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作者:李晶晶(文 / 李晶晶)
( 斯蒂芬·马克布赖特伉俪 )
“1958年,陆续有很多人从中国内地到香港地区。”雪月(Tuyet Nguyet)向本刊记者回忆着往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香港遇到了我现在的丈夫斯蒂芬。”
这一年,雪月还在越南胡志明市当记者,为一家英文报纸《Company News》工作。当年政府选她为全国杰出女性,前往马尼拉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这只是一个开始。雪月和斯蒂芬有一个共同的好朋友,当时是美国《时代》杂志的首席驻外记者,碰面时问雪月:“Hey,听说你要去马尼拉,还要去哪儿呢?”得知雪月会经过香港时,朋友给了她一张名片。“他告诉我,如果在香港遇到麻烦,可以和他的朋友斯蒂芬·马克布赖特(Stephen Markbreiter)联系,他现在是Leigh&Orange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雪月说,“幸运的是,我将这张小卡片放在了手提包里。”
雪月说,她本只打算在香港待两天,但第二天,报社主编打电话,需要她在香港多待一周,写一篇关于难民来香港的报道,此时雪月需要留在香港的许可证。雪月拨通了斯蒂芬的电话,由于此前斯蒂芬为政府设计了3所学校,认识了政府里的人,加上当时他所在的公司正在参与建造供难民居住的寮屋,所以帮雪月顺利拿到了居留证。
雪月说,正是这多待的一星期,她和斯蒂芬由相识到相爱并最终在第二年成为夫妻。“注定就是要这样遇到我丈夫,那些生在无神论国家的人不会相信这个,但我相信。我在香港的日子里,见过太多有关命运的故事。”
( 雪月做记者时在芝加哥采访的情形 )
雪月是纯正的越南人,出生在西贡附近(现为胡志明市),整个家族在越南生活繁衍了很多代。每次见到她,一定是穿着越南特有的民族长衫——奥黛(áo Dài)。雪月在西贡Lycée Marie Curie及芝加哥Mundelein女子学院毕业后从事记者工作,曾担任《现代亚洲杂志》、《香港华南晨报》、《远东经济评论》以及美国和法国等一些刊物的自由撰稿人,也是唯一一位以越南战争为写作题材的女作家。而斯蒂芬当时是Leigh&Orange的高层,从伦敦来到香港,他所在公司是香港当时第二大的建筑设计公司,1963年他设计完成了香港文华东方酒店,至今仍是香港最豪华的酒店之一。
香港文华东方酒店的落成,让斯蒂芬赚到足够多的钱,于是他从建筑设计师的工作中退休。1965年夫妻二人带着3个儿子来到中国大陆旅行,中国之行,让雪月和斯蒂芬感受颇深。中国归来,雪月想办一本不带政治色彩,旨在介绍亚洲艺术的杂志。事实上,雪月与斯蒂芬都很喜欢艺术品收藏,雪月取下手上戴的戒指给本刊记者看:“这是19世纪印度尼西亚的,现在我应该是世界上独立收藏东南亚金戒指藏品最多的个人之一,有超过100枚。它们都是我从42年前就开始收藏的,斯蒂芬则很喜欢鼻烟壶。”
( 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 明永乐“大明永乐年施”款 此尊雕像刻画的是历史佛陀释迦牟尼的法相,相的背景是当年释尊在印度东部的菩提迦耶,以充满能量的金刚坐姿立下誓约,最后在禅定状态下领悟了轮回的奥秘。过程中佛陀被感官之王摩罗引领的一群邪魔阻挠了他的修行,佛陀终究还是成功地克服种种诱惑与干扰,最后由禅定手印转换成触地降魔印,以此象征佛陀克服了魔罗获得胜利,同时呼唤地神见证佛陀的觉悟。 这件造像拥有极佳的保存,仅由衣袍的鎏金保存状态,即可知道数世纪以来它一直被细心保护、备受崇敬。大多数的永乐雕像胸膛与肩膀比较宽正,相较而言,此尊雕像的胸膛比较浑圆且肩膀较为垂倾。此造像的脸庞圆宽,唇呈弓形,强烈地受到尼泊尔传统雕像的影响。 )
