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抗震救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2008 抗震救灾0( 2008年5月18日,因地震失去家园的映秀镇村民 )

2008年有三件大事: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原来策划是两个系列交叉:“奥运会倒计时”与“改革开放史”,但“5·12”大地震使原来的计划完全中断。“5·12”地震发生是在第17期刊物最后截稿时,我们没有再像“9·11”那样临时更换封面。因为此时的周刊已经成长到必须拿出自己特别坚实的报道,才能面对这样的一场灾难。因为没有更换封面,我们的报道推出比兄弟刊物晚了一周。

但编辑部的反应没有滞后,我们第二天就马上派出朱文轶、吴琪、李翊、王恺与袁越,5名文字记者,蔡小川、于楚众与黄宇3名摄影记者,其中袁越是未等编辑部派遣,自己已赶往机场了。让他们分赴汶川、北川、映秀三个不同方向。王恺与袁越去北川,吴琪、李翊走映秀,朱文轶先去都江堰,再去汶川。这其中,王恺与袁越面对了最惨烈的现场,朱文轶与吴琪、李翊、摄影记者蔡小川则更艰难。因为感觉前方力量还是不足,又加派了李伟与蔡伟,让李伟随一支专业救援队进去,蔡伟设法突破部队。所有留守人员则分别采访民政部等后勤支援。我们随后取消了所有栏目,全部以自己第一手现场采访记录,精心策划,推出了《汶川地震全国大救援——生命高于一切》,无论篇幅还是深入层度,都超越了其他媒体。

抗震救灾报道我们延续了4期,累计派出记者32人次,一共发表了329页报道。

抗震救灾告一段落后,面临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开幕式结束后,我们又几乎集中了编辑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在两天内采访了奥运会开幕式整个组创团队几乎所有的成员,取消所有栏目,做了一期奥运会开幕式特刊,标题为《奥林匹克盛典的中国宣言——礼之用,和为贵》。

从奥运会倒计时到残奥会,我们一共做了12期封面,用了730页篇幅。因为抗震救灾与奥运会这两件大事,原计划的改革开放30年系列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最后缩略成一个家庭史(安徽小岗村的一位农户)、一个村庄史(北京画家村)和一个城市史(广东东莞)。其中,李鸿谷带领朱文轶、吴琪、王恺深入到小岗村严宏昌家里,通过一个家庭史写成的小岗村30年变迁,又完成了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的突破。

而年初尝试的对餐饮行业考察的封面《1.2万亿的市场》与《3527块银幕与51亿元产值》,也在行业调查上做出了颇有收获的尝试。 2008袁越抗震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