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蓝莓基地的南方样本
作者:曹玲(文 / 曹玲)
( 每年5〜8月的采摘季,附近村子的村民都会过来打工 )
蓝莓熟了
7月的杭州,一天到晚都湿漉漉的。早上6点,浙江省贝莱特蓝莓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采购车就从杭州市余杭区中心临平镇出发了,开始今天第一批蓝莓供应。汽车走02省道到达老余杭,然后进15省道,往径山方向走大约10公里,一路上茂密的竹林和一簇簇低矮的茶树长满了山坡。车行一个小时后到达余杭镇仙宅村长岗农场的蓝莓园,沿山蔓延的园子里,青黑色蓝莓密集成串,一大簇一大簇使劲儿吮吸着雨水,一不小心就胀破了肚子。
这些破了肚子的蓝莓只能丢掉或者干脆就让它留在枝头。采摘女工郎小毛戴着草帽,身着雨披,在淅沥沥的小雨中头也不抬,左一下右一下麻利地从枝头上“拔”掉一颗颗熟透的蓝莓,一把把放入筐里。遇到一簇破裂的蓝莓时,她停了一下,指给我看:“下雨天果子喝了太多水都坏掉了,好的果子更要尽快吹干。”
摘蓝莓是有讲究的,郎小毛顺着果柄的方向拔掉它,如果左右用力或者旋转,果蒂处就会有轻微的裂口,很快会坏掉。她把摘下的蓝莓放入筐里,一颗颗蓝黑色的果子上附着素纱般白色的蜡粉。“摘的时候不要太用力去捏,以防把这些蜡粉碰掉,卖相会打折扣。”当我仿照郎小毛的手法摘果子时,郝勤凑上来提醒我。他是这里的技术负责人,年仅25岁,2007年于西南大学农学本科毕业,2009年4月跑来这里种蓝莓。“并没有蓝莓这个专业,什么都是现学的。”他在枝头仔细侦查了一番,挑了一个最好的果子给我,“最甜的应该蓝得发黑发紫,成熟后再在枝头挂两天的”。咬开,果肉白色略微有些发粉,中间密密麻麻夹杂着一些粉红色细小的种子,“一个果子含有七八十颗种子,种子越小口感越好。吃蓝莓不吐籽不吐皮,没有一点渣,可以吃个精光”。
这一片蓝莓他们来回摘了不止10遍。5〜8月是蓝莓的成熟期,7月进入旺季。蓝莓虽然也长成一串串,但总不像葡萄那样听话,不肯整齐划一地成熟,一串蓝莓上果子大小各异,生熟兼有,青色、粉红、蓝色果子间杂其中,虽然粉红色的最为喜人但是吃起来口感酸涩。成熟度不一让摘蓝莓变成一件费力的精细活儿,每过几天就要返回此处摘掉新熟的果子,一个人一天最多采20〜30公斤。
( 贝莱特公司董事长李德虎(左)和销售经理李训在查看新培育的蓝莓种苗 )
蓝莓在中国种植销售的历史不过10年,目前主要产地有山东、辽宁、吉林、江苏、浙江、贵州等省份,贝莱特蓝莓公司以3000多亩的种植面积成为南方蓝莓的龙头企业。蓝莓是一种越橘属的小浆果,为多年生灌木,人工栽培的历史不到一个世纪。上世纪80年代,吉林农业大学率先将蓝莓引入中国,成为中国北方最早研究蓝莓的机构;没过几年,中科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也引入蓝莓,开始了南方蓝莓种植的研究。据吉林农大小浆果研究所副所长吴林介绍,世界上有三种野生蓝莓品种,分别为欧洲黑果越橘,个头小果粉少,颜色偏黑;原产美国的越橘,被培育成目前广泛种植的品种;原产黑龙江的笃斯越橘,只有东北人能见到,经常被拿来拌糖吃。
这里种植的是来自美国的栽培品种,一排排的蓝莓排成直线,从山脚蔓延到山腰。刚种下没几年的植株因为品种不同,高矮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及膝,有的有一人高;有的从顶端到接近地面的部分,结有累累的果实,有的果期已过,枝头上空空荡荡。
( 10摄氏度的包装车间里,郝勤展示刚摘下来的蓝莓 )