1970年,雪月与斯蒂芬创办了《Arts of Asia》。雪月回忆,那时买艺术品的人主要是香港的藏家,只有少数是从上海和北京来的,不过他们是老到的收藏家,有藏青铜器的,有藏明清瓷器的,也有藏玉器的,还有些是收藏古画且都价值不菲。雪月和斯蒂芬差不多用了10年时间才让杂志转亏为盈,这期间所有费用都是斯蒂芬早年设计香港文华东方酒店得来的。
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雪月都坚持将杂志办下去,她说,自己有一个信念,坚信亚洲艺术将获得持续的关注,尤其是中国艺术品的价格会有一个飞跃。因为她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进入收藏,市场在扩大,中国艺术品的交易越来越多。当时的港英当局在香港艺术博物馆定期举办很多关于中国艺术品的展览,还从伦敦的一些博物馆将藏品运到香港展出。同时,香港荷李活道买卖中国艺术品的古董商不断增加,而苏富比拍卖公司的到来也带来很多欧洲、美洲、东南亚人到香港地区。斯蒂芬说,就是因为这些人的到来,苏富比原本一年只有一次的拍卖,后来变成一年两次,并延续至今。而香港地区也逐渐成为艺术品交易的中枢之一,甚至能影响到全世界中国艺术品的交易。
( 鎏金铜如意轮观世音菩萨坐像
明永乐“大明永乐年施”款
这件姿态优雅的观世音菩萨,可能是所有永乐佛像中最具感官与情感的造型。他以温柔的手背撑着微倾头侧,刻画出菩萨利益众生的自然本质,充满着永恒慈悲,眼睛与嘴唇表现出悲悯的神情。此件观世音菩萨雕像的身份是通过宝冠上的阿弥陀佛小化佛辨识出来,乃汉藏风格在造像特征上可清楚辨识的特质,与汉地典型的风格形成显著对比。这件造像的形式并未出现在西藏佛教诸佛菩萨的系统之内,可知这段时期,明代宫廷制作的佛像形式的选取方向全然不同于西藏的传统模式。 )
杂志运转顺利,让雪月和斯蒂芬开始有闲暇继续他们的收藏。环顾他们的办公室,有来自中国、印度、老挝、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地的艺术品,且多与佛教艺术相关。雪月说,这些大都是当年在香港购买的。她童年起已经开始接触佛教,并热衷于了解认识其背景、演变及教义。80年代开始,陆续建立起相对系统化的造像收藏。那是1980年,几个西藏人来香港,带来了很多尊佛像,当时想一批出售给荷李活道的一位古董商。可能是要价超过了古董商的预期预算吧,最终没成交。斯蒂芬说,那时候,西藏来的商人把这些东西全部放到我们家里,差不多一周时间让我们挑选,如果你不喜欢,他们就拿回去,和现在完全不同。
当时雪月和斯蒂芬在这众多尊佛像中选中了一件鎏金铜如意轮观世音菩萨坐像。造像选用了中古世纪东印度艺术风格的两臂造型,以手背轻托略微倾斜的头部,而手肘安置于立起的膝盖上。雅致的眼睛与嘴唇表现出悲悯的神情,这可能是永乐佛像中最具感官与情感的造型。在中国类似这样形式的造像见于唐朝至五代时期的一个石碑上,目前存放于卢浮宫。还有一件元代鎏金铜像可作为比对,之前是柏林埃德加·沃尔希(Edgar Worch)先生的收藏。永乐、宣德款铜造像是汉藏两种造像风格的高度融合,它吸收了内地汉式造像和藏地藏式造像的各自特点,巧妙融合而成。因此可以在永宣佛像中看到早期印度或西藏地区佛造像的特点。
( 鎏金铜光明佛母菩萨坐像
明永乐“大明永乐年施”款
