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社会秩序重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2009 社会秩序重构0( 北京三里屯Village )

2009年是以李菁采访外交部包括当年参与谈判者在内的外交部13位老人回忆中美建交全过程的《中美:从破冰到建交》做开端的,这是一个材料特别翔实的历史全记录。这一年春节前,以李伟、王恺牵头,编辑部尝试对产生优质白酒的自然生态做地理考察,李伟与王恺对赤水河两端茅台与郎酒的调查成为某种模板,以此模板,3月又做了一期有关绿茶的考察。

春节期间的央视大火在当时成为敏感事件,我们总计投入了以朱文轶为首的9人队伍,从建筑技术考察到对周边见证人的踏访,做出一个最深入的封面专题。该封面专题内容面市后,因影响强烈,有关方面曾施加过压力,好在后来迅速有了处理结果。

这一年的重大事件自然是建国60周年纪念。我们先移植抗战系列报道模式,策划了一个重访1949年的城市系列,重新来叙述当年的进城史。这个系列报道的构思,是分为请第一任市长后代回忆其父辈与追访当年第一批进城的亲历者两部分。李菁承担了第一部分的艰苦工作,第二部分朱文轶与蔡伟成为主角。

建国60周年,也是人民海军与人民空军建军60周年。蔡伟承担了努力去突破的任务。这是《三联生活周刊》自2007年建军节前推出《1949年开始的军装演变史》之后,再一次将关注点深入难深入的军队。蔡伟努力的最后成果是,不仅在海军建军60周年前夕提出了《中国海军与蓝色文明》这样的问题,而且在阅兵前夕,受邀采访了空军,在阅兵式开始前提前推出了《2009阅兵猜想》。

编辑部将建国60周年纪念的重心定为在国庆前推出的《中国》与《人民》两本专刊,策划以对100年25个文本的诞生前后做采访为《中国》,以25位各届有代表性人大代表的专访为《人民》,舒可文负责《中国》,李鸿谷负责《人民》。两本专刊比较,《中国》的质量远胜《人民》。建国60周年纪念中另一个值得夸耀的封面专题是对电影《建国大业》编创及主要演员专访后完成的《〈建国大业〉诞生记》,那几乎是马戎戎一人完成的,孟静等只不过做了一点配合。

这一年我们关注了两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与《人间正道是沧桑》,前者提出讨论的问题是“极端主义”,后者提出讨论的问题是“情感与主义”,体现出《三联生活周刊》文化讨论的权威性。

这一年其实我们还创作了几期内容特别坚实的封面故事专栏,它们是:苗炜负责策划,与陈赛一起去校园中体察,鲁伊参与的《剑桥:800年造就的精神地图》;朱文轶、陈晓、王鸿谅合作的《神木医改调查——公平的程序设计》;王恺几乎采访了所有上海越剧界老人,马戎戎采访“小百花”与茅威涛配合的《越剧百年》;李伟、李翊等沿着越狱犯逃亡路线考察后完成的《越狱之疑》,以及李鸿谷的《黄光裕之罪》、王鸿谅的《李庄伪证案》。 重构社会秩序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