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丽的“空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湖北红安 张剑虹)
“没有文化建设的新农村是残缺的,新农村如果没有内涵和精神支撑,就只是一个华丽的空壳。”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吴长生的这个观点,笔者非常赞同。
近些年,就笔者所见,在国家建设新农村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农村都出现了一排排的新楼房,过去那种低矮、狭窄、简陋、人畜混居的旧平房越来越少,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的地方还以建设中心村的名义迁村并屯,把多个自然村的农民集中到一起建房子。很有规模、很有气势,站远处一看,像是一个个小的集镇。然而,走近一看,就是一个并在一起的大村子。这些“新农村”没有自己的特点,是百村一色、千村一面。既没有配套的学校、卫生院、福利院、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也没有影剧院、图书馆等文化活动场所,更没有最基本的文化活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成了一种文人的想象,完全是奢望。
笔者在农村出生,在农村长大,在我们的记忆里,那时虽然物资非常匮乏,但是每到夜晚,塘埂上、稻场上到处都是做游戏的小朋友,大人们则是聊天、讲故事,隔三差五或是放电影或是演皮影。现在,大部分的新楼房要么是铁将军把门,要么就是老人和孩子守家。原有的村庄文化都流失了,原有的村庄特色都丢掉了,原有的文化底蕴也就荡然无存了。仅有的文化活动,要么是坐在麻将桌上,要么就蜗在电视机前。即使过节,过去那些玩龙灯、划采莲船、踩高跷、说鼓书、唱皮影戏、唱地方小戏等文娱活动全都潜踪匿迹了。偶尔有些远方来的文艺团体,表演的却是低俗之物。
更让人感慨的是,笔者所居地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在建筑风格上,县南承袭的是江南民居的特点,县北的接近徽派建筑的特色。在这两大派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本土特色。所以,尽管少有楼房,但是,看起来让人赏心悦目。现在,楼房不少,却是失了地方的特色。
按说,现在的物质条件比那时好了不知多少倍,农村的面貌用焕然一新来形容是恰如其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应该是有条件了。但是,为什么文化却被弃如敝屣呢?为什么会口袋富了,脑袋穷了,物质多了,文化少了呢?面对农村出现的文化荒漠化现象,请校正新农村建设的坐标,不要忽视文化建设。 空壳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