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本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浙江玉环 杜先生)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媒体每年都要整出一些类似“高中课本删‘经典’”的新闻来。我同样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专家学者”能对所谓的删除做出那些匪夷所思的解释来。最近又有报道说,鲁迅名下有多少篇目从语文教材中删除了,某些常见的名篇也从课本中消失了,然后一些专家对此分析道:吴伯萧的《猎户》被删除是因为不符合保护老虎这种珍稀动物的政策,朱自清的《背影》被删除是因为作品中“父亲”的行为违反交通规则,而鲁迅等名家的名篇更引来学者的各抒己见。另一个方面,某些作品选入语文教材也同样引来社会的议论。比如金庸的武侠作品曾节选入语文教材,于是叫好和叫骂斗个不亦乐乎。
其实以上种种新闻都是瞎扯。事实是,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家出版社都可以出版自己编制的语文教材。只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审订,就可以面向学生发行。单以语文教材为例,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等多种版本。不再是从前全国人民一本书的格局了。而且各家语文教材普遍变厚变大,入选篇目成倍增加,因此某个名篇这家选了,那家没选,是无比正常和平常的事情。某位作家的篇目这家多了或者那家少了,同样是正常和平常的。事实也是如此,对于一个告别了过往无书可读窘境的学生,没有哪篇课文是必须要学的,没有哪个作家是缺漏不得的。现在也已不是“样板戏”的年代了,以前语文教材所具有的那种让所有学生形成相同的知识背景,甚至相同的思想感情的教育功能消失了,一方面多元选择,一方面不局限于课本。此背景下,专家随便拎起一本语文教材,翻翻目录就大惊失色,或许恰恰暴露了自己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值得思考的是,语文教材的编制必然是变动不居的,篇目有增有减,如同半亩方塘,要活水流动。语文教材的编制固然有社会思潮的投射,但也有教学和语文教材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实际看,后者才是主要因素。从语文教材的实际编制思路上看,更多的也是亦步亦趋,吸纳社会和学术界形成了的共识,而不是标新领异,试图对现实做出指导。由于语文教材曾经有过充当指导社会斗争和评定作品水准的往事,或许才因而引来专家们诸种微言大义的解读吧。
另外,专家学者对实际教学情况缺乏基本的了解。现行的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而且必修部分既有教本,又有读本;教本中有必教篇目,又有选教篇目。而在实际教学中,新课文如要进入课堂,还需要众多教师反复研读和试教,最后在内部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设计才行。至于一些带有时代局限性的课文,教师同样会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处理。因此单就某篇作品入选和退出语文教材而言,它对实际教学的影响是有限的。
当然这不是说中小学语文教材就不需要社会关注了。恰恰相反,在不断改革的当下,还有很多痼疾依然存在,还有很多新症不断产生,需要全社会以深入的目光来审视。 不能之重语文课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