“你看到的这些都是由美国越橘改良而成的南高丛和兔眼蓝莓。高丛蓝莓是相对于矮丛蓝莓来命名的,一般来说体形较大,但是相对于北高丛蓝莓,南高丛蓝莓体形略小,一般高度在1〜1.5米,有的可达到2米。而兔眼蓝莓则相对高大,可达2〜3米。”郝勤揪住一株大约1.5米高、枝丫伸向四周的蓝莓,指着没有发育好、俨然残破的叶片给我看:“这个品种叶子有畸形,叫‘杰兔’,属于兔眼蓝莓,果子较大,6月下旬就成熟了。”他走了几米,指着一株长势紧密向上的蓝莓说:“这一种叫做‘蓝圆’,也是兔眼品种,果子小,适应性好,但是成熟期稍晚。”在温室大棚里,他摘下小个头的果子给我吃,一尝特别甜。“温室里有南高丛蓝莓品种夏普和奥尼尔,温室品种5月上旬就成熟了,现在你吃的是尾果,个头较小,我们一般不采摘,就让它留在枝头,所以很甜。”
这些蓝莓都有很好听的名字,不同的兔眼蓝莓被叫做“蓝美人”、“乡铃”、“蓝宝石”、“粉蓝”等等。我反复比较了各种蓝莓的形状、大小、颜色,试图根据“南高丛果子扁圆,果肉细腻;兔眼椭圆形,皮相对厚,香味浓”来分辨这些果子,依然很难发现其中的区别。问问车间里的女工,她们也几乎无人能辨。郝勤笑了笑说:“这个要专业人士才能知道嘛,消费者能认出是蓝莓就不错了,别说是什么品种。”至于哪一种才好吃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蓝莓颗粒小一点口感更好营养更浓,皮的表面积和体积比最大。蓝莓的主要营养成分都在皮上,比如花青素和类黄酮等等。不过也有人觉得大个的好吃,而且贵。”
除了聘请工人采果,他们每年还要聘请工人剪枝。作为一种灌木,蓝莓不断地从根部萌生枝条,当年的结果枝被修剪掉之后,萌生枝就代替原来的结果枝。经过这样不断的修剪,南高丛蓝莓能维持30年盛果期,兔眼蓝莓能维持50年盛果期。“野生蓝莓有它自己的习性,三年一小收,五年一大收,而人工种植的蓝莓不分大小年,年头越多产量越大。”
产量大起来之后采果成为一件麻烦事。“在国外,大部分蓝莓是用蓝莓收割机来采摘的,当收割机开过农田的时候,用机械竿子摇动植株,根据设计好的摇晃强度,成熟的蓝莓就会自动掉到桶里或传送带上。”郝勤说。
“有了机械我们就失业了。”郎小毛打趣道。她今年62岁,是杭州市西郊余杭镇仙宅村的村民。“仙宅”之名源自陆羽,据说他曾经隐居在如今的余杭区余杭镇苎山撰《茶经》二卷。由于陆羽被尊称为茶仙,因此苎山一带因茶仙居住而传名为“仙宅”至今,余杭镇的仙宅村也由此而命名。
这里的农民几乎家家田里种水稻,山上种茶叶和竹笋。郎小毛4月采自己家茶叶,6月来这里采蓝莓,5块钱一个小时,每天工作8个小时,如果加班就一个钟头7块钱。“清明时候新茶卖60元1斤,后来跌到两元;竹笋十二三元1斤;蓝莓一小盒2两多重,卖二三十元,比种什么都划算。”她粗略地算了一笔账。
被问及想不想种蓝莓时,她笑笑说:“大家种什么都是跟风啦,看见好才会种,不过周边农民种蓝莓的很少,都是公司在做。”
谈笑间郎小毛便摘满了一篮果子,接下来运到室温10摄氏度的车间里冷藏。车间里摆放着数台大功率空调,对着湿漉漉挂着雨水的蓝莓猛吹,以便能够存放得更久一点。这里5〜8月需要很多人手,包装车间里的女工多半都是这几个月从附近的村落过来打工的,其中不少是暑期来兼职的学生,工资和采摘工人一样。
包装工人被分为4人一组,其中有个小组有两个叫做婷婷的姑娘,一个在上海读大专,一个在附近读高中,小组里还有高中生小怡和彩。4人均是第一次来这里打工,之前只有在上海读书的婷婷在超市里见过蓝莓,她说“太贵了,根本吃不起”,其他人则表示“从来没见过”。等来到这里吃过蓝莓后,4个人纷纷表示,“味道一般,就是听说营养很好”。
她们中有3人负责挑选果子,将果子分为大、中、小三类,分别放入容量为125克的小塑料盒里。读高中的婷婷负责称重,把塑料盒放在工作台的小秤上,等数值显示为“125”时,她停止向里增减果子,麻利地盖上盒盖,用钉书机钉起一角,放到箱子里,一箱12盒。“现在市场上卖的蓝莓基本都是125克包装,一盒大概60颗左右,零售价15〜30元不等。”贝莱特公司销售总监李训说。
包装好的蓝莓在5摄氏度下保存,然后迅速进入市场。“蓝莓鲜果价格较高,也比较娇贵,要求运输速度快,时间短,基本采摘后5〜6个小时就能在本地市场销售。余杭镇离杭州萧山机场较近,采摘12个小时之后基本也能运到外地市场。蓝莓上架之后大致能保存7天,冷藏的话卖相比较好看。”
