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住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绿色的住宅0( 瑞士马特洪峰新建的全智能环保旅馆——罗萨山小屋。建筑外部采用太阳能技术,宛如雪地里的水晶 )

绿色住宅正在成为主流商品

2010年7月1日,斯特拉特大厦(Strata Tower)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落成。从开始规划,这座大厦就是建筑界、地产业、环保机构热切关注的一个项目。它是一座高148米、43层的公寓楼,是目前伦敦最高的住宅楼。引起关注的是大厦顶部的3座巨型风力发电机。商业用途的巴林世贸中心是世界上第一栋安装风力发电机的摩天大楼,斯特拉特大厦是第一座将风力发电机嵌入外结构的摩天住宅楼。大楼共408套公寓,现已有1000多人住了进去。

斯特拉特大厦投资1.13亿英镑,设计出自著名的BFLS建筑师事务所,他们安在大楼屋顶的巨型风力发电机直径9米,每座功率19千瓦,能提供大楼所需电能的8%——大楼的自动窗户清理设备、电梯、公共空间的空气交换、照明、供暖,都由它们提供。为了不影响顶楼复式公寓居民的生活,风力发电机的叶片从通常的3片增加到5片,做了相应的抗震处理,以降低噪音。除了采用风电,大楼朝南的立面全部覆盖上太阳能光电板,以便产生绿色能源。公寓内部,能观赏伦敦市容的落地窗边设计了一扇“门”,其实是多孔板,用以自动更换空气,同时引进更多自然光。诸多绿色设计,目的是把这栋住宅楼建成都市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样板。英国政府的一项规划指出,到2016年以后,英国所有新建建筑都要实现碳排放量为零,斯特拉特大厦率先做了实践。它的使用能耗比英国现行的最低能耗标准还低了6%。

有建筑评论家批评楼顶上装3座风车太难看,也有人为之辩护说:“要从未来的角度看这栋建筑。”从外观看,3座发电机像3个大洞,让人想起短命的意大利未来派建筑师安东尼奥·圣伊利亚(Antonio Sant'Elia)画的一幅“新城”(Città Nuova)草图。“新城”实际上是一座庞大的建筑,建筑上有洞,用于交通工具穿行。它绘于“一战”爆发前,体现了圣伊利亚对未来城市的构想。100年后,世界发展到新生态时代,人们对城市、社区的认识早已超越圣伊利亚设想的“装人的机器,居住的机器”。城市、社区应该是人、土地、建筑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让不同背景的居民在共享价值观和生活经验的条件下很好地生活在一起,延续历史精神,促进公民意识。

相比泰晤士河对岸金融城内动辄500万英镑一套的公寓,斯特拉特大厦的房价并不算贵,便宜的23万英镑,最贵的不超过250万英镑,价格非常有吸引力。这个价位更具有深长的意味:绿色住宅并非奢侈品,而已经是普通中产阶级完全能够负担得起的房地产商品,它正在成为地产业的主流产品。

绿色的住宅1( 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拉特拉斯大厦 )

人们对绿色建筑本来有个印象:越是追求绿色、越是强调生态的住宅,越带有实验性,居住者就是有钱的雅皮士。建筑界一直力图消除这个偏见。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里有件展品,叫汉堡之家,即是一座运用最新节能与环保技术建成的绿色住宅。“汉堡之家”为红砖结构的四层住宅楼,像几个叠在一起的方形工具箱。这些“工具箱”是密闭的,隔热性能极好,冬天仅用太阳能、地热、室内电器的散热以及居住者的体温即可保暖,不需暖气。夏天则利用可以制冷、降温的特殊通风装置,免去空调。这种住宅能耗超低,能源极少依赖外部机械供给,没有采暖系统——当然理论上它也不需要,却保证了舒适居住的温度,因此被称作“被动房”(Passive House),是2000年以来在德国、奥地利及北欧特别流行的一种绿色住宅,仅在德国就有8000套,为可持续发展的住宅树立了一种标准。“被动房”的建筑成本高出普通建筑20%至50%,但能耗最多可降低90%,居住数年即可收回成本。

