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时尚的新身份
作者:何潇(文 / 何潇)
( 第五街修鞋铺作品 )
“参展的13名设计师是瑞典最具代表性的前卫设计师,也是在新时装体系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玛丽亚·本·萨德(Maria Ben Saad)告诉本刊,“我所说的体系,包括设计师、造型师、时尚媒体、时尚摄影师、卖手、公关等等,是一个完整的时尚网络。瑞典的时尚体系形成得晚,上世纪80年代才初现端倪。”
很长一段时间里,“时尚”在瑞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词儿。在上世纪70年代,它显得不合时宜,被看做是“过度消费”的代名词,为主流舆论所摒弃。这样高度统一的公众审美通常是某个社会运动的结果——在此时的瑞典,时尚做了1968年左派力量席卷欧洲的殉葬品。在斯德哥尔摩的科斯特法克艺术与手工艺设计学院里,有学生宣称“时尚已死”:“我们需要的是为人民制衣”。“时尚”被排除在文化之外,街上没有奇装异服,博物馆里看不到时尚展,报纸上不再刊登来自巴黎的秀场新闻。时尚委员会作为一个公共机构依然存在,但它的主要功能只是为垂死的服装工业提供些许来自时尚之都的潮流资讯。
“在瑞典人那里,时尚很多时候不是关于‘创造’,而是关于‘追随’,通常情况下,他们追随的是巴黎时装屋的标准。”设计师格兰·桑德博格(G?ran Sundberg)谈到瑞典时尚时说。桑德博格是本次展览的参展设计师之一,擅长从社会学理论中寻找设计灵感。2004年,他受到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启发,以此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灵感,制作了一系列“挑战时尚体系的作品”,一举成名。
桑德博格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来解释:为什么80年代流行的雅皮文化和功利主义极大地改变了瑞典人对奢侈品的态度,对时装领域的影响却依然有限:“在此时,瑞典充满了想成为Gekko(迈克尔·道格拉斯在电影《华尔街》中饰演的角色)的人,可社会地位的悬殊主要是通过保时捷跑车、劳力士手表来体现的,而非阿玛尼西装。不错,服饰的确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在瑞典,时尚缺乏供其活动的‘场域’。换言之,时尚唯有在中产阶级中才会感到真正的宾至如归。”
无论如何,事情在向好的方向发展。80年代末,《Elle》杂志瑞典版开始发行,90年代初,更多的时尚杂志进入了这个北欧之国。尽管在此时,杂志编辑想找到可合作的本土设计师依然非常困难。“我在此时做过一段杂志工作,因为本土设计师少,只能把瑞典设计师与同代的国际设计师做在一起。”玛丽亚·本·萨德告诉本刊,“但在瑞典时尚史上,那是非常重要的一代设计师。他们质疑瑞典时尚的实穿传统,也质疑高级时装的昂贵。他们的设计既不是平价、实穿性的,也不是奢侈、消费性的,他们游离在两者之间。”
( 马丁·贝尔斯特隆作品 )
世纪之交被看成是瑞典时尚发展的重要阶段。“‘时尚’这个词在瑞典变得重要起来,这与全球大环境有关。在全世界,人们对时尚的关注比以往更热切了,这种氛围影响了瑞典人。大众对时尚的兴趣增加了,时装市场随之发展起来。新生代设计师就是在此时与市场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着符合时代的设计理念。”玛丽亚·本·萨德对本刊说,“虽然瑞典有着像H&M这样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功的品牌,但这些新生代设计师代表的是瑞典时尚中更独立、更具批判性的一面。他们重新塑造了瑞典时尚的面貌与概念。”■
“他们展示了瑞典时尚的另一面”
( 桑德拉·巴克伦德作品 )
——专访“瑞典时尚:探索·时尚·新身份”策展人玛丽亚·本·萨德
三联生活周刊:在瑞典,真正意义上时尚体系是在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瑞典时尚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新特点?
( 布兰克作品 )
玛丽亚:大约10年以前,瑞典有了一种新风尚,出现了一批先锋设计师。这些设计师与瑞典传统的快时尚不一样,他们的身上有传统的东西,但并不因循守旧,思维更国际化,注重个体的表达和创造。这次展览展现的就是这批设计师,他们代表了未来。比如桑德拉·巴克伦德,她喜欢传统,却总是打破它。展览中那件衣服,她花了3个月才完成,她希望时尚能慢下来。这像是对瑞典传统快时尚的一种挑战。这不仅是瑞典的问题,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你刚才说到瑞典时尚的传统。具体有哪些特点?
