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外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玉华)

一到夏天,在海外定居的发小们就纷纷带着孩子回来休假,其中一个人的女儿马上要上大学了,艰难地跟我们说着缓慢、简单的汉语,口音重得不得了。当大家的聊天进入爆侃阶段时,她妈妈着急地给一头雾水的女儿不停地当同声传译,不但翻译不常用的词,还解释听着每个字都知道却完全不明白意思的语句,累得满头大汗。

很多年前,当我和先生在国外时,虽然已经到了应该要孩子的年龄,可我一想到孩子今后有可能中文不好就异常焦虑,决定还是推后几年再考虑这件事。哥们儿、姐们儿都劝我:“真傻,咱们学外语那么费劲,在这儿生养孩子,他们不是等于不费劲就会了外语,多好呀!”我还是老土地想不开,觉得今后我要是不能跟小秃或是小妞用汉语说“酱鸡脖儿”就有点没法过。

后来我的老土有了一坏一好两个结果:坏的是,回国后,由于年龄大,生养孩子这件事搞得异常艰辛,而且小秃现在果然在费劲地学外语。好的是,我除了能跟他说“酱鸡脖儿”,念“大漠孤烟直”的时候还能在他心中描出空旷的悲凉,而且由于现在汉语在世界上很吃香,他不费劲就掌握了我海外发小的孩子们正拼着命学的汉语。

我有个已是加拿大籍、现在跟着中国籍丈夫在国内生活的小姐们儿,估计是总结了我和发小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孩子一出生就实施纯而又纯的双语教育,任嘛都是汉语、英语说两遍,就像三明治里夹着一片火腿和一片鸡蛋,每一口都保证两样都有。现在这小孩子还真是汉语、英语都懂,说起话来掺着说,用汉语还是英语取决于发音的难易,都捡容易的走,这倒为研究人性提供了意外的证据:人天生趋利避害、趋易避难。对这事我羡慕和疑惑并存:羡慕的是,她孩子学这两门语言都不较劲,颇有水到渠成的意思;疑惑的是,孩子思维时的语言是什么呢?一般来说,人们不管说话时用什么语言,思维时还是用母语,他的母语是什么呢?

我有一个会说法语的哥们儿娶了一个会说汉语的法国妻子,又在美国定了居,于是家庭语言就成了他们家的问题。夫妻间还比较好协调,两人一商量,既然丈夫法语不地道,妻子汉语不精通,本着公平的原则,就用当地语言英语交流。但生了孩子以后就不那么简单了,夫妻俩都想让孩子以自己的语言为母语,展开了激烈的语言争夺战,互有输赢,惨烈无比。最后的结果令两人啼笑皆非,孩子虽然汉语、法语都懂一些,但最熟练的、她极其自然就当成母语的——不用说,是英语。■ 英语外语母语

上一篇: 没法玩了
下一篇: 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