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喷”解读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自长假后的突破,一周内,股市已逼近3000点。这种行情,按老股民的说法:“20年中都没有几次。”既如此,不妨例数过去的“井喷”,看这次的集体狂欢将把市场带往何方。
A股市场上称得上是“井喷”的行情有两种:自1996年底A股实行停板制度以来,颇出现过“单日井喷”行情,一日内涨过9%的共有5次。不过,这样的行情多出现在底部或深跌过程中,政府出手救市,市场一日间消化了利好政策。另一种“井喷”正如我们所经历的行情,并非政策而起,走势也不是一步到位的突发型,乃是“小步快涨”的“快牛”走势,虽说是“小步快涨”,速度又明显快过“慢牛”。这样的行情,虽没有明确的政策配合,却因为基本面发生了变化,往往最具有爆发力。自然,这样的行情因为难有统一的统计口径,难以划定和描述,这里也只能凭借主观印象予以列举。
最近的一次,当属去年春节后,也是一周的长假“憋”出来连续的涨升,上证指数从节后的2008点开盘,涨至2402点,10个交易日共上涨了近20%,此后经过调整,带来的是一段久违的大牛市。再向前推,和本次行情相近的是2005年“千点底”的时候,第一次探底反弹,股市用的是“单日井喷”,接下来市场二度探底,这次从千点反弹到1200点,用的则是“小步快涨”,历时15个交易日,上涨20%。寻找与今日类似情形的上涨绝非易事,第一,这应该是在底部区域,与前期相比的低点位;第二,已经经过了一次探底反弹;第三,行情必须有爆发性和相当的幅度。诸多原因下,再找到这样的行情便只有在10年前相对“蛮荒”的市场,1999年的“5·19”,31个交易日指数从1058点涨至1756点,不仅一举冲破前期套牢区域,还创出了新高。“5·19”前,则是1996年4月上证指数从584点涨到738点,涨幅超过了20%。再向前寻找,这样的情形便难见到,原因是那个时候的市场容量很小,涨跌往往无需过渡,陡直地便发生了。
把这20年的市场指数“滤”一遍,和今天行情类似的无非这样几次。这几次又无一不产生于大牛市的前夜,这就不能不使人对这一周的走势刮目相看。基本面上,距今最近的牛市源于经济刺激计划所带来的流动性充裕;2005年的牛市底部,一个直接的催化因素来源于股改的“利空出尽”,此后股改启动,但在时间上留出了相当长的供给真空期。在此期间,既没有新股发行,也没有限售股的出售,加之人民币升值和随之而来的热钱汹涌,遂成就了A股市场20年来最为壮观的牛市行情。“5·19”行情年代虽久远,却一直没有被老股民们淡忘,原因就在于那是几乎给每个人都留下美好回忆的行情。那波涨升之所以美好,就在于行情爆发得突然,且上涨过程极为猛烈,短期内巨大的涨幅带来显著的财富效应。那个时候,因为股本规模小,“赚了指数便能赚钱”,且上涨过程中市场振幅小,交易成本很低,极短的时间里多数个股都有80%以上的涨幅,无论是被套牢的股民还是临时入市的,想不赚钱都难。
为什么11年前的“5·19”行情偏偏选择在5月19日,一个毫不起眼的日子爆发,至今仍没有一致的见解。但无疑,时值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将近两年,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管理层对证券市场的一系列改革均促成了行情的爆发。当时,政府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等措施的推出,目的是为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为国企改革提供资金支持。今天,时点上恰值信贷危机爆发两周年,全球资本泛滥,货币战争一触即发,热钱加速流入,至少在外部环境上资金极度充裕。政策背景上又恰值“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确立中国“发展方式的第三次转型”之时。
这些说法或有附会之嫌,毕竟身处这样的时代,每天都能听到各种令人振奋的声音。若从技术面上找理由,那便是市场人士最爱引用的理由——利空出尽。再过两个多月,困扰中国股市20年之久的股权分立问题即将成为历史,虽则10月和11月份每天就有近千亿元市值的限售股解冻,但要知道,限售股股东也是具有经济理性的股民,也会受到市场气氛的感染,当他们确信股票能卖出更好的价钱的时候,这最后几万亿元市值的股票,和一个全流通的市场的“重大利好”相比,算不上什么。
“井喷”之于一个大牛市的益处,就在于它的财富效应,短时间内聚集起人气,为市场下一步上攻打基础。如果说有不足,这次“井喷”的不足处也正在这里,“二八”甚至“一九”现象使得大多数股民没赚到钱。■ 井喷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