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拉传奇与巴西崛起之路
作者:徐菁菁(文 / 徐菁菁)
( 1985年3月31日,卢拉参加金属工会会议 )
1945年10月27日,男孩卢拉降生在巴西东北部伯南布哥州的一户贫农家中。7岁那年,他和全家坐了13天卡车,离开贫瘠的家乡到工业发达的圣保罗州讨生活。他在街头擦皮鞋、卖花生,12岁在洗染店做学徒,14岁成为一家五金厂的正式工人,学做车工。谁能想到:2003年1月1日,只上过5年小学的卢拉会成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总统。8年后,在美国《时代》杂志全球最有影响力“领导人与革命家”排行榜上,他高居榜首。今年10月3日,巴西将迎来新一届的总统选举。两届任期将满的卢拉将在年底卸任。足以令全世界所有政治家嫉妒的是,在8年任期后,卢拉仍拥有着惊人的高达80%的民意支持率。
“卢拉总统的高支持率来源于四点。”前智利国有资产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加拿大智库“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学者乔治·海涅告诉本刊:“第一,他是一个非常踏实和亲民的领袖,容易被大多数巴西人接受。第二,他擅长和政治谱系中的所有部门打交道,他的劳工党只是巴西众多党派中的一个,在议会中并没有多数优势。第三,他在保证经济增长上表现优异,成功抑制了通货膨胀,保持了外国投资的高回报。在2008至2009年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巴西是最后陷入泥潭而又最先脱身的国家。第四,他制定和执行了先进的社会政策,使巴西迅速可观地减少了贫困。”
毫无疑问,与卢拉的个人传奇交相辉映的,首先是巴西经济的急速腾飞。自2003年卢拉执政以来,巴西进入自20世纪70年代经济奇迹后的最快且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人均GDP从2002年的2859美元增至2008年的8298美元,GDP总量进入了世界十强。
2002年,卢拉吸取了前两次竞选总统失败的经验,与一些右翼党派结盟,成功问鼎总统宝座。但他的出身曾引发大型金融利益集团和西方舆论的恐慌。“早在2002年总统竞选期间,卢拉就意识到,他将不得不延续前任总统卡多佐的财政紧缩政策。”美国乔治敦大学巴西经济问题专家莫妮卡·阿鲁达·德埃尔梅达告诉本刊,“那时,对卢拉心存恐惧的外国投资已经开始大撤退。投资者害怕曾经是工会领袖的卢拉会对全球化经济持非常抵制的态度,大量资本流失对巴西的信贷评级产生了负面影响。当竞选期间,卢拉的民调支持率到达45%时,巴西政府公债的利息就从2001年的8%飞涨到了2002年8月的25%,这也给巴西货币雷亚尔带来了贬值的巨大压力。这使得卢拉在作为候选人时不得不签署了一份保证书,承诺他将继续推进卡多佐总统的经济改革。”
“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卢拉总统的最重要的决策,是继承了前任卡多佐总统的宏观经济政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巴西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鲁克·多克特向本刊分析说,“他非常正确地坚守了宏观经济的三大支柱:基本盈余,通货膨胀目标制和浮动汇率。”“在过去8年里,巴西在宏观经济领域保持了重要的稳定。”巴西圣保罗商学院经济学家奥托·诺加米教授说,“卢拉政府通过严格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通过调节最低工资提高社会收入,对贫困家庭施行扶助项目等壮大了巴西中产阶级群体的数量;通过控制部分公共投入,来抵消行政开支的增长和保证社会扶助计划,实现降低财政赤字的目标;并增持了外汇。巴西拥有1.93亿迫切希望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的人口,这意味的巴西的消费市场还将有一个长时间的发展。”
( 8月30日,卢拉在里约热内卢启动试点项目,将准许游客到当地的贫民窟参观 )
“最近几年,政府成功地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了2.5%至6.5%的范围;国际储备达到了最高水平,占到GDP的15%。巴西的大部分外债也已经实现根据定额利息或者通货膨胀率来进行调整,避免受到汇率和国际货币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巴西被三家国际主要的信贷机构评定为投资级别国家。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好消息。”德埃尔梅达说。
然而,将巴西的经济奇迹完全归功于卢拉并不是一个公允的说法。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教授沃纳·巴伊尔提醒记者:“在卢拉总统第一任期内,巴西的经济增长并不明显。经济的腾飞开始于2005年,其主要原因是采矿和食品出口大幅增长,以及对汽车等产品的减税政策对市场的刺激。”
巴西的资源优势为它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大自然赐予巴西良好的农业环境,其大豆、蔗糖、咖啡、柑橘、牛肉、鸡肉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在世界名列前茅;咖啡、蔗糖和柑橘产量排名世界第一;大豆产量和牛肉出口量排在世界第二。巴西的铁、锰、镍、锡、铀等矿产蕴量丰富,已探明的铁矿蕴藏量为480亿吨,铀储量达24万吨,位居世界第六,石油储量居世界第15位,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8.2%。由于雨林面积巨大,巴西还拥有全球12%的淡水。
“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同时,在可替代和再生能源方面,特别是在乙醇生产上,巴西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乔治·海涅说,“它格外卓越的特点是,这个国家内部没有重大的语言、文化、民族、人种、宗教和区域冲突。自从1985年结束了持续21年的军事独裁后,巴西已经逐渐实现了建立在公正、规范的自由普选上的稳定的民主制度。”
