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乡的北京人
作者:李晶晶(文 / 李晶晶)
( 许孔元 )
有朋友对古玩生意百思不得其解,她说,常见一些古董店或大门紧锁,或店内货品稀少,一天下来不见几个顾客,如此萧条的生意,怎么经营?许孔元十几年前从台北到北京,开了一家古董店,当时他刚懂事的儿子,也提出过同样的问题。
许孔元告诉本刊记者一个故事:那是20多年前,他还在台北的一家古董店学习。一天,一位穿着普通的老先生,骑着自行车来了。一般来逛古董店的都开好车,不曾见过有骑自行车来买东西的。老先生进来,自然没人会认为他是买家。许孔元过去招呼,老先生看了不少东西,一一问过价格,便走了。没多会,老先生带着司机,开了一辆豪华大车过来,将之前所看、所问过价的古董全部买走。许孔元说,骑单车来,开汽车走,买得干净利落,羡煞旁人。
这对当时刚入行的许孔元来说,可是大开眼界。他告诉本刊记者,这就是古玩行业的特殊性,什么样的客人都可能有;而买与不买之间,只需看客人看东西时的角度、神态,便能知道。另外,每个行家都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或者固定的客人。
许孔元出生在台湾,却是北京人。1948年,他的父亲,陪着要去台湾工作的姐姐、姐夫到了台北,本想送到后立即返回北京,可时势已不容许,最终留在了台湾。许孔元说,古董行业除非是父传子,不然就是本身喜欢。他将自己的这个兴趣归结于曾祖父是个国画家。“我对字画就很感兴趣,可要玩总得有些名头才好。年轻的时候书画价格很高,收不起,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但古玩那些小东西,即便是宋代的钱币也不会太贵。那时候在台湾,一两万台币就能买到很不错的东西,可要用这个钱买字画就搭不上边了。”他买下的第一件小古董,是个老玉的挂件。许孔元说,这是汉代的,想想看,2000多年前的东西在我们手上,觉得很感动,你会越发有兴趣想了解更多的东西。
在台湾,男生到了20岁,无特殊原因都得去服兵役,这叫义务役。另一种是到了年龄,自愿参加军校,成为职业军人,这类是志愿役,许孔元属于后一种。7年部队生涯,退伍后,他也从事过不少行业,推销员、培训师,也在期货公司上过班,唯有古董让他念念不忘,于是又去了古董店工作。
( 清代 福寿双全玉雕
此件作品雕有两粒饱满寿桃,寿桃上攀附着两只蝙蝠。均成双成对,象征福寿双全。其大小非常适合在手心中把玩,俗称满手。 )
许孔元说,接触后,会发现古董这行进入没那么困难。在玩的过程中会有机会转手,你买一件,发现你的朋友对这个很认可,希望你能够割爱,这时你能获利,另外会觉得被肯定。之后,甚至有些朋友会再来找你,希望你能帮他找某件东西,有成就感。很多因素加在一起,会觉得这个市场挺有意思。于是许孔元最后的这一次选择,成为他的终身选择。
许孔元最早接触的是古玉,他说,二三十年前,台湾的古玉市场比较成熟,资讯也比较准确。玩家也会经常聚在一块,将自己的古董拿出来,一起研究讨论。大陆的行家当时可能只知道这是老东西,但对年代、形制、作用,掌握就没那么好,意识相对模糊。许孔元说,古董这东西,触类旁通,大部分是共通的,可刚开始经营的时候,也会碰到问题。
( 明代 铜鹅熏
文人雅士重熏香,取其趋吉辟邪。铜鹅熏造型生动逼真,沉香置于腹中燃点,利用鹅脖上昂起烟囱效用,香烟自鹅嘴吐出,别有异趣。 )
他告诉本刊记者,一次在香港买货,看到一块黄玉的原料,形状偏三角形,厚度在8厘米左右,一头大一头小,据说原来人家拿来当枕头用。这块黄玉玉质好,开窗的部分黄中透着嫩,感觉可以滴出油来,很漂亮,没有经过人为的琢磨。他现在回想,觉得那可能是看到的最好的黄玉。可当时觉得再好,不过就是块玉料,古人讲玉不琢不成器,加之价格不算低,最终还是放弃了。他说,古董这行,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会失掉很多机会。如果这块黄玉现在在手上,开价2000万元都不过分,再难看到这么漂亮的一块料了。
许孔元说,他的学习过程跟别人不一样,没有师傅带。他把香港的几位行家当老师,通常买货时,行家拿出东西来,他说自己不是很懂,请他们推荐。“在我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内,我会照他们推荐的买,更不用谈杀价的事了。”当时香港经营玉器比较大的有两三家,现在大概只有一位蔡耀成先生还在世,大家都叫他成哥。最开始在石板街上的商场经营,生意做大后,搬到了专门经营古董的荷里活道,到现在差不多有30多年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香港一直都是古董买卖的活跃地与中转站,当时大陆与台湾不像现在这么通畅,台湾的行家只有去香港买货才会最方便。
( 清代 铜狗文镇
这件铜狗形象写真虽件头不大。却实心先铸后雕,表情生动自然比例和谐,应出自能工巧匠之手。从造型看,除可当做纸镇,亦可作为笔架使用。 )
