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漫主义者林能平
作者:何潇(文 / 何潇)
( 2010年纽约春夏时装周上林能平的新品发布 )
林能平(Phillip Lim)是近年来红遍西方的华裔设计师,在过去的5年间,他创立的品牌3.1 Phillip Lim博得了商界与评论界两方面的欢心。作为设计师的林能平,获得了有“时尚奥斯卡”之称的CFDA大奖,得到过“女魔头”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的特别钦点。故事是这么说的:某个清晨,尚且寂寂无名的林能平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安娜·温图尔要来看衣服。“女魔头”看完后,放下话来:“《Vogue》将给予你最好的报道和最大的支持。”
“这件事是真的。安娜让我了解了什么叫‘时机’。时尚是流行文化的一种,它就像音乐、电影、文学和戏剧一样。你在合适的时间出现了,就会被纳入当时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是时机。”林能平对我说。
现在,在一片“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的舆论声中,林能平决定将品牌的5周年庆典放在中国,并在这里举办一场时装秀。在崛起于西方的新一代华裔设计师中,这是第一次有人回到中国作秀。“不论是出于品牌认知,还是潜在购买力增长的考虑,中国市场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和搭档周绚文(Wen Zhou)都觉得北京是时装周之外的不二之选。”林能平对我说,“我很喜欢北京,这城市非常自然。大约是文化积淀的关系,它让你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
他穿了一件黑色上衣,是3.1 Phillip Lim 2011年春夏男装系列中的一款,轮廓简洁,细节繁复。顺着宽敞的一字领,可以见到延伸到颈部的文身。“我的背上文着一条龙,可以说,我简直没法更中国一些了。”林能平对我说,“这可不是表面能看出来的东西。”他讲英文,谈话间肢体语言像口头表述一样丰富,除了一张南方人的脸,“中国特色”在这个第二代移民身上已经不那么突出了。
“我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父母都是中国移民。”林能平告诉我,他的身世听来像一部移民电影。1973年,林能平出生在泰国。为了躲避柬埔寨内战,举家迁到了美国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在这里,母亲寻到了一份裁缝工作,父亲成了一名职业扑克玩家。父母对他说,可以在商人、律师、医生中选一个职业,他选择了学商。在加州大学长岛分校读了3年金融之后,他终于发现自己坐错了教室,转而去学了家政学。
“也许是母亲营造的气氛影响了我,我从小就喜欢围着衣服打转。”林能平对我说。到纽约之前,他在贝弗利山庄的Barneys精品店做过周末兼职,在设计师Katayone Adeli的工作室做过实习生,还成立过一个名为Development的品牌。31岁那年,林能平在巴黎一个面料会上遇到了周绚文,就此成了朋友、伙伴,并成立了公司。“她负责运营部分,我负责设计,我们都出身在中国移民家庭,勤勉、白手起家,还都是31岁。”这个特别的数字被骄傲地写在品牌名称上,是为“3.1 Phillip Lim”。2005年秋,3.1 Phillip Lim发布了首个系列,一炮而红,一夜之间成为评论界和顾客们的心头好。次年,林能平获得了时尚集团国际女装年度设计师新星的称号。2007年,3.1 Phillip Lim将设计领域扩展到童装和男装领域,并在纽约开了第一家零售店。同年,林能平获得了年度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CFDA)的施华洛世奇最佳女装设计师大奖,以及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时装设计大奖的决赛提名。“这对我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林能平告诉我。
“我想我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些疯狂的东西。这就像玩扑克一样,它充满了变化和机会,你要时刻留神,才能抓住变动中的机会。相反地,母亲给我的是注重实际的部分:要有责任感,懂得随机应变,勤俭节约……这就像是经典与疯狂的结合。”
( 2009年纽约秋冬时装周上模特展示林能平的设计作品 )
“一个经典主义者,偶尔来些疯狂。”“我可以哄你说,设计灵感来自旅行和度假,这就是人们常以为的服装设计师的‘华丽人生’。但对我而言,时间才是最大的奢侈,需要有效地利用它。当我穿过门廊,灵感也随之而来——灵感可能诞生在我走路之时,也可能产生在抬头看天之际。比如说今天看到的这个蓝色,不是特别明朗,带着忧郁的调子——它可能就是下一季的灵感之源。”
“尽管很多设计师喜欢黑色,但我最喜欢的颜色是蓝色,尤其是海军蓝。蓝色让人开心。”林能平对我说。他在最新一季的设计里使用了一种特别的蓝色,叫“布尔乔亚蓝”,淡雅如初秋的天际,美丽异常。
( 3.1 Phillip Lim 在纽约的店铺 )
最令他挂心的,依然是在中国的第一场秀。“我的母亲也会来看这场秀。我不知道哪个令我更紧张,是秀本身,还是她——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林能平告诉我,“我在纽约做了这么多年的秀,她一场也没去过。但这次是在中国,她感觉像回到了家乡,这是请她来看我秀的完美时刻。这里面还有一些更深的东西:是她用服装将我引到了今天的道路上,今天,我又用服装将她带回家乡。这就是母与子。过于浪漫?我不是有意的,顺其自然的结果——这就是中国人。”■
“我们表达的是全球化的中国”
( 在东京的店铺 )
三联生活周刊:与许多设计师不同,你是商科出身的,这给你带来了什么?