英国建筑师多米尼克·史蒂文斯(Dominic Stevens)更是做得亲民。他从都柏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在爱尔兰造房子。史蒂文斯告诉本刊记者,他目前住在湖光山色的利特里姆郡(County Leitrim),在这一带设计、建造了多栋绿色住宅。他正在利特里姆郡的乡村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里面的绿色住宅每栋造价2.5万欧元,5周可建好。这种住宅不大,却也有起居室、卧室、书房等独立空间,足够舒适。为什么成本这么低?“我设计的住宅都依地势而建,尽量不改变土地的原有形态,这样就减少了一大块工程支出。”绿色建筑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带给居住者良好的心理感受,让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密。在都市为什么总有疏离、隔绝感?就因为当今都市建筑都很复杂,越复杂的建筑越让人与环境脱离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史蒂文斯尽可能在设计和材料选择上做减法。“我采用的都是最便宜、最简单的材料。但便宜、简单不代表质量差,关键看怎么用。比如我用本地生长的植物纤维和沥青做房子的外立面,防潮效果极佳,在爱尔兰,潮湿是最大的敌人。”他还在屋顶上种植当地的草本植物,又为房子披了一件保暖外套。

绿色的住宅2( 拉特拉斯大厦顶部的3座发电机 )

史蒂文斯告诉本刊记者,他认为,建筑师应该具备社会理想,他除了收费低,还把建造计划、设计方案、施工过程详尽地发在网上,以推广绿色建筑。网友注册后可以免费下载,自己依葫芦画瓢建一座生态小住宅。他的一些建筑思路引起了大卫·林奇费尔德等很多名气远比他大的设计师的关注。至于绿色建筑的“环保”特点,他不愿更多地讨论。“‘环保’老给人‘怪物’的印象,我倒是觉得‘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效率高’的意思。”

可以进担架的电梯和带绿色的住宅

绿色的住宅3( 马晓威为灾区设计的具有绿色含义的临时住宅“EQ家” )

“我们建绿色住宅,与其说为了挽救地球,不如说为了挽救人类自己,让我们在越来越糟糕的环境中还能舒适、方便地生活。”建筑设计师马晓威对本刊记者说。2008年汶川地震后,马晓威为灾区设计了具有绿色含义的临时住宅“EQ家”,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他说,地震过后的人们对钢筋水泥的墙体有了本能的恐惧感,而“EQ家”的墙体用彩色双层薄膜做成,可以非常方便地用充气的方式搭建起来,不必像普通临时住宅那样铺水泥地面,不会破坏土壤,不用了放掉气收起来,能多次使用。

“居住者很明显能看出墙体是由气体和水这些柔软的东西构成,能给人一种安全感;下雨的时候,雨水就可以用特制的屋顶采集功能让水沿墙体下行,被存储在墙体里;雨水通过沉淀处理后能够洗澡,甚至饮用。受灾的人,让他舒适一些,这个特别重要。我们在储水的墙壁里设计了一个鱼缸,可以有条件养喜爱的宠物鱼,孩子能寄情于宠物,培养责任感,不用一味等着别人来尽责任。”“EQ家”的墙内还装了收音机,一面墙可以倒下来做平台用,这样临时住宅不再只是个睡觉的地方,居住者可以在平台上享受“看”——看蔚蓝的天空,看闪烁的星星;同时打开了一扇和邻居、周围人们交流的门。马晓威说:“不是你受灾了,就得过最低限度的生活。‘EQ家’希望给人们提供正常情况下能享受到的东西和生活的乐趣。”

绿色的住宅4( 英国建筑师多米尼克·史蒂文斯在利特里姆郡一带设计的绿色住宅 )

“EQ家”是特殊情况下的绿色住宅,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童悦仲也反复强调绿色住宅的品质和舒适。他对本刊记者说,我国所有建筑物中,住宅所占比例重最大,约为70%,提升住宅品质就是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什么是高品质住宅,童悦仲先举了一个例子:“高层住宅越来越多,电梯是主要的垂直交通工具,但大多数电梯都不能进担架,楼内居民突发心脏病,救护车都上不去。我国现行的住宅标准中没有规定高层住宅的电梯必须能进出担架,如果某家开发公司推出的楼盘,每个单元至少有一部电梯可以进出担架,这个住宅的品质必定高于其他的。”