许孔元说,买完之后,再问原因在哪?比如10件东西,为什么推荐买的是这5件,而不是那5件?行家会说,可能某一形制的偏多不够特别、稀有,或是有小伤有修补等等吧。这样学习得就比较快了,人家做了几十年的经验点拨你,出错的机会比较低,相对成长速度很快。其实古玩是这样,先辨真假,再看年代。真假这个基本要件能掌握好,出的问题就不会太大,剩下的是去研究了解物品的功用。古董千奇百怪,比如说古玉有璧有琮,做什么用的,可能知道天圆地方,到底有没有文字留下来,不确定,只是专家说了,我们只知道是老东西,买回来才慢慢研究。
许孔元说他早期多少会收藏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后来碰到一位收藏家,他说,你们做古董的不公平,永远是收到好的藏在家里,把普通的拿出来卖给客人。许孔元想想也有道理,此后会将收到的古董统统展示出来,只是碰到与自己特别有缘的物件才会保留下来。
( 明代 铜鎏金莲花纹供器
这一件又像香炉,又像是钵,又像水盂。经推论最有可能是佛前之供器。本身为铜胎,经手工槌崭。营造出深邃美丽的莲瓣等花纹。通体饰以鎏金以增华贵感。 )
许孔元说他曾在台湾收到一件青白玉的拴马石玉雕小挂件,雕的是一只小猴趴在拴马石上,小猴一手抱着脑袋,一只手抱着拴马石,非常传神,动态十足。他当时将东西带到大陆卖掉后,又将它追回。“这不是惊天动地的东西,也不是大行家们认为拍卖级别的。但是卖完后,它的影像总是挥之不去。”他解释道,“一是这个挂件,小猴这部分属于多出来的一块,这种型在玉器里叫出廓,在雕刻中是比较难做的。当时应该是一块整料雕刻,而且工匠在做的时候平衡找得很好,拴马石可以稳当地立在这。另外你看这个底,是个小章,刻的是‘慎行’二字,告诫做事不要莽撞,因此它整个意思非常连贯,也不太大,刚好可以佩戴。我的长子属猴,我希望等他长大后,把这个传给他,能时刻提醒他该如何做人。”
许孔元又给本刊记者拿出一件福寿双全的玉件,由两个寿桃和两只蝙蝠组成。这件小玩意儿在许孔元的手里三进三出,也陪着许孔元将生意从台湾做到了北京。
( 宋或明 象牙奏板
象牙经去皮制成器物后,经年代氧化会先由白色转黄色,又由黄色转红色。此件通体近乎红色。包浆厚重,奏板上端呈圆弧状。较一般明代平头象牙奏板明显不同,疑为宋朝之物。 )
80年代,许孔元在台湾开了自己的古董店,不久便碰见了这件“福寿双全”。“你看它的包浆很油润,很厚。握在手中很舒服,玩家一看就知道,有蜡一样的感觉。刚开始是在台湾的时候买进,台湾圈子相对小,加一点价又能碰到。不长的时间里,已是三进三出了。”许孔元说,90年代,台湾开放到大陆探亲,他陪着父亲回到北京,“发现祖国很壮观,超过想象,真的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感觉还是很不一样”。他说,回大陆时候,他的祖父、祖母依然健在,还有很多亲朋好友。父亲恋旧,想在北京长住,为了老父亲,他便台湾、北京两地来回折腾。到了1999年,恰好北京古玩城重新改建,通过朋友帮忙,许孔元开始在北京经营起他的“鸿禧山房”。
戏剧性的是,一位北京的客人知道许孔元当时主营玉器,便拿了几件东西,请他帮忙看看。没想到,其中便有这件“福寿双全”玉件。许孔元感叹,买买卖卖,这小物件倒是一直与他形影相随。“我想这个东西能四次回来,是不是该留下,于是后来出了个高价,从客人那儿买下,一直留到了现在。”许孔元说,古董最有意思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件买到什么。
( 明代天启五年 铜砝码
这一件铜质砝码带有自身的年款及重量标示,以及当时使用该器的地区及单位名称。可作为研究当时的金属铜器冶炼成色及当时的度量衡之用。 )
在北京经营的这十来年,许孔元的生意也从古玉扩展到瓷器、景泰蓝、铜器等。他感触地说,北京的变化太大。“10年前我打个电话回台湾,先到电信局,交300块钱,到一个小房子等,等叫到你的号,你再过去打。那时候没有三环路,古玩城附近全是一脚高一脚低的土路。大陆的市场很大,除了可以和收藏家交流,还可以和同行交易。大陆有13亿人口,现在逐渐富裕,很多人都开始进入收藏。大陆的市场从原来的一两百件东西只有一两个人在玩,到现在一两百人要玩一两件东西,供不应求了。”■
( 清代晚期 大犀角人物杯
犀角在中国视为七珍之一,此犀角通体硕大,垂直长度已达70厘米,周身雕刻有宝塔、人物、花卉、石榴、金鱼等纹饰。经200多年的氧化,已由原始的白色转变为半透明的琥珀色。 )
( 明代 清白玉鳜鱼
玉鱼是由一块玉石独石(俗称籽料)巧妙加工雕琢而来,玉鱼口衔一莲花可寓意出污泥而不染,亦可以象征连年有余。由于体形较大,像真感突显。加上曾入土受沁,局部增加了色斑,更为活泼讨喜。 )
( 明代 犀皮漆筒形器
这件犀皮漆器以红色为主,花纹堆栈十分细腻。表面包浆盈润,手感舒适。 )
( 明代 象牙花插 (紫檀木座)
此为文房气息极重的案头文玩。利用略微弯曲的牙尖端下脚料。雕出明代惯用的打洼技法。此物经氧化而呈现美丽色泽。经持有者把玩摩挲后,局部出脊已自然钝圆。令人发思古之情。 ) 文物思乡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