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州漆缘
作者:李晶晶(文 / 李晶晶)
( 收藏家曹其镛 )
九龙塘是香港市区罕有的低密度发展区,从1920年开发至今,保留了不少树木,环境清幽,如同世外桃源。曹其镛先生将家安置在这里,颇有一些大隐隐于市的感觉。房屋的建筑低调内敛,屋内则多有玄机。进门的玄关处是3幅古画,其中一幅是1987年纽约佳士得拍出的极具传奇色彩的汪士慎的画,金农,郑板桥等人均在上面题有边跋。客厅里,一对乾隆粉彩的大瓶立于沙发两侧,黄花梨的条案上摆设着用象牙制作的《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场景……这些却都不是这栋房子里的重点。
进入到地下一层,眼前的场景让人惊叹。周身全被漆器包围着,从宋至清代不同形制、工艺各异的各类漆器在这里都能看到。元至明时期的剔犀如意云纹七层盒,上下7层。黑漆面,刀口处可见朱线3道,通雕如意云纹。这种剔犀的制作过程是需要在胎上刷一道红,一道黑,或者再刷一道黄,如此再循环,积累厚度后剔出纹样,一层层变色,所以出来的效果非常好看。元代黑漆嵌螺钿人物图圆盒,黑漆地上镶嵌薄螺钿花纹,内外器壁嵌缠枝花卉。盖面3个女子活动于中庭,并伴有仙鹤。江西吉安是我国古代螺钿漆器的重要产地之一,留藏在日本的元代螺钿楼阁人物图委角方盒上,就有“庐陵胡肇纲铁笔”落款。另一处摆放着位列2008年漆器拍卖成交价第8位的,清乾隆铜胎剔红雕漆“汉宫春晓”园铺铜兽碧玉活环钵……大多曾在拍卖会预展中见到的漆器,如今都陈设在曹其镛的家中。
可能我的反应强烈,曹先生显然很开心,他说:“到去年底,我家的漆器已超过400件。这些漆器毕竟是只凭我个人的喜好,在无专业知识的引导下收聚起来的‘乌合之众’。它们的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肯定有赝品。但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当初收藏的时候,每一件都有它独特之处,使我能在自设的‘量力而为’的前提下将它们迎入我家。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它们的购藏缘于我太太一开始的喜欢,虽然其他古董字画也买,但买漆器在家里面少阻力,少反对的意见。”
1983年北京渔阳饭店的多味斋开张,曹其镛和太太曹罗碧珍从香港过来参加庆典。当时渔阳饭店为曹家所经营,后来逐渐退出。曹罗碧珍回忆:“庆典结束后特意去了北京友谊商店,当时想进去看看都很难,我们拿着香港的回乡证也不管用,后来托了很多关系才算进去。我看到一个红色的漆盒,很大,红得非常地道,我特别喜欢。它的标签上写的是乾隆时期,就是这件。”曹太太指着一件剔红八宝纹大捧盒让我看。曹罗碧珍说她当时并没有买下,回到香港后,却总也念念不忘。于是给还在北京公办的曹其镛打去电话,让他想办法买回来。这件被标注成乾隆时期剔红八宝纹大捧盒是民国时期仿制的,却也是构图平稳大气,纹饰剔刻规整,朱髹厚实润泽。曹其镛说,后来我们再来北京,发现北京饭店附近有好几家卖漆器的门市部,都是由工艺美术厂制作的,做工都非常精致讲究,这些漆器在当时是用来创汇的。
自此以后,曹其镛夫妇的购藏重心从近现代绘画转向了漆器收藏。在上世纪70年代,曹其镛已经开始收藏近现代绘画作品。他说,那时候近现代的画都不值钱。香港画家丁衍庸,他的画当时放在天星码头的一个小铺子里在卖,一般过海的时候,路过这家店,只要有看着喜欢的就会买下,当时很便宜,几百块钱一张,我买了很多。一些现在价格很高的大陆画家,像李可染、吴冠中等画家的作品当时也很便宜。不久前,我上海一个朋友看到我收藏的一幅陆俨少的作品,他说现在至少300万元,可我当时买的时候也就两万多块钱,那个年代是很少有人会去专门收藏,东西远不如现在这样被关注,被追捧,那会儿都不值钱。
