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的“弹性”与“韧性”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人民币一改“进二退一”的弹性走势,9月初开始了“九连涨”,从“6.8”进入到“6.6”时代,升值幅度超1.5%。并且,随着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通过了特别关税法案,直到11月份的美国中期选举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只会有增无减。重压之下,人民币会否如2008年7月前的“直线式”升值?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美国人逼迫人民币升值,一个重要依据是我国对美国贸易积累的巨额贸易顺差。根据海关数据,今年1~8月,我国对美国出口1785.7亿美元,进口640.4亿美元,贸易顺差1145.3亿美元。但是,放在我国进出口的全局观察,则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今年1~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75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增40%。其中出口9897.4亿美元,增长35.5%;进口8858.4亿美元,增长45.5%。实际上,随着进口的爆发式成长,我国贸易已经向平衡方向迈出一大步。在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1~8月,尽管人民币经过了连续两年的升值,我国贸易顺差曾高达1519.9亿美元。而到了今年同期,除了顺差总额大幅度下滑,扣除对美国的顺差,对其他国家我们的贸易还是赤字的,那时,我们则是对美国、对欧洲和日本均出超。虽然汇率不是贸易平衡的唯一因素,但从以上两组数字,以汇率的角度解读,人民币除了对美元有升值的基础外,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是需要稳定的。
两年来人民币“紧贴”美元。实施“盯人战术”的起点,美元指数是71点左右,刚好是历经多年贬值后的谷底价格。随后美元有涨有跌,但再也没能回到当时的低位,今年大部分时间美元指数都在80点以上,6月份欧元危机爆发后甚至摸高到88点。人民币跟随美元“被动”升值,或者就构成了我们对其他国家贸易由出超到入超的原因。由此也不难看出,人民币升值幅度有限,若像美国所要求的升值20%~40%,非但外贸的微弱盈余付诸东流,收支平衡将被彻底打破。
人民币升值对产业的影响,中科院预测中心张珣博士最近给出的结果是,人民币一年内每累计升值1个百分点,我国总出口增速将下降0.2~0.3个百分点;而若一次性升值,每升值1个百分点,会造成未来一年内我国总出口增速下降约0.6~0.7个百分点。早在今年初,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过压力测试,希望弄清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对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等行业造成的影响。结果是,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而当前这些行业的平均净利润水平仅仅在3%~5%。全国有5万多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人民币兑美元每升值1个百分点,这5万多家企业的净利润将直接减少50亿~60亿元。
两年前,币值上升、外贸昌旺与GDP飞涨的胜景仍记忆犹新,似乎宣示着在持续30年经济奇迹下,任何有悖经济学常识的状况都是可能的。的确,尽管我国每年广义货币供应量以远超过GDP增速和物价涨幅的速度增加,但拜资产货币化之赐,超量发行的货币都在飞涨的房地产市值和上市的国企中沉淀下来。2005年开始的人民币汇改正契合了“国有股、法人股流通”的股改,尽管如此,汇改的热钱效应仍催生了愈演愈热的投机潮,炒高了房子和股票。泡沫破裂的痛苦也同样记忆犹新。时隔5年后,高企的房价使得居民苦不堪言,而数量庞大的国有企业已经基本上市完毕,股改的最后一步,限售股解禁也接近尾声。此时,人民币若再重复一次“直线式”升值,引得全球热钱来无风险套利,后果难以想象。其实,从本次人民币的“九连升”也不难看出,人民币并非重拾旧路一味上升,而是随着非美货币一道变动。其间美元指数从82.8跌到80.2,跌幅近2%,超过了人民币对美元的跌幅。今后,为避免给美国政客以口实计,人民币很可能从紧贴美元转而向非美货币靠拢,毕竟我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欧洲,而非美国。
美国贸易的失败,与其说是汇率的问题,不如说是产业政策的失败。美国前些年一直试图将金融、保险、房地产、影视、体育等产业连同炒股票、炒汇率、炒期货一起包装成所谓的“新经济”概念向全世界推销,鼓吹世界产业结构正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但短短几年,其神乎其神的“新经济”泡沫已经破灭。相反再看德国,工业始终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支柱地位,即便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行业,德国也创造了技术升级转型的范例。德国被称为世界“装备工厂”,和我们的“世界工厂”异曲同工。■ 人民币美元指数韧性弹性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外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