住宅上涂上“绿色”,就相当于高层公寓装了可以进出担架的电梯。发展绿色建筑,绝不是放弃舒适住回不消耗资源、能源的原始人茅屋。进入21世纪,电脑技术的发展也为规划设计绿色住宅提供了可能性。童悦仲说,住宅能源消耗的80%来自于“热”的利用,所以小区的日照和通风尤为重要。日照和通风得到改善,可以少用空调、风扇、暖气,能耗自然就降了下来,电费的开支也少了。以前是手绘画图来设计日照、通风,现在计算机设计辅助软件很容易就可以对规划的小区做通风、日照的模拟。

绿色的住宅5( 在瑞士Nesslau,独立户型的生态节能房屋已经成为现实。这里的房屋采用太阳能电池板蓄电,将高科技生活与低能耗巧妙地结合起来 )

童悦仲认为我国人多地少,发展绿色的高层集合住宅是形势所迫,通俗说就是公寓,这对户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拿出一张户型图,是北方地区的90平方米小户型。“阳台就有3个,总建筑面积15平方米,北方人用阳台的时间很少,这个面积分配就很不合理。另外阳台的进深比较大,冬天北方地区日照非常宝贵,阳台太深会遮挡相当多的日光。”他指着厨房和起居室讲道,“厨房开间是1.8米,使用起来觉得太狭窄。起居室开间4米,可以减少到3.6米,这样厨房变成2.2米的开间,勉强能做到双排橱柜布置。起居室虽然减少了,但现在电视机都是液晶的,很薄,挂在墙上就可以。我们生活方式改变了,家庭成员不集中在一起看电视,小户型的起居室也不必做那么大。”卫生间也可以变动。一般的卫生间里都有洗面台、坐便器,另余出一个空间,对只有一个卫生间的家庭来说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如果在洗面台和坐便器旁加一个门,把盥洗空间隔离出来,外面洗脸、洗手,里面如厕,各行其便。”

“政府制定的不是舒适标准,而是政策标准。”童悦仲特别指出国内开发商一直忽略的细节,其实直接影响到住宅的舒适度、方便度。比如即便有了书房,还要给卧室留出放书桌的地方,因为现代家庭不止一台电脑、电视;要有储藏间,做储藏间不需要窗户,不需要外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南到北开发商都很忽略这点;中国家庭把洗衣机放在卫生间,电器容易受潮损坏,如果不能开辟独立的洗衣间,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壁橱,把洗衣机、熨斗、熨衣板收纳在里面?还有擦窗户的问题。国家规定,窗户可开启的部分不能小于整套住房地面面积的5%,但很多住宅达不到这个标准。“因为五金件非常贵,所以开发商把可开启部分尽量做小。这样的后果就是配不了纱窗,擦玻璃不方便,连家政公司的工人都不愿擦。擦窗户其实在欧美早已不是问题,在美国、挪威,窗户设计成可以站在室内反过来擦。”

绿色的住宅6( 在加州某太阳能生态社区,示范性的绿色住宅用稻草砖堆成 )

开发商越来越重视配套设施,一个重要体现是“门窗”和“新风系统”。万创设计管理中心总建筑师朱建平对本刊记者谈到了万科项目中采用的新风系统。朱建平说:“我们总说设施不配套,从门窗上就可以看出来。万科做项目一向重视绿色环保,强调建筑节能,采用的门窗质量比较高,密封性好。以前门窗简陋的时候,新风通过渗透可以得到保证。门窗高档,氧气进来得少了,就感觉憋气,反而住着不舒服了。北方住宅冬天要供暖气,不开窗很热,开窗冷风吹进来又容易感冒。在深圳时,我看到有的家庭夏天开空调时还要开窗户,这是极不环保的。舒适的室内环境不一定需要大量的能源,只需要设计有足够的通风和适宜的温度。新风系统有一个热交换过程,冬天先把空气预热再进来,夏天进来的是冷却的空气,还经过消毒杀菌,人在室内感觉就舒适了。”因此新风系统成为龙湖、华润、绿城、招商嘉铭等实力雄厚的地产集团开发高端住宅项目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

绿色住宅的开发成本高吗?

