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的主角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北京 一读者)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正挂在市政法制办网站上征求民意,舆论关注:居民不按垃圾分类投错垃圾桶,可能被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通过立法解决垃圾分类问题,令人欣慰,可看到罚款一项,就不敢恭维了——且不说罚款缺乏可操作性,罚款的效果从来就没好过,像80年代流行的吐痰罚款早就不了了之,可街上的痰渍至今难除,小广告治理也是一面镜子,说明这涉及人群广泛的事靠罚款是下下策。

在我看来,宣传、带动、鼓励才是上上策。我所居住的小区,物业管理相当规范,各项配套设施也完备。不过,即使这样,我竟然是在居住了9年后的今天,才偶然发现原来每个楼层消防通道内的垃圾箱是按类设置的。每个楼层都有两个消防通道,由于空间狭小吧,每个通道内只设一个垃圾箱,大家都是就近投入垃圾,从没注意过每层楼里的这两个垃圾箱是分类设置的,也从没有人没有任何标识传达这个信息。搬进新楼时,我还做过垃圾分类,后来发现就近的垃圾箱只有一个,分类没了意义,也就不刻意去做了。还有,原来每座楼下都设有废电池回收箱,后来也因为缺乏回收渠道,物业只好撤了它,而我多次见到有邻居打听废电池该往哪里扔。

就我的观感,邻居们大都有环保意识,但了解的信息和掌握的知识不够充分,比如,楼内垃圾箱分类设置的信息并没有被居民所知,何为厨余垃圾,何为可回收垃圾,没有任何说明。记得早先院子里曾有一些垃圾箱上是有图标的,我也研究过多次,但还是没能完全搞清楚。在相关知识普及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急于以处罚手段逼迫居民搞垃圾分类,不如用建立环保价值观和激励方式让大家主动成为环保的主角,而非被要求和被管理的对象。

此外,一面加大分类回收力度,另一面还要有一个过渡期。我观察过德国的垃圾回收,民众已经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在家门口只扔普通垃圾,玻璃瓶子却要带到设在大街上的垃圾箱里扔掉,甚至还要区分玻璃的颜色,按白色、棕色和绿色等从不同的窗口分别投入。但即使做到这种程度,许多地方还是会设置混合回收箱,就是顾及因各种原因做不到垃圾分类的人,当然,大部分人做好后,这部分混合垃圾很少,处理起来也不会太难。 垃圾分类主角环保环境污染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