林能平:它让我注重实际。作为设计师,我不是一个实际的人,喜欢疯狂的东西,也喜欢抓住机遇。但一个独立品牌的创始人要懂得经商,商业意识让我对机会更为敏感。当我回望过去的学习生涯,发现做学生时更重视“疯狂”。“疯狂”是令人着迷的力量,它的魔力在于能为你的梦想奠基,但也是瞬息即逝的。很多人可以抓住这个瞬间,但很难把控它,让它发挥积极的作用。注重实际有利于学会平衡,之后会有更多的创造力,也会更独立。
( 在洛杉矶的店铺 )
三联生活周刊:你被看成是新一代华人设计师的代表。这一代有自己的特点,与老一代(如谭燕玉、Anna Sui)相比,不那么注重“东方性”,设计上没有太明显的东方元素,同时也不像西方设计师那样强调艺术,非常注意衣服的实穿性。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特点?
林能平:我想我们阐释的中国性,是全球化的中国性,是现代的中国。在每个国家,你都能发现中国人,他们在全球的各个地方。我想表达的是世界中的中国,是中国的文化,这不是眼睛能看到的,而是能感觉到的,比如“和谐”、“社群”这样的观念。以前有人问我:“你是不是设计中式服装的?”我不设计中式服装,但中国文化在影响我处理服装的方式。我总在寻找平衡。中国的诗歌和艺术都在寻找和谐,对我来说,服装里的和谐就是经典与疯狂的统一。
三联生活周刊:有人认为现在是中国时尚最好的发展时机,作为一名华人设计师,你怎么看?
林能平:我遇到了一些中国设计师。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但就时尚而言,它的历史很短。中国的时尚市场还很年轻,但成长得很快,这一点从设计师身上就能看出来,他们表现出来的设计都非常国际化。我感到伤心的一点是,现在许多年轻人不再学习做衣服了。他们希望成为设计师,却不愿意学习缝纫和做衣。在成为设计师之前,应该先学缝纫。学会做衣服之后,你能设计任何一种潮流。
三联生活周刊:你对待风尚的正确态度是怎样的?是恪守优雅,还是忠实于时代,追随潮流?怎么平衡时髦与优雅之间的关系?
林能平:人们经常把优雅等同于成熟,其实并非如此。优雅是永恒的,时髦像一种配饰。如果能在优雅里加上年轻的成分,就完美无缺。应该把着装当做一种投资——男性着装尤其如此。不需要太多东西,但是每一件都该有质量。初次见面,人们总是先观察对方的视觉呈现,再下判断。早上看CNN,他们给在经济危机中失业的40岁人群建议,第一条便是:不要显得老迈。我不是说40岁就老了,但应该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些——重要的是看起来摩登、得体,符合时代。
三联生活周刊:人们对设计师的最大误解是什么?
林能平:设计师其实只是设计师。人们经常想象服装设计师过着衣香鬓影的生活——这或许是时尚产业里最艰难的一部分,他们必须如此。产业的脚步是非人的,甚至是疯狂的。当你认真思考时尚产业,会发现这个行业关乎青春和未来,关乎上流社会——但实际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能站在社会最高处。即使是处于这个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并非都如此。这往往是公众对他们的最大误解。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真正的设计师是什么样的?
林能平:首要的一点是,明白你是一个人,明白人所处的状态。不论你做的工作是什么,所要面对的,都是同样的人类状况。我的哲学是一句话:“时有花生,时余壳。”(Some days peanuts,some days shells.)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时能遇到今天这样的灿烂阳光,有时也要面对阴霾满天,阴雨绵绵。■ 浪漫主义者林能平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