绿色的住宅7( 菲尔·舍本设计的绿色住宅庭院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中心副主任袁镔告诉本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业悄然发生了一场革命,它以绿色建筑为载体,在规划、设计、施工乃至后期管理,都发生了关键性的变革。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绿色建筑起步晚了15年。

袁镔说:“鼓励开发商修建绿色住宅,政府要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本刊记者曾采访旧金山的政府官员,得知旧金山市规划局在2006年出台了一项政策:如果新建或改建的项目符合LEED金奖(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制定的“能源暨环境领先设计评估准则”,从5个环保角度对建筑进行评估,根据得分建筑可被定为4个级别:基本级、银奖、金奖、白金奖的认证标准,规划局将提前6个月通过审批,以鼓励开发商们修建绿色建筑。投资额巨大的工程,提前6个月开工意味着资金能够尽快周转。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旧金山有获得LEED认证的绿色建筑44座,跻身“美国十大绿色之城”。英国的英格兰、威尔士规定,根据住宅的能耗为住宅评出A~G级,从2007年起所有住宅出售时必须具有“能效评估证书”,就像冰箱、洗衣机、洗碗机上贴的能耗标签。

绿色的住宅8( 菲尔·舍本设计的绿色住宅庭院 )

袁镔说:“最近几年,财政部拨出专款支持建筑行业使用新能源,每平方米补贴60元,1万平方米就是60万元,每年都有几十个项目获得财政部的支持。科技部也有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这样外保温技术、外窗技术、太阳能利用等技术才能推广、认可。辽宁省的住宅大面积使用地热,效果非常好,就得益于良好的政策与体制。”

开发商普遍有几个顾虑,建筑一泛绿造价就会高,绿色建筑似乎是高标准、高技术、高投入的“三高”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开发商也担心出现前所未见的问题影响工程进度;买房者不喜欢,开发商必须做出妥协。买房人不愿为“绿色”买房,开发商便勉强按法规的最低标准去做。英国有数据称,绿色住宅比普通住宅造价高20%;由于政府对绿色建筑没有额外的补贴或政策优惠,这部分费用只能由开发商自己消化。经济因素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发展,成本和收益问题是绿色建筑可行与否的关键。一位地产集团的管理人员对本刊说:“如果下面两个问题能给开发商明确的答案,一我要承担哪些风险,二我能否看到明确的利润回报,那么造绿色住宅的积极性就会高很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林波荣很质疑绿色建筑的成本核算。他说:“美国曾有机构对60栋建筑进行成本核算统计,其中30栋绿色建筑、30栋非绿色建筑。结果证明,单纯依据成本很难判断是否为绿色建筑。而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协会组织完成的最新调查发现,建筑专业人员和房地产专业人员将绿色建筑的成本过高估计达300%。绿色建筑追求的不是唯一性能指标,因此技术成本的增加会因项目而异,所以前面所说的调查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具有多少参考意义。首先,基于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星级或一星级绿色建筑,或者是参考国外标准的铂金或银级绿色建筑,它们的绿色目标、性能不同,成本自然不同。其次,要比较技术成本的增加,首先要清楚参照物是什么。现在多数方案设计成本概预算本身就比较混乱,因此技术成本的变化很多时候被夸大或缩水。第三,即使评价的绿色等级相同,由于建筑‘先天条件’不同,成本的增加还是会有所差异。”

袁镔和童悦仲明确表示,建筑追求低碳、绿色不意味增加造价,很多设计原本不合理,比如门窗设计、玻璃的使用,稍微改动就能实现绿色、低碳,并不需要斥巨资。因为工作关系,童悦仲大概是中国看房最多的人,他发现当今的住宅设计中首要的问题是:窗墙比普遍过大,即窗户占的比例太大。“窗户造价比墙贵得多,传热系数比墙大,再好的窗,节能也不如外墙。所以在达到采光要求情况下,窗户不要开太大,特别是地处严寒地区的东北。”我国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节能型的绿色住宅更具有现实意义。

林波荣认为,由于绿色建筑涉及专业庞多、技术体系复杂,因此成本的节约需要多专业从概念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而不是建筑师完成设计方案后再由其他专业工程师在其“准成品”上开展工作。如果不进行精专化的设计,绿色建筑很容易陷入简单使用高成本的技术和产品的困境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产品堆砌”和“技术冷拼”,最终以高成本作为代价。因此,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分析需要从全过程权衡,比如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必须在空调采暖系统中有所体现,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效益;而自然通风、遮阳等被动式技术的经济效益最值得关注和推广。在欧洲,也不乏评论家呼吁开发商、设计师不要只把热情、精力放在具有眼球效应的实验性项目上,它们不具备普遍意义,不足以成为房地产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主流的绿色住宅不该有那么多噱头,简单的绿色设计,比如节能灯、节水马桶、尺寸稍小的浴缸、给厨房预留出放分类垃圾桶的空间,更能打动消费者。

