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想到农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汉 禾刀)

从南到北,高温热浪频频来袭。无论是降温费还是高温慰问,不仅代表对特殊岗位的高度关怀,还意味着实际利益的倾斜。然而,这样涵盖了社会许多行业许多层面的利好之举,却一直与同样不得不与高温作战的农民兄弟失之交臂,也似乎无人质疑这样的现实是否有所不妥。

就笔者位于中部农村地区的老家而言,每年7月底至8月上旬,既是气温最高的时节,也是农民抢插抢种的“双抢”黄金季节。每到这时,家家户户得起早贪黑,头顶烈日,抢抓季节。当一些媒体指出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日渐淡薄时,殊不知社会对农民的关注也大不如前了。记得过去,媒体时常将镜头对准“双抢”季节的农民兄弟。时至今日,且不说高温关怀,从社会各种渠道包括飞速发展的网络,我们又能了解到多少这样的关注热情呢?

目前,我国仍有高达6亿多人口常居农村,以务农为业。像笔者老家那样外出务工比例较高的地区,整个村子没剩下几个青壮劳力,更多的则是老少。最近,有媒体建议制定高温保护法,杜绝一些地方出现的高温施工中暑死亡现象。不过,这项法律即便付诸现实,对那些种田的农民兄弟也不会有任何帮助。特别要指出的是,农村降暑措施极为有限,绝大多数家庭没有空调、冰箱,中暑概率更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医疗条件普遍较差,虽然合作医疗基本覆盖,但往往路途较远,设施简陋,医治更为困难,这意味着,因中暑酿成严重后果的风险更大。

对于高温工作者而言,怎样建立科学的保护机制,注重保护产品的研发,适当的利益倾斜,都是当政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对土地是否有感情,取决于社会是否遗忘了这些辛勤的耕耘者。 谁会想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