( 清乾隆剔彩云龙人物捧盒 )
曹其镛是港龙航空创始人曹光彪的长子。对于这些古旧器物,他说自己完全是糊里糊涂喜欢上的。父母那辈没人喜好这个,家里兄弟姐妹10人,也就只有他一人喜欢。早年国内一些画家在港所办的展览,很多都曾得到曹其镛的支持。他的近现代绘画的购藏很多来源于画家本人,部分是购买于拍卖会,真伪的辨识相对容易。而对于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漆器,曹其镛坦言,自己没有专业知识引导,也难以区分,所以会选择在拍卖中购买,相对而言,拍卖公司能先把一道关。
80年代中期,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中,曹其镛拍得一件乾隆剔彩盖盒,这是他第一次开始在拍卖会中购买漆器。当时对于漆器的认知很低,买漆器的中国人很少,一般多为日本人在大量买进。因此曹其镛的这次出手,引起了佳士得国际亚洲艺术部学术总监苏玫瑰的注意。后来接连几次拍卖,曹其镛夫妇都买了不少漆器。一次拍卖结束后,苏玫瑰特意过来找他们聊天,希望了解他们喜欢的缘由。曹其镛说:“20多年了,至今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苏玫瑰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一旦发现与我们所购买漆器相关的信息时,都会告知我们。你看这对挂屏,今天上午收到她的邮件,查到其来源,是丘吉尔侄儿的收藏。古物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们的背后必有一段引人入胜的过去,耐人寻味。”
( 清乾隆铜胎剔红雕漆汉宫春晓圆铺铜兽首碧玉活环钵 )
曹其镛说,现在拍卖会越来越多,有时买东西常常会有拍错的时候。比如说你是拍85号,弄错了拍成83号,或者有时拍卖公司在图录中写错号码也是会有的。我想为什么会错?一定是跟你有缘。我绝对不是收藏家,收藏家应该是非常专业、严谨的,我做不到,拍错了一样拿回家,自己给自己解放吧。
随着漆器收藏的日益增多,曹其镛夫妇有了一个侧重,以乾隆时期剔红漆器为主。中国漆器的装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有平民化特征的,使用笔描绘的漆器和素漆器。另一类是用刀在漆器上雕刻出纹饰,这对技艺有比较高的要求,贵族化的倾向也比较重了。宋元时期的剔红纹样都比较浅,元末明初的风格是纹样加深,到了明清以后,剔得就比较深了。纹饰的加深也就意味着制作难度的加大,成本的增加,使得漆器的观赏远远大于实用。
( 御制剔彩云龙纹碗一对 )
“其实你问我最喜欢哪一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在我眼里,每一件都很好,不然也不会买。”曹其镛说,自己很喜欢这些东西,但每次拍卖前,会有一个限额,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一定放弃。“往往在电话委托时,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肯定是跟你说,再一口好不好,应该就能买到了,所以我自己是有控制能力的,也就是我所谓的量力而行。所以,从来没有说拍了以后后悔,或者不给钱,所以我的信用很好。”曹其镛说。
几年前,曹其镛和太太去日本旅游,在大阪的一个古玩店里看东西时,店主给了一本日本童梦拍卖公司的图录,一看价格都还适中,于是曹其镛参加拍卖时将所有的漆器都买下。曹其镛感叹道,最近开始买得少了,什么东西都太贵了。早期因为喜欢漆器的人不太多,所以一场拍卖中也难见到几个,最近因为价钱贵了,一时间涌出很多。价格的飙升让我只能放慢收藏的速度了。