这件光明佛母菩萨坐像形式属于“汉藏风格”,不过在西藏艺术中类似造型却很罕见。光明佛母菩萨(梵语Marichi,即摩利支天)是位黎明女神,她在印度教中是太阳神苏利耶的配偶,于黑暗夜晚中守护着黎明的允诺,主要辨识持物是最上层双手所握持的针与线,可以用来攻击与驱散黑暗能量。在佛教的思想体系中,它象征方便与智慧的结合,同时用来缝系邪恶精灵的眼皮和嘴,以及捆绑它们的肢臂。她手中握持的无忧树,同时是度母卡地罗梵妮(Khadiravani,梵意:柚木森林)的象征物,由此也辨识出摩利支黎明女神的身份,并且与一髻佛母成为“槐木森林度母”的随侍。摩利支天握持的金刚杵象征前往觉醒证悟的道路就如同金刚钻一样坚固,象首刺钩则是隐喻这位女神的力量可以鞭策与激励在修行路上的修行者。至于莲花座底下方的柄脚,可能是用来安置装戴宝饰的猪,那是摩利支女神广为人知的坐骑。 )
雪月说,在斯蒂芬资助下,规模虽小,但经细心精挑存菁的铜佛收藏逐渐成形。多年来,在许多古董商纷至沓来造访,并展示他们收藏内罕见的明代御制署铭鎏金铜佛的时候,她会凭借她对佛像艺术钻研累积而来的鉴赏眼力,甄选并购藏不少臻美的明永乐及宣德御制鎏金铜佛造像。
雪月说,毎天早上起床她会对这些佛像说早安,晩上临睡前再跟它们道晚安。她说,毎次观赏这些佛像,都令自己倍添感激与愉悦,它们祥和的表情能为人带来宁谧。对这些陪伴她和斯蒂芬度过30多年的佛像如此珍爱,却不得不在今年秋天拿出6件进行拍卖的缘由,她说:“在香港,我丈夫住了55年,我是51年,到现在我们仍旧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没有任何房产。卖出佛像的理由是,我丈夫不想从银行贷款买楼,我们有一些积蓄,但不足以付清全部的房款。比如说,房子是4000万港元,我们有500万港元的存款,这意味着我们要借贷3500万港元。所以,为了买房,我们不得不卖出藏品来获得现金。”
( 鎏金铜弥勒菩萨坐像
明永乐“大明永乐年施”款
居住于都率宫的弥勒菩萨,以太子装扮的菩萨身形显现于世间,他以说法印握持着龙华树的花茎,据说在千万年之后,他将在娑婆世界的这棵树下传递佛法。身上右肩处的花蔓顶端安置了宝瓶,象征弥勒菩萨于未来将转世成为婆罗门阶级的地位。具有异国色彩的龙华树由雕像肩膀处的花蔓茎梗向下垂落,由此能辨识出弥勒菩萨的身份,因为此处叶蔓的图像全然不同于永乐时期其他雕像的莲花或植物枝叶。 )
2004年香港房租租赁制度调整,政府的政策只对房东有利,房东可以自行设定租金。雪月居住了10年的房子,租金在3年内连续上涨了近40%,无奈下只能选择买房。她说:“我很爱我的藏品,我一点儿都不想卖掉它们,但是我要买房,这就是理由,这就是真相。”而之所以会挑选这6尊永宣佛像,雪月说:“这些是我所有收藏中,比较重要的藏品。”雪月收藏亚洲艺术品已逾50年,对夫妻俩来说,这些佛像是他们一路走来的爱情的见证。“我将会非常怀念它们,我希望他们被有学识、认真的收藏家收藏,找到好的归宿。”雪月说。■
( 鎏金铜观世音菩萨坐像
明宣德“大明宣德年施”款
这件宣德观世音菩萨像面容祥和,姿态举止庄严优雅,散发出尊贵气度。一件非常类似的宣德朝观世音雕像目前存放于拉萨的布达拉宫。在Von Schroeder对西藏庙宇藏品做大规模的探查过程中,只发现3件属宣德时期的铜像,相对于54件永乐时期的观世音菩萨铜像,宣德雕像的数量显得格外稀有。这个数量似乎与明初官方文献鲜有提及宣德年间馈赠佛像给西藏寺庙高僧的状况吻合。尽管馈赠数量激减,但宣德铜像华丽卓越的特质证明了艺术成就的延续性。 )
( 鎏金铜弥勒菩萨坐像 明永乐“大明永乐年施”款 居住于都率宫的弥勒菩萨,以太子装扮的菩萨身形显现于世间,他以说法印握持着龙华树的花茎,据说在千万年之后,他将在娑婆世界的这棵树下传递佛法。身上右肩处的花蔓顶端安置了宝瓶,象征弥勒菩萨于未来将转世成为婆罗门阶级的地位。具有异国色彩的龙华树由雕像肩膀处的花蔓茎梗向下垂落,由此能辨识出弥勒菩萨的身份,因为此处叶蔓的图像全然不同于永乐时期其他雕像的莲花或植物枝叶。 ) 故事风花雪月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