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之欲(598)

作者:吴琪

(文 / 吴琪)

陈晓之欲(598)0( 陈晓 )

陈晓最后一次见到黄光裕,是在2008年11月16日晚上。按照陈晓在国美的工作习惯,经常忙到夜里二十一二点钟,然后回到凯宾斯基酒店休息。黄光裕则是有名的“早上从中午开始”,第二天天快亮了才会回家。客居北京两年之久的陈晓,此时已有退出国美之心,个中缘由,他很少向外人说起。黄光裕听到陈晓说要离开,没有明确表态。客客气气的两个人,并非无话不谈。

这不禁让人想起2006年的夏天,当永乐与国美最终决定签约并购事宜的前夜,陈晓在位于上海康桥永乐总部的办公室,黄光裕坐在北京鹏润大厦的18层,两人来回传真了几封信。黄光裕是让人打印出来传真,陈晓则直接在传真纸上手写,一来一回,各写了五六封,那种热切的场面,互称老兄,谈的“全是高屋建瓴的行业理想”。

拿下永乐,黄光裕布局已久。甚至连他期盼多时的中关村并购项目,也交由律师邹晓春带了一个团队去谈判。从2001年认识黄光裕开始,邹晓春惊诧于黄光裕与资本市场结缘的动力,几年下来,在接触过若干个企业后,当上市公司中关村进入视野,黄光裕将此重任交给了邹晓春。邹晓春说,两相比较,国美并购永乐的机会昙花一现,而没有了中关村这个“壳”,还可以去寻找其他可能。对黄光裕而言,永乐不过是国美吞下的又一个猎物。不同的是,作为行业老三,它的分量够足。

永乐之于陈晓,则是他赖以生存的根基,放弃永乐的载体,陈晓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更有作为的舞台。

黄光裕在2008年11月17日突然消失,陈晓惊愕之余,仍然没有站到主角的位置,魏秋立和王俊洲是黄光裕授权的老臣子。直到2009年1月16日,黄光裕正式辞去上市公司一切职务,陈晓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同时兼任总裁。黄光裕只能通过律师获得公司信息并向外传话。对于公司内部出现的情况,狱中的黄光裕开始毫不慌张,他告诉律师张庆方:“以前的事情就不用提了,原来公司高管就没有轮流来告状的吗?”黄光裕在牢里焦虑的,一个是孩子还这么小,一个是将来公司怎么办。管理层向黄光裕提出希望实行股权激励,黄光裕像往常一样没有太当回事,认为时机不合适。黄家姐妹对管理层的态度很谦和,当时对陈晓也十分客气:“我们没有取代你的意思,假如永乐和国美合并后你没留下来,黄家出了这么大的事,我们姐妹去上海找你,你也是会帮忙的。我们只是希望在董事会,你像大哥哥一样带一带小妹妹。”陈晓也曾经表态,对黄总负责,就是要把公司管好。

交恶几乎毫无预兆,张庆方律师猜测导火线是某财经媒体采访陈晓之后写的一篇关于“去黄光裕化”的报道。张庆方把这篇文章复印带给黄光裕,“我给他看之前特意解释了一下,你别生气,这不是陈总的风格。黄总当时手一挥,这个以后再说”。

看完报道后的黄光裕,语气变了,措辞也很强硬。多次质问,管理层还是不是他的人,公司还是不是他的公司。在张庆方的观察里,黄光裕一方面担心陈晓生变,一方面又在缓和双方关系,在这个微妙的平衡里,“很多公司事务黄总认为可以做,陈总认为上市公司这么做不合适。时间长了,黄总的心理就变成我交代的事情你办还是不办,我还是不是老板”。

一旦交恶,新仇旧账以及恩怨是非,在舆论的推波助澜中层层放大。狱中黄光裕面对权力即将完全失控的想象与恐惧,狱外陈晓在市场、资本、舆论的压力下,都不再是常态下的自己。

中国家电零售业是为数不多的行业内并购大戏频频上演的战场,市场竞争最充分化,民营企业家的个人烙印也极为深重,明星企业家聚集。这场围观者甚众的争夺,企业家群体或是职业经理人群体,都在戏里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事件也因此在被重重解读中愈演愈烈。

西方上演了上百年的创始股东与职业经理人大战,被套用在了这个中国国情浓厚的案例中,标本意义非常值得深究。■ 陈晓之欲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