万科集团则用工业化预制技术来降低绿色住宅的建造成本。先在工厂生产修建住宅所需的部件模块,然后运到工地搭建,这样做改变了传统施工方法,减少了污染排放、降低了木材使用量。住宅产业化,提高了钢模板等材料的重复利用率,能使建筑垃圾减少约83%,材料损耗约减少60%,可回收材料约增加66%,建筑节能达50%以上,施工周期也缩短了。

开发商的利润空间

在童悦仲看来,开发商建造绿色住宅的利润空间很大。他指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每平方米三四万元的房子很普遍,就是兰州好一点的房子每平方米也要1万多元。不计拿地费用,建筑安装造价只有2000元,结构造价几百元,开发商在生态、节能技术上做些投入,把住宅产品的结构设计指标做得高于现有的规范规定,对利润的影响微乎其微。绿色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比较高,别的住宅按规定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如果你开发的绿色建筑提高了荷载取值,风荷载、雪荷载按100年来考虑,住宅的使用年限会提升到70年或100年,这就形成了新的卖点。”

袁镔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盈利的可能。“如果绿色建筑都是高标准的,很难推广,要高、新技术结合。经济许可,可以用高端技术解决问题。但我国现有的情况是基础技术比较低,应该尽量适应。”比如新材料,是投入巨资开发新的环保材料,还是重新认识既有的材料?袁镔谈到稻草砖——把稻草中的空气挤压出去后做成的砖,防火标准完全达到了甲级墙的标准,造价不贵,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优良性能,在环保上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又可以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负担。在水稻产区这种原料很丰富,极其便宜,目前稻草砖在东北、上海青浦县已得到推广使用。“稻草是最熟悉、最不值钱的东西,这么一加工谁能说它没有代表最环保、最新的科技成果?”

袁镔的观点在英国得到了呼应。德国建筑师、概念艺术家马丁·卡特瓦瑟(Martin Kaltwasser)凭一己之力在伦敦南岸地区修了座120个座位的水母剧院(Jellyfish Theatre),今年8月底已对外开放、演出。水母剧院距著名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步行10分钟的路程,用的材料有碎石、淘汰的家具、住宅的木门、重复利用的钉子……都是废弃材料和再生材料。从建造过程到外观,说水母剧院是艺术作品更合适,但它也表明,科学、艺术地运用既有材料是建筑实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袁镔曾带领他的设计团队为山东交通学院设计过图书馆。考虑到教育单位经费少,袁镔说他采用了最经济的材料和技术,如遮阳、自然采光、中庭和边庭自然通风、围护结构高性能保温、水池替代冷却塔、地道风等。朝南的玻璃墙面用废玻璃管做遮阳带,代价很低。他在中厅设置了拔风烟囱,烟囱里安装了活动的百叶,冬天全部封闭起来,夏天开启后,热空气会往上升,加强了自然通风。他还设计了地道风:打了3条30~40米长的地道,自然风经过地道吹进来温度也降了下来。这几种设计投资都很低,夏天室内不用空调,节能效果非常显著。袁镔甚至细心地考虑到了装修时的浪费问题,他用素混凝土做柱子,减少了装修的面积,避免了装修材料、配件被遗弃、废置。这座绿色图书馆的造价每平方米约2200元,节能效果为普通学校建筑的1/3。

美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菲尔·舍本(Phil Sherburne)是做绿色建筑名利双收的典范。他专门开发生态社区,建造绿色建筑,在欧美绿色建筑业鼎鼎有名。本刊记者曾在他设计、建造的绿色住宅里住过一天。这栋住宅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纳帕谷,算得上“变废为宝”的典型:庭院的地面、道路由石块拼出,石块间隙填上沙子,沙子渗水性强,吸收了路面的雨水,防止路滑。各条甬道呈流线型排列,有的路旁竖起一人多高的木板墙,正好挡住向内窥视的视线,又没高到压抑的程度。这些木板是拆房屋、船只时废弃的木料,通常情况下它们的命运是被切碎成木屑,甚至粉碎为锯屑。室内,天花板、门用的是葡萄酒桶拆散的木块,地板是果园里死去的栗子树,旧金山海边打捞上的浮木做了餐桌。厨房里丢弃的食物被送进一个密闭的大容器,通过生物过滤净化系统,转化成肥料,撒进菜园里。日常生活用的是清洁能源,舍本打了300英尺深的洞,构建了地热系统,屋顶上铺了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暖气、冷气和热水。