乔治·海涅认为,卢拉代表了现代拉美左派的最佳形象:“他认识到,成功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将完善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先进的社会政策相结合。卢拉总统在保持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保证了每一个人都能分得‘蛋糕’。”
草根出身让卢拉对贫穷有着比他的前任们更刻骨铭心的认识。2002年竞选期间,卢拉曾提出“帮巴西穷人实现一日三餐”是自己的最大使命,承诺将保护穷人的生存权提升至政府政策的优先目标。在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高特塞尔看来,在卢拉的社会保障计划中,2003年启动实施的“博萨尔家庭”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根据这一项目,贫困线以下家庭如果符合某些条件,如母亲和孩子参加健康检查并接受疫苗注射、保证儿童入学等,就可以领取补贴。巴西联邦储蓄银行每月定期将现金打入这些家庭的公民卡中。贫困家庭的受资助名单和资助金额还可以随时通过巴西官方的“透明门户”网站进行查询。2008年,这项计划的成本费用占到了巴西GDP的0.45%,使1055万个巴西家庭受惠,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近1/4,提高了受惠家庭收入近25%。根据联合国的评估,“博萨尔家庭”使13岁以下的儿童贫困率从52.2%降低至49.2%,帮助打破了某些家庭中的代际贫困循环,通过加强家庭单元改善了社会团结。200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卢拉颁发了2008年度“乌弗埃-博瓦尼和平奖”,以表彰他在促进对话、消除贫困方面做出的贡献。
此外,卢拉在自己的首任的4年中便创造了465万个就业岗位;将最低工人工资从2003年初的200雷亚尔升至2009年初的465雷亚尔,达到了20多年以来的最高值。所有这些举措的结果是,从2003至2008年,巴西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了22%,大大超过富裕人口收入4.9%的增幅;拥有1.9亿人口的巴西约有3000万人摆脱了贫困。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统计,巴西的基尼系数从1998年的0.567降至2008年的0.515;中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50%。“经过总统卢拉的8年治理,巴西拥有了一个不断变化的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优势。今天,崛起的中产阶级的消费是巴西经济增长的最好保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员马鲁克·多克特说。
美国智库“美洲对话”组织名誉主席皮特·哈金认为:“卢拉政府对国际环境的分析基于四点:美国是下降的力量;现在正是中国、巴西和其他新兴国家采取更果断的立场的时机;稳定的经济增长对巴西的全球影响力至关重要;巴西应寻求军事等更多的硬实力,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参与维和,举办奥运会。”
基于这样的分析,“卢拉实现了巴西外交的重要转变,虽然这些转变在先前巴西政府身上已经扎根”。哈金说,“自80年代中期起,巴西就开始试图保持独立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但卢拉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这一点。独立的姿势有助于巴西在全球事务中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布什政府在拉美和世界范围内不受欢迎的时期。巴西长期以来一直谋求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性事务。而卢拉政府不仅寻求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机构和多边组织,他表现得更主动,参与得更广泛和深入。到今年底他的总统任期结束时,任何重要的国际会议都不会缺少巴西的参与,甚至是领导”。
在联合国,巴西否定了对伊朗的制裁,联合土耳其与伊朗协商关于核问题的新协议。虽然这饱受争议,但“这是清晰地证明,巴西能够在任何国际事务上扮演重要角色”。
在南美,卢拉的前任卡多佐曾召开了南美国家第一次首脑会议。“卢拉的巴西则越来越多地帮助解决和干预地区冲突,而以前,这是美国的惯有角色。”哈金说。一个显著的例子是,2009年6月28日,洪都拉斯发生军事政变后,巴西积极地在国际调停中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最终促成了11月的总统选举,参与军事政变的高级军官受到了洪都拉斯法庭的审判。
在世界更广阔的范围内,是卢拉政府首先开始定期召集“金砖四国”例会。“他重点关注了巴西和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国家的伙伴关系。我们外交关系的重点是南南合作、发展,独立自主和多极化。基于此,巴西和美国与欧盟讨价还价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克里斯蒂娜·佩塞齐洛说,“卢拉建立了印度、巴西和南非对话论坛。这是全球南南关系发展的重要演进。帮助300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事实,使得他成为世界扶贫和发展方面的权威。”■ 巴西奥运会巴西巴西历史崛起巴西总统传奇卢拉巴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