族群之间的争斗。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戈兰·海登告诉本刊记者:“颇尔人又称富兰尼人,分布在几内亚、喀麦隆等国,占几内亚人口的40%。而马林凯族是几内亚特有的一个族群,占总人口的30%。自几内亚独立以来,马林凯族和几内亚另一个族群苏苏人长期掌握着政权,颇尔人认为,现在应该轮到他们来掌权了。这种现象在非洲十分常见,国家公民意识相对缺失,政治考量仍然建立在族群认同之上。”穆罕默德·卡马拉则说:“尽管从殖民地时代起族群意识就在影响着几内亚的政治,但是近年来的族群冲突实际上是前兰萨纳·孔戴政府的政治遗产。1985年的一场政变宣告失败后,兰萨纳·孔戴所属的苏苏族开始了与马林凯族之间的暴力对抗,政府处决了100多名来自马林凯族的军事与政治精英。马林凯族由此认定,兰萨纳·孔戴政府意图在富兰尼人的协助下摧毁他们的社群。自此以后,几内亚三大族群之间相互对抗的局面就形成了。”

“如果几内亚的骚乱局面持续发展下去,极有可能产生溢出效应,演变成更广泛的民族冲突,破坏其邻国脆弱政权的稳定。”戈兰·海登指出,“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都对此表示了忧虑。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已经呼吁几内亚各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她担心一旦几内亚的局面失控,会有大量难民涌入利比里亚境内。”■ 骚乱考验政府几内亚第一次时政外交国际社会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