( 桑德拉·巴克伦德作品 )
玛丽亚:大家对瑞典传统时尚比较了解的地方,可能是其对可穿性、功能性和简约性的强调。或者说,注重设计的实用性。这并不是瑞典时尚的全部。我不想批评H&M这样的快时尚品牌,他们是瑞典时尚传统的一部分,也为新一代的独立设计师打开了一扇门,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但除了实用之外,还该有艺术的部分,这同样是瑞典传统的一部分。
三联生活周刊:在瑞典,这些独立设计师的生存状态如何?
( 海伦娜·霍尔斯特作品 )
玛丽亚:这些设计师依然属于小众。他们通常以很小规模的方式工作,一个设计师只有一两个助手,经费也很有限。尽管他们在圈内很有名,并引起了主流媒体的注意,但这往往只是一时的媒体效应。他们没有进入主流市场,要与H&M那样的品牌竞争非常困难。这与瑞典人的消费心理有关,他们可能会在家居上做一些花费,却不会花太多钱在衣服上,而这些设计师的衣服并不便宜。有些独立设计师会经营一个副牌,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比如安·索菲·贝克。但也有设计师不希望成为大品牌,只要不赔钱,他们就很满足了,这也是一个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此次参展的新生代设计师,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怎么看他们区别于传统的这种“新身份”?
( 玛丽亚·本·萨德 )
玛丽亚:这些设计师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在二十到三十几岁,其中有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业的,更多是在2003、2004年间成立的品牌。他们有一些共通性,比如注重个性表达、国际化,但更多的是不同。这些可以从他们的设计中看出来。展览中有非常前卫的东西,也有很基本的高街设计,但设计师对时尚都有自己的观点。所谓“新身份”,是个体表达对传统的改造,与传统的瑞典时尚相比,他们更注重艺术创造。瑞典作为一个国家,不是世界的时尚中心,但在全球体系中,我们也有自己的位置。我们能为世界时尚体系做些什么?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所谓“新身份”,也体现在这种全球化的语境中,它有两方面的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你怎么看瑞典在全球体系里的“时尚身份”?
( 马丁·贝尔斯特隆作品 )
玛丽亚:多数人对瑞典时尚的印象可能是实用、时髦、快时尚的,比如H&M、Cheap Monday。是的,他们是瑞典时尚身份的一部分,但是我们想用这个展览展示瑞典时尚的另一面。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它展示的瑞典时尚是十分另类的。我们希望这能引发一些讨论。瑞典可以继续制造快时尚,制造一些迎合市场的相似品,但巴黎不会想要第二个巴黎世家(Balenciaga)——所以像桑德拉这样的设计师才会引起关注,因为她与众不同。瑞典只是一个小国,仅吸引国内注意是不够的,我们要将这些设计师推到国际,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希望在未来,瑞典时尚会与今天不一样。■
桑德拉·巴克伦德(Sandra Backlund)
( 安·索菲·贝克作品 )
2007年,桑德拉·巴克伦德荣获了法国耶尔时装节的最高奖,就此进入了国际时尚媒体的视线。在此之前的2004年,桑德拉已在瑞典国内引起瞩目,凭借的是其毕业设计:用头发制成的服装。桑德拉·巴克伦德设计的独到之处在于编织,她改良了传统的手工编织工艺,同时很好地展示了人体的自然曲线。目前,桑德拉·巴克伦德的所有服装只接受定制,且均由设计师亲手制作,因其编织技术过于复杂,无法外包制作。
海伦娜·霍尔斯特(Helena H?rstedt)
2004年,海伦娜·霍尔斯特从贝克曼设计学院毕业,创建了以其名命名的服装品牌。设计一反瑞典设计简约的传统基调,很受瑞典时尚界的欢迎。其所长在于对黑色的运用:黑色无处不在,却极富变化,这得归功于设计师在细节点缀、制作技巧和服装构架上的独具匠心。霍尔斯特强调设计的“个体性”,所有设计均源自个人观点、自身经历或未来规划。缝纫上亲力亲为,力图做到对服装的绝对控制。
马丁·贝尔斯特隆(Martin Bergstr?m)
马丁·贝尔斯特隆毕业于瑞典科斯特法克艺术与手工艺设计学院,获纺织学硕士学位。基于其艺术功底,他的设计手法更接近艺术,而非时尚。他形容自己的设计理念为有机的未来主义:霉菌、菜根、UFO……都是其设计灵感的来源。贝尔斯特隆强调服装之间的彼此呼应,每个系列均有主题。
安·索菲·贝克(Ann-Sofie Back)
安·索菲·贝克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在伦敦开创事业,是唯一一位以个人品牌在伦敦时装周上亮相的瑞典设计师。其设计前卫,没有明显的瑞典元素,对“错误”非常青睐,许多设计予人以“功能错位”的印象:看似是衬衫的服装,实为一条半裙。贝克非常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权主义和对陈腐流行的不满时常体现在其设计中。其标志性设计包括自带文胸的T恤和只有前部饰有腰带的裤子。 时装搭配身份时尚瑞典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