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展开的药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汪冕)

不能展开的药方0

母亲长年身体发热,西医体检过,心脏、血压均没有毛病,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只好找中医,中医是我们的国粹,也许能帮助找到母亲的症结。

可是,中医的答复很抽象,问过几家大小不等的医院,有说更年期所致,也有说肾虚。近日,我求得一个知名中医的地址,便来到这家民营的中医院。门脸居然很像一个餐馆,推门而入,大堂也很像餐馆,若不是有几个穿白大褂的坐在桌边,我真不觉得这是家医院。当然,我不应该单凭所见来做评判,因为,鼻子已经告诉我了,这的确是中医院。

一个白褂老太太招呼我,问:是看病吗?我说是给母亲看的,只是她在外地,没有过来。老太太让我挂号,而后我坐下来,她填写病历,问我母亲的病情,又问以前的就诊情况,我纳闷:我挂的是院长的号,又不是找她来看的,为什么她要问那么多?她说:我们这里是两道程序,先经过初步询问,然后再让院长大夫来看。我才明白,可是看到老太太填写的病历都是找院长看病的,一打病历上印的全是“某某院长诊断病历”的字样,我问:医院有多少大夫?老太太回答说:有二十几位。她问我:今天拿药吗?我答:不拿药,我不可能把一包包的中药大老远往家里寄,能不能问清楚病因后,讨个方子?她说:如果只是问诊,院长的药方是秘方,是不会展开的。

在这初步询问过程中,她居然已经写好了一串方子,把病历和处方夹在一起,倒扣在前面的病历上,让我排队。我恍然大悟:二十几位大夫原来也包括了这位老太太。我坐在一边静等,院长还没到——大人物一般都会迟到的。没事,我先打量一下这个布置独特的医院大堂。柱子上有红色的条幅,“名医”、“大德”之类的字眼映衬其中。这是个二层的楼,在楼道上横放着一块匾,上书某堂,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横在那里了,也许这是该中医院数年前的名称,现在既已由“堂”升级为“院”,也就不用了。大堂另一侧台阶下面,还有一片空间,靠墙摆着一个大鱼缸,有几条大鱼游来游去,又让我想起了餐馆大堂的水族箱,我今天是怎么了,总是调整不过来餐馆的思维定势。

院长从楼上下来,我以为他要进到一间办公室,可是他转了一圈,又折回来,在老太太的那张大桌边坐了下来,就诊开始了。我有点惊讶,这病看得也太随意了,难道患者和医生就公然在所有人面前这样交流吗?患者没有点隐私吗?也许,是因为我去惯了大医院,才这样没见过世面。再说了,这是中医,中医是中国的,中国的传统不像西方讲究什么隐私。前面的几位患者就这样“过堂”了,每人不超过一分钟,方子已经让老太太开好了,院长只需略加一二或维持原判,进而直接让病人拿着方子去交钱取药。轮到我了,我说的话比院长说的话要多,得到的还是笼统的回答,他只在老太太已写好的药单上加了个“地骨皮30”,我再想细问,他就用一些比喻来解释:瓜熟了,自然就燥,就要裂开,你还年轻,瓜生着呢。我带着方子往门口走,上面的那个“复方”可能就是秘方,他不愿意展开,我也不可能按他的意思直接拿药,旁边的工作人员和那老太太显示出很不满的神情。

很遗憾,这个“名医”给我带来的没有惊喜,只有惊讶,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只有不展开的方子,没有耐心的问询,只有迫不及待地伸手要钱。

中医究竟是什么?是秘方?是通过自我标榜和故作神秘的方式包装成的神奇药剂?为什么不能把方子展开?独家是么?防小人偷学自立什么什么堂,还是生怕自己的药钱被别人赚走了?

其实,我也应该理解这家民营医院,毕竟它靠的是院长一人,不容易。如果都像我这样只问诊不拿药,它再把方子都详尽地开给你,它怎么维持经营?但是,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像我——母亲在外地,还是有人很买“秘方”的账的,这是它的幸运。可当我没有如它所望带给其幸运时,它就不乐意了——让你一无所获,再给你几个白眼!唉,谁说不先赚些钱安身立命能有资格去谈提壶济世的?

民间的中医若走的都是这等路子,恐怕中医前途难料了。秘方是个古词,代表的是旧时的思想,现今,医疗事故引起的官司也不少了,秘方显然成为于患者不利的凭空物证——而且,我还发现这家中医院给的处方笺上居然没有医院的名称,可谓查无对证,略见过世面的患者怎能对它有信心?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愿意相信真的秘方虽少,但还是有的。真有效的秘方,必然是有价值的,可这么有价值的东西仅局限在几个“名医”手中,后果可想而知。有价值的东西没有足够的存在范围,单靠自己的儿孙继承?再者,有价值的东西就值得研究和发展,兴许还可推动其他更多有价值的发现,科学的进步不就是这样启动的吗?■ 不能药方展开

下一篇: 天下(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