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天花板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资金天花板0

10月CPI数字公布当天,股市上涨至反弹以来高点;随后的一天,则以14个月来最大跌幅落幕。CPI同比4.4%的涨幅,加上蔬菜价格一个月内上涨30%的直观感受,令投资者,同时也是普通消费者,从冲动抢筹到不计代价抛售,两日内寒暑易节。

股市的大跌,表面原因有多个版本,如“两桶油”的挤出效应,如印花税要上调,如高盛投资报告警示港股风险等。可背后堆积起的做空力量如此之大,恐非任何一个外力能解释。这里不妨推己及人,设想一下全国1.5亿投资者面对4.4%通胀率的困境:从3.6%飙升到4.4%,CPI一跃0.8%。此前,相信多数投资者虽然感受到菜价的上涨,但经历了房价洗礼,或许对统计局数字还抱有幻想。数字一出,震惊恐怕是第一感受。震惊之余,第二个想法便是谋求自保。4.4%的CPI与一年期2.5%的存款利率有着1.9%的缺口,存款万元一年,负利率和储蓄税带来的损失达202.5元,比上一个月的146.5元急剧放大56元。另一方面,央行先于统计局启动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对这样一个令人无法容忍的数字,央行已经出招。为缓解群众情绪计,再度出手又需一个月以后,靠储蓄保值无望。最现实的自保方法,除了囤积相关工农业产品,恐怕最方便的是购买股票,抢筹潮于是全面爆发。

由恐慌引发投资潮,3年前的大牛市中曾经发生过。2007年6月到8月间CPI“三连跳”,每个月以1%的涨幅完成了物价指数从3.4%到6.5%的质变,股市也正是在6月数字公布后开始了最疯狂的“第五浪”,3个月后物价见顶,股市也于一个月后以6124点写入历史。可历史却是不能重复的,冲动过后,冷静下来的市场选择了向下,历史的辩证性再次表明,涨跌的选择虽简单,背后的原因却是千差万别。上一次,A股市场凭借着罕见的财富效应吸引了数千万投资人加入,进而演化成一场全民造富运动。3年后的今天,对比当年市场中资金的存量与流量,情况已经完全不同。那时股市流通市值不过六七万亿元,如今25万亿元,居民存款显然没有如此大的膨胀。

从9月末的2655点涨至11月11日的最高位3186点,上证指数刚好上涨了20%。这20%的升幅,对应的流通市值将近5万亿元。推动市场向上,市值急剧放大的力量,除了有三季度业绩的良好支撑,更多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补充。27个交易日里,行情由爆发到稳步推进,财富效应下,人气逐步聚集。这里不妨从基金、机构和散户三个方面来分析资金的流入和潜力。据天相数据的统计,三季度全部基金的平均股票仓位从二季度的72.9%上升至81.95%,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股票仓位从二季度的77.14%提高至三季度的86.74%。这样的高仓位,基金只有1600余亿元的“弹药储备”。幸运的是,基金豪赌对了方向,物价飙涨,保值的冲动吸引了后续资金进入。10月份,基金顺势加仓,又有超过一半的后续资金投入市场。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的仓位测算,截至暴跌前,主动股票基金平均仓位为89.76%,已经超过了所谓的“88%魔咒”水平。“88%魔咒”乃基金仓位之于市场的一个经验数据,基金仓位超过88%,以致无力继续买入,大盘面临的只有向下。

职业资金管理人的集体性狂热背后是散户的踊跃介入。整个10月基民跑步入市,基金周开户数从5万多户骤然提升至七八万户。而A股的开户数更是节节攀升,11月第一周新增A股开户数44.85万户,这个数字已是11个月以来的新高,同时持仓账户数突破5400万户再创历史新高,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更接近了3000万户。只可惜,仅凭开户数还很难度量出资金流入量。储蓄的搬家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股市潜在的资金池容量,10月居民户存款减少了7003亿元,是今年3月和6月份居民储蓄负增长后的又一次。那两个月的储蓄减少分别为419亿元和425亿元。历史上,我国居民储蓄一个月减少7000亿元的状况绝无仅有,此前的几次大规模储蓄搬家,一个月无非是数百亿元的规模。2007年近万亿元大流失已经是一个罕见的纪录,其中又有5000亿元的负增长出现在股市峰值的10月份。雪上加霜的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3000多亿元流动性冻结,资金面的窘境暴露无遗,银行隔夜拆借率上升至3%。

在资本市场运行的时间轴上,颇有些时候投资者不得不面临着储蓄负利率,投资又赔本的双重压力。现在唯一的不同是,市场添加了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向下也能盈利。但对大多数投资者,这意味着跌得更快,一步到位。■ 基金股市投资cpi天花板期货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