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怎么做?

作者:张斌

(文 / 张斌)

2006年,由大量基督徒组成的美国莱德杯代表队浩浩荡荡住进了爱尔兰风景如画的吉尔达雷乡村俱乐部。那是自1927年以来,欧美大陆之间第35次正面交锋了。气氛原本好似乡村俱乐部的宁静一般,波澜不兴,谁能想到侵略性极强的英国媒体开始针对美国高尔夫明星们的宗教信仰发难了。

摄影记者早有准备,拍摄到了美国队队长汤姆·勒曼手腕上素朴的手环,上面刻着“W.W.J.D”,啥意思?那是What would Jesus do?这句话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耶稣会怎么做?”这句话以及这个缩写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信仰基督教的年轻人中广泛流行,成为一种宗教信仰的明确表达方式,核心理念就是,“耶稣时刻与我们同在”。原本完全个人化的一种符号被英国媒体故意放大,甚至夸大了美国代表队保守的宗教和政治立场。曾经在1991年代表欧洲队征战过莱德杯赛的爱尔兰人费赫蒂的一段话也被美国自由派记者塞尔·克莱格在报道中援引,“我认为很多欧洲人已经发现了保守的基督教教徒与保守的伊斯兰教徒同样令人恐惧”。

这样的表达会让所有人感到紧张,美国队没有丝毫的回应,多说无益的信条常年来已经渗入到他们血脉中了。细心人会仔细“人肉”一下费赫蒂,此君退役后成为专业的高尔夫电视评论员和专栏作家,可是抑郁症和酒精依赖症曾经让他生活得暗无天日,因此有人推断如此恶毒的话语源于以往欧美在莱德杯赛场上的宿怨,借助媒体之口进行打压。

翻看莱德杯赛的历史,官方认定的双方争执不过仅仅1999年那次,美国队在主场获胜,比赛中违反比赛规则惯例的一次冒进让东道主决定了胜局。尽管美国人日后正式道歉,但始终无法抹除这一硬伤。既然没有深仇大恨,那基本可以归结为宗教信仰差别引起的摩擦。2008年,比赛回到美国肯塔基,欧洲媒体没有继续鼓噪。两年后,在我们中国人国庆长假的最初三天里,在威尔士的凯尔特人庄园中,欧美对战又要上演了。这一次的美国队按照欧洲人的视角判读,又是一支几乎百分百的“基督教徒队”。美国队队长帕文首当其冲,忠贞的基督徒,由他来挑选的四名球员中排列前三位的辛克、约翰逊和福勒都是日常PGA职业巡回赛每周《圣经》学习小组的骨干成员,第四选择伍兹算是一个例外吧,因为“老虎”的宗教信仰一直是佛教。

鉴于这样的结果,最为极端的博客作者会大胆地指责队长帕文在球队组建选拔球员方面滥用权力,将宗教信仰作为选人标准。这样的责难虽然不需要一一回应,但是在美国如果担上这名声,可是个大麻烦。在2008年担任美国队队长的阿金格评论说:“我敢保证今年的比赛中,这一定会是一个大话题。英国的小报一定会因此兴风作浪。”帕文隐忍不愿回应,只是通过新闻发言人表示,宗教信仰纯属私人事务。

宗教信仰与日常的体育生活从来都是紧密相连,在美国职业联赛中,NFL和NASCAR赛车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在贝利自传中也曾详细记述过,巴西队征战世界杯赛期间,贝利都会召集球队骨干在房间里一起做祈祷,据说那是巴西队团结战斗力的具体体现。在当今的职业高尔夫球巡回赛中,基督教徒球员的影响力的确非常巨大,每周三晚上,如果是在赛事期间,信教的球员会聚集在酒店的会议室里聚会交流,如果是非比赛期间,则会选择球员私人家中聚会。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近百人,球员、教练、营养师以及家人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周日早晨,在比赛地还会设立临时的周日教堂,让球员们在比赛当天也能祈祷。阿金格介绍说,这样的聚会并不是正式的《圣经》学习,而是大家彼此相互交流,获得勇气和耐心,平静地对待赛场内外发生的一切。

在比赛中,这些基督徒球员们会毫不掩饰自己的宗教倾向,尤其是那些生在基督徒家庭中的球员更是时刻提醒自己,“上帝与自己同在”。2007年,约翰逊夺得大师赛冠军后,曾经面对记者平静地说:“今天是复活节,我的目标就是要荣耀上帝,我很幸运,今天终于达成心愿。”英国媒体当即就进行了讽刺——《又一个美国的胜利者又一次成功的布道》。《每日电讯报》则指出,这样的表达实在不妥当,难道耶稣在比赛期间只与他一人同在吗?没有去眷顾另外60多名参赛者吗?总之一点,基督徒球员就是把自己搞得太特殊了。

2006年,当时的队长勒曼没有在队里举办任何正式的基督教活动,他自己也深知莱德杯赛期间非常特殊。但是高尔夫球传奇人物尼尔森还是利用自己的木工活手艺为每一位美国队参赛球手制作了木质小牌子,上面精心雕刻着赞美诗,一些基督教球员在球包上装饰了基督教纹饰。没成想,在一年,美国队客场惨败。2008年,回到主场,美国队中没有一个人赛前祈祷和静默,但是全队上下成功地卸载了压力,击败欧洲队。这一次,会怎么样呢?美国队球手心中唯一不会改变的还是那一点:“上帝与我同在。”胜负还重要吗?■ 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