曹其镛说:“李清照在《金石录·序》中写道‘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散是常,聚是缘。这些漆器能在我家相聚成群,亦的确是个缘分。对于年逾古稀的我来讲,要为这些因缘而聚的身外之物寻找将来适当的归宿,已成一迫切的课题。”■
(实习记者魏玲对本文亦有贡献。感谢王冬先生对本文采访的协助。本文部分图片由紫禁城出版社提供)
大风堂藏漆器精品选
宋-元 黑漆盏托
此盏托维木胎,由托子和碗套合而成,盏托内外通体黑色漆,造型秀美,色泽光亮。盏托出现的很早,不过多为瓷制品。漆盏托即轻巧,又隔热,用来承托茶盏,以为滚水点茶,其实最方便实用。
元-明初 剔犀如意纹盏托
剔犀,雕漆的一种,其具体制法为:在器胎上髹两种或三种颜色相间的漆层,每色均髹一定的厚度,全部髹好后,再雕如意云纹或香草纹。雕刻时,刀锋斜下,刀口匀称呈圆弧状,使器物花纹的斜面上露出不同层次的色彩,彩线如带,随着纹饰的轮廓回转,通过打磨后,显出光泽,剔犀成品即成。明黄成《髹饰录》中对剔犀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剔犀有朱面、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三色更叠。其文皆疏刻剑环绦环、重圈、回纹之类,纯朱者不好。
清乾隆剔彩寿春宝盒
31.2厘米×12厘米
盒木胎,剔彩以红、黄、绿、三色雕刻花纹。盖面圆形开光内雕聚宝盆,万道霞光上托硕大的“春”字,春字两旁双龙环抱,中心有圆形开光,居中刻一寿星,其旁衬松柏和文鹿,取“春寿”之意。立壁上下各有开光四组,内雕山水人物图案。开光外斜格锦地上压雕吉祥杂宝纹,上下口缘雕缠枝灵芝。此盒形制和装饰图案与明嘉靖雕漆“剔彩春寿字圆盒”几乎如出一辙,是明代传统图案,为清中期依样仿制嘉靖雕漆的代表作品。但此盒的艺术风格已与嘉靖雕漆明显不同,不仅龙的形象是为清中期龙纹特征,而且漆质更好,雕漆刀工遒劲迅疾,犀利准确,少有瑕疵,为嘉靖雕漆所未能及。
清乾隆绿地剔红御制三清茶诗茶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
木胎,绿漆刻回纹锦为地,上下边雕如意纹一周,中间压雕朱漆乾隆丙寅小春
五言诗一首:
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
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
烹以折脚铛,沃沃承筐雪……
乾隆丙寅小春御题。
“三清茶”宴,为乾隆登基之后首创,即采用梅花、佛手、松子仁入茶,烹以雪水而成。按乾隆诗中见解,此三种物品品质芳洁、清正,用雪水烹煎后既清香爽口,且意味深远。乾隆每年都要在故宫重华宫举办茶宴,并题《三清茶联句》,他以三清茶“示惠联情”,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此茶碗即为茶宴所用,故宫现有旧藏,亦称“三清茶碗”。
剔彩雕漆冰梅图盖盒
清中晚期 39厘米×21.5厘米
捧盒木胎,剔彩备红、绿、黄三色。通体雕黄色锦纹为地,压雕红绿叠压冰梅纹,寓梅花独开于寒冬之意,层次鲜明,色彩亮丽。此种装饰是清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新题材,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清乾隆御制剔彩雕漆寿桃形春寿宝盒
清中期 46厘米×17厘米
盒木胎,通体以绿漆作地。盖面随形开光,宝盆内霞光用红、绿、黄三色剔刻,宝盆上托出“春”字,两侧雕云龙纹,盒壁雕蝙蝠、桃实纹,为福寿之寓意。“春”字盒构图基本相同,嘉靖时期即已出现,清代中期多有仿制。 香州三清茶漆缘乾隆漆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