在房屋的设计上,舍本充分利用了纳帕谷充沛的阳光。餐厅朝南的墙壁高10英尺,屋檐向外伸出5英尺,光线进入充沛的同时不那么刺眼,从采光角度看,室内室外都很舒适。客房和浴室都开了天窗,照明用天光。客房内安装了运动传感器控制灯光的强弱,居住者离开房间,运动传感器便关掉电灯、壁炉,放下百叶窗。威尼斯风格的百叶窗用金属制作,遮光,保暖隔热,自动开关还可以调节叶片的角度和开阖的高度。夏天,如果室内温度达到37摄氏度,空调自动开启。

舍本告诉本刊记者,他出生在俄勒冈州,父母经营奶牛场,他从小干农活,培养出对土地的热爱。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人类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怪圈:经济要不断地发展才能生存下去,而高速发展经济最终又会导致人类毁灭。他认为开发商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角色,于是改行做起了绿色建筑。

纳帕谷的住宅是舍本最新的设计,他的代表作是上世纪80年代在西雅图附近Decatur岛上开发的一个生态社区。小岛风景优美,当时的开发商计划在600英亩的土地上密密地建起520所住宅,还围着海湾修了防波堤,甚至飞机跑道。还好,他还没彻底糟蹋完小岛就破产了。舍本接下小岛后,采取了在房地产企业看来很可笑的做法。别人是尽可能地多填几座房子,尽量降低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舍本却是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住宅的建设成本自然也就降下来了——这就意味着减少住宅数量。减少,并不是600英亩土地上只建一座住宅,舍本规划了75座圆形单体项目,每座直径不超过100英尺(约30.5米),剩余的土地由业主共同拥有。岛上不允许跑汽车,人们上下岛乘坐渡船,也不许私人开船。很快,充满互助氛围的社区形成了,并衍生出度假地,舍本也成功了。Decatur岛采用的很多观念、设计、技术今天看也不落伍,至今仍是具有典范意义的生态小区。

在舍本看来,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利他行为,更是有利可图的产业。他开发设计的每一个绿色项目都进入了良性的经济循环,收到很好的经济回报。舍本告诉本刊记者,他非常注重成本控制,这是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绿色建筑的一个规则是资源和材料的重复利用,从另一个方面看就是节约成本,提升开发商的利润。舍本做的项目中,建筑废弃物90%以上得到了再利用,在业内是很惊人的数字。所有的建筑垃圾都被分类,分给工地上的每个人处理。“屋面工、园林工、石匠、电工,人人都是清洁工,各自处理各自产生的垃圾。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减少了材料浪费,培养出工人们对项目的责任感。形成良性循环后,收效就看出来了。”

舍本并不一味追求高端技术,他认为改良好过彻底的革命,前者的代价小得多。比如窗帘,历来被视作遮挡隐私的设备,所以挂在窗户里面。“但是挂在窗户里,节约能源的作用就不大了,因为热能已经穿透了玻璃,进入室内。我们把遮光设备安置在玻璃外,屋里不装窗帘,既达到环保要求,又减轻主妇的家务负担,我发现窗帘是最容易积灰的地方。”

省钱,有附加值

舍本告诉本刊记者,加州是嬉皮士的大本营,绿色住宅连同相应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推广、流行似乎顺理成章,一些好莱坞明星在加州置业时专门在官方指定的绿色住宅名单上挑选物业。但在别的地方人们接受绿色住宅还有障碍。大家都能理解吃有机食物、用可生物分解的洗涤剂、垃圾分类回收是环保行为,但在考虑绿色住宅时,大多数人以省钱为前提,而不是关爱地球。

这一住宅消费特点在英国也很显著。英国新任首相大卫·卡梅伦是热情的环保主义者,骑自行车出门,几年前就在诺丁山的私宅上装了水循环系统、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但他没能做好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的形象代言人。这两种商品在建材超市百安居、家电连锁店Curry's有售,9块装的电池板套装,免安装费9000英镑,销售得并不好,尽管该产品的广告说,它们能让3~4个卧室的住宅节省一半的天然气、电费用,7~18年便可收回购买成本。据Curry's调查,消费者普遍愿意为良好的隔热、节能材料买单,因为它们的省钱功效立竿见影地体现在了水电气账单上,但对环保建材、设计合理的公共交通路线——可以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往往顾不上想道德问题。

