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迥异的战争
作者:李菁(文 / 李菁)
( 1953年的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仍然靠雪水和炒面裹腹 )
“朝鲜战争完全是一场现代化战争,美国人除了原子弹没使以外,所有技术兵器都用到了朝鲜战场。”杨凤安说。
“打解放战争,国民党也没有强大的空军,基本上我们不用怕。可是到了朝鲜,美军天天轰炸,白天我们基本不敢活动,躲在潮湿的洞里,到朝鲜没一周,身上就长满了虱子。白花花的,用手一拨就下来,浑身刺痒得难受。没有好办法,大家就用开水烫衣服。解放战争时,每天的饭基本是可以保证的,但是在这里,吃饭都是问题。大家在出太阳前就得把饭吃完,等太阳落山后才能吃上下一顿。为什么呢?因为美军飞机一发现哪里有烟升起来,马上就来轰炸。”
杨凤安说,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有一句著名的话:蒋介石是咱们的运输大队长。“意思就是说,所有的武器炸药,我们都缴获了可以用。”可是在朝鲜战场,情况完全不同。因为技术人员不够,“缴获的战利品有个别的可以用上,但大部分不能用”。杨老回忆,敌人逃跑后丢掉了很多武器装备,“有时候甚至丢掉上千辆汽车,都很新的。但是我们没带那么多司机,有汽车也开不出来,一小时以后,飞机来了,把这些汽车全炸了”。
“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经常说‘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走到哪儿有哪儿的人民支援。所以军队可以就地补给,到哪个地方就可以就地筹划粮食。抗美援朝可不一样,一切物资都靠国内运过去。”此外,异国作战,兵员补充也是个问题,“不能取之于敌——抓到的敌人俘虏不能补充自己,也不能就地动员朝鲜青年参加志愿军”。
杨凤安说,对于跨出国门作战的志愿军来说,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后勤补给。“美军在朝鲜战场一共投入了1100多架飞机,志愿军入朝时一共有1300多辆运输车,第一个星期就损失了1/6,其中82.5%是被炸毁的。”第四次战役开始时,美军的参战飞机由1100架增加到了1700架,由对后方的普遍轰炸转到重点破坏我们的运输线,所以志愿军的车辆和物资损失更为严重。
“在东线作战的是来自华东的部队,他们穿的是南方的棉衣,1斤半棉花做的,北方的棉衣是3斤半棉花,他们还没来得及换装,戴着大檐帽就进朝鲜了,一下子就是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在雪地里推进的速度很快,出一身汗,然后在雪地里趴下隐蔽,一躺一身冰,躺下就起不来了,甚至有的整个一个连趴那就没起来。我们去看,他们还保持着一个战斗队形……”说起来,杨凤安有些哽咽,“那次战役伤亡了4万人,其中冻伤的就将近2万人。”因为冻伤,不少人的腿不得不被锯掉,所以从朝鲜战场下来的残疾军人也非常多。
杨老说,1951年4月8日,美军轰炸了三登车站,“一下子炸掉了我们40万套单衣;国内补给又供不上,结果东线作战的部队到了6月份还穿着棉衣,怎么穿呢,就把棉花掏出来穿‘壳’,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有这样的经历”。
“当时几十万志愿军既得不到充足的粮食供应,更得不到新鲜蔬菜,断炊经常发生,指战员靠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坚持作战,营养不良,体力下降,许多人得了夜盲症。本来我们军队的战斗力是很强的,但是供应不上,影响了战役的发展。我们行军都是带着干粮带着炒面,也只能吃7天,所以打到第四天,都得考虑怎样往回收,再继续发展,弹药都打尽了,也没有吃的了。如果我们供应条件好,每次战役的胜利可能还要更大一些。”
“抗美援朝跟解放战争大不一样,部队打得非常艰苦,有的战士牺牲时还咬着敌人的耳朵,有的拿手榴弹把敌人砸得脑浆迸裂,还有的战士和敌人抱在一起,后来打扫战场的时候,手都扒不开,现在想起来,我心里一直都挺难过的……”88岁的老人红了眼圈。■ 历史迥异杨凤安解放战争军事历史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