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登的标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汉 廖保平)
前些时,我所在的城市拟建600米中国第二高楼,我看到本地网站上洋溢着市民们骄傲的情绪,好像高楼一建,自己的面子就挂到600米高的空中似的。可在我看来,爱摩天楼未尝不是偏爱高大美学的直接表现。这种美学观念下,排场喜欢豪华奢侈的,建筑崇尚高度和体量超群的——这些莫名其妙对高大美的偏爱,实是权力美学的外现。爱摩天楼未尝不是对现代化的误解,而现代化的核心应该是“人性的解放”,可是,我们的城市生活越来越变成对人性的束缚,人的生活变得更不自由不快乐,这恰恰是逆现代化的。
当然,这也有现实的无奈。当城市涌入越来越多的人,向天空要活动和居住空间就成为必然。可怕的是,人不可能总在摩天的空间里不动,吃喝拉撒游玩活动,一旦都落到地面上,城市马上就难以承受。摩天楼表面上拓展了城市的容积,其实是在为城市添堵,它制造了城市可以无限接纳的假象。当城市患上了城市病的时候,所谓的城市化就再不是什么美妙的词语,而摩天楼的火灾还只是小概率的添堵。用什么办法解决摩天楼的火灾,这自然由消防专家来出主意,我所要说的是,能不能少一点“高危”的摩天楼?现在看来似乎不大可能,中国还有上亿的农民要进城呢。
可是,我在德国见到的一切告诉我,其实不一定要进城,也不一定要建那么多的摩天楼,前提是区域、城乡发展要均衡。“二战”后,德国实行平衡发展政策,用城市带动农村,将城镇建设得很好,以此分散城市人口。这政策效果明显,城镇乡村发展了,城市人口也得到了较好控制。许多游客都注意到,德国没有特别大的城市,首都柏林虽是全国第一大城市,人口也就330多万,这固然与德国总人口少不无关系,但也与德国均衡的发展策略有关。我遇到的住在小城镇的德国朋友,压根儿就不愿意往大城市挤。换了我也会这样选择,因为小城镇不仅美得让人流连忘返,设施也很齐全,生活方便舒适,有些国际顶尖企业和产品也来自小城镇。正因为发展均衡,德国大城市里少有摩天楼,小城镇更是绝少看到,最高的楼往往是教堂,视觉污染非常少,处处透着美。
但是,在一个所有的资源都跟着权力走的环境中,权力集中在哪里,资源就跑到哪里,人也跟着跑到哪里,要在高密度的空间里装下更多的人,还真的需要摩天楼,也不是讲几句限高、消防的道理就可避免的。许多新兴国家都面临同样的困境,但愿我们能够率先醒悟并摆脱。 标志摩登摩天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