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后所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成都 周中罡)
庆幸自己此次从都江堰龙池洪流中安然逃生,洪流的咆哮声还在耳畔一直鸣响回旋,就在朋友们以压惊酒的名义连续排队包围中,我迫使自己不断地一遍一遍回忆那些灾难的惊恐片段,最后在餐桌上形成这一主题的广泛探讨。
两年来700多个日夜的付出,在美丽新房终可暂时掩盖先前大地震的伤痛时,又遭受雪上加霜的冲压,那些许微的补助远远不能抵消借贷的重荷。有百姓开始质疑重建规划选址的草率盲目,政府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论证,给出了选址合乎科学合理的答案,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敢妄加评判。
在我们进龙池的时候,头天的塌方已经断道,而交警明知道是去龙池的长长车队,却没有预警提示和阻止。结果是,那些连成串的车辆、那些惊慌失措逃命的游客的生命威胁与财产损失又岂止是小数目。
我向保险公司报案受理,答复是必须找到车子的残骸,我提出的以现场照片和视频以及证人为依据,不符合他们的常规。对于这些规定我无可厚非,但那数百辆车子被埋在河流深处,七零八落的,就是通过仪器准确测出车子的位置,见到残骸也要在挖开深达5米的数百立方泥沙石块之后,如此动用机具与人力的代价恐怕就是找到一辆车子也得好几大万了吧?尽管不要我花费丝毫银两,但仅为了找到那些车子的残骸,就花费巨资难道不是继续的损失和一场新的灾难?
我很质疑“灾害来临一百次,我们就要重建一百零一次”这样的口号。地方领导的豪迈腔调鼓舞着战胜灾害的信念,也安慰着民众受伤的心,然而,这些在媒体前端跳跃的字眼,又是一个巨大的矛盾概念。所谓“降低损失”和“不惜一切代价”,难道是对民众的灾难损失降低,对财政资金不惜代价?这个计算方式我脑袋里一直没有转过弯来。有些账我们无法计算,我更不愿意看到有人不区分情况,总抱着“危急与机会并存”的发展理念来做事。
一方面,四川震后重建的对口援建单位正在计划着交钥匙工程的最后阶段,意外再次来临又羁绊了他们回家的脚步。另一方面,也有震后搬迁的多少个聚居点变成新农村样板生活社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升级配套,让百姓的生活品质有了质的飞跃。在我看来,科学性、选择性地进行灾后重建及基础设施的修复,而不是一味地抗衡与恢复,才合乎自然之道。 所思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