舍本建议居住者换个角度看绿色住宅:不要只看到你投巨资为住宅安装能源再生系统,等20年才能收回投资;绿色住宅最重要的是采用了诸多节能措施节约了电量的消耗,把能源保存起来转到下一次产生同等能量,同时减少了制造电能的空气污染,通过这个转换过程,居住成本降了下来。这么看,绿色住宅称得上是省钱的房子。普通住宅增加不超过5%~7%的建造成本就可实现节能60%,节能建筑投入使用后减少了水、电、采暖等能源费用,增加的造价5~8年能收回,总成本甚至可能比耗能建筑还要低。况且还有一些建筑节能举措是不需要多掏钱的。

绿色住宅在使用时有个“全寿命成本”。全寿命成本包括:初期的建造成本,这是一次性的;消费期的消耗、维护运行成本。大多数购房者往往只注意到了总房价,而没有计算分落在“使用年”上的价格。环保住宅采用大量实用技术,科技含量高,是综合性能较好的长生命周期的住宅,相比性能和质量差、运行费用高、使用年限短的住宅,分摊在每个使用年的购房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在漫长的住宅消费过程中,住宅的运行成本是很可观的。根据美国的经验,初期建造成本只占住宅生命周期成本的5%~10%,而运营、维护成本却占到60%~80%,但消费者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更想不到,节能环保提升了房子的附加值,保证他们在晚年想住到养老院时能把房子卖个好价钱。

附加值在哪里?

去年,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郊外建起了一座全太阳能住宅——“动感之屋”(Action House)。这座独立住宅铺设了5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房屋的地板采暖、家电运转所需的电能全部来自太阳能。如果遇到阴天,有备用的电泵。窗户面积很大,面积占地板面积的40%,是一般住宅窗户面积的2倍,最大可能地增加了采光,在阴郁的雨季、漫长的冬季室内也很明亮,降低了电能消耗。有人称这宅子是“保姆房”,意思是一个无形的保姆给了你最贴心的照顾。房子里配了2个平板电视,1台洗衣机,但没有耗电大的烘干机,能耗定在每年4000度电,比丹麦家庭的年平均耗电量稍低。现在一对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住在里面。

“动感之屋”的项目经理里克·里尔多德特(Rikke Lildholdt)对本刊说:“很多人认为环保生态的绿色住宅用起来必定很麻烦,你要自己种菜什么的。其实不然,住在‘动感之屋’里是很舒适的。”你连开窗户都不用动手——室内的小气候靠电脑控制,通过自动调温器,根据温度、季节、一天内时间的变化开关窗户。如果居住者自己开了窗户,每一个小时窗户就会自动关上一点。

现在欧洲正在修建9座“动感之屋”,里尔多德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动感之屋”的建造成本有些贵,属于“劳斯莱斯版本”的住宅。但她强调,作为地产商品,售价约56万欧元的“动感之屋”不会贵过普通的3间卧室的公寓。她说,据相关的公式计算,“动感之屋”多余的电能可以卖给丹麦国家电网,30年里就能收回房屋的建造成本。现在电动汽车大量上市,在车库需要充电器,太阳能电池板制造的电能可以为其充电。

绿色住宅产生的清洁能源增强了它的市场竞争力。袁镔教授算了笔账,按美国一些州的规定,太阳能光电板白天向电网供电,每度电成本3.8元,国家收购价4元,晚上业主用电时再向电网购买,每度3.5元。一进一出,屋顶上的光电板为住宅增加了收入。

袁镔指出,在我国目前政策上不支持私人太阳能发电;而且生产一度太阳能电的成本是3.5元和3.8元,买一度电不到0.4元,差价几乎有10倍。“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太阳能发电就很难继续。”我国绿色住宅上的太阳能光电板产生的能源多用于照明,节省了变配电设备、缆线、开关等的投资,基本没有运行费用。在房价飞涨的今天,这倒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居住成本。■ 住宅绿色建筑室内建筑项目成本绿色建筑设计太阳能环保建筑建筑造价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环保建筑节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