而那些个头较小的蓝莓将会被作为冻果,把它在冷库里冻成带着冰碴儿的硬疙瘩出售,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化冻即可,营养也不会有太大损失。还有一部分长相差点意思或者稍有破损的果子,被很快转移到加工部门,制成蓝莓饮料、果酱、果干、罐头等各种形式的食物。
“我们去年共产了100多吨蓝莓,鲜果销售70多吨;今年产量预计有300多吨,鲜果销售200多吨。”李训说,“国际上的鲜果和冻果销售比大概是6∶4。”
蓝莓“嫁”到杭州来
几年前,蓝莓对于仙宅人而言,还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不要说郝勤、郎小毛和婷婷们没见过,就连贝莱特公司的董事长李德虎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李德虎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杭州天都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他在房地产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在杭州周边开发了大大小小10多个楼盘,可谓见多识广。
“仙宅基地原来种的是茶叶,因为品种不好,经济价值不高以及其他问题,就被砍掉了来种蓝莓。”李德虎说。贝莱特有两个基地,一个是建于2005年的浙江安吉南湖农场,面积1000亩,“当初那里种的是油茶,后来作物经济价值不是很好,被全部翻掉,留给我们的是一块白地”。还有一个基地就是仙宅基地,这里原本是长岗农场的土地,1170亩地全部被贝莱特承包,“之前这块地上种了七八年茶叶,品种不是很好,他们承包此地后翻掉了茶叶。”如今,贝莱特把南湖农场扩建到2000亩,再加上1000多亩的仙宅基地,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蓝莓基地。
瞄准蓝莓是一个偶然。2004年8月,47岁的李德虎应加拿大桑尼国际进出口公司老板的邀请去温哥华度假。桑尼国际进出口公司是一家销售水果蔬菜的外贸公司,老板是杭州人,和李德虎私交甚笃。有一天,桑尼公司的老板带李德虎去了一个位于温哥华东部车程两个小时的莱利农场,2000多亩的农场呈现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一株株高约2米的灌木上结满了蓝紫的果实,很多工人来来往往地采摘、包装、运输。李德虎尝了一下这些圆溜溜佛珠一样的果子,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味道,“说酸不酸,说甜不甜,说不好是什么味道。苹果有苹果味,香蕉有香蕉味,橘子是酸的,但是蓝莓没特色,你当它是水果吃吧,也不算好吃,不是很符合中国成年人的胃口”。
桑尼公司和莱利农场有业务关系,负责一部分蓝莓销售,并提供装蓝莓的塑料包装盒,所以和农场主很熟。李德虎找到农场主问这种奇怪的东西亩产多少,市场销售如何,经济寿命多少年,得知蓝莓的亩产有3.5万加币(当时加币汇率是5点多),经济寿命三四十年,而且是非常健康的保健食品之后,李德虎又问了一个问题:这个东西在中国没见过,中国能不能种?农场主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李德虎回国后便考察了杭州周边的具体情况。
他盯上了安吉的土地,“之前在此地开发过房地产项目,对情况比较熟悉”。“因为农民的土地流转有局限,可能会有变数,所以我们选择了国有的南湖农场,一共4.3万亩,我们先拿了1000亩,后来又扩展了1000亩。一亩地承包价是300元,每5年递增10%。”他请检测单位把当地土壤的营养成分、酸碱度检测好,水质化验好,并收集了近5年的气象资料,当年10月就请莱利农场的农场主过来考察。结果令他鼓舞,农场主说这里不错,可以种植蓝莓。
“蓝莓并不是哪里都可以种,重要的要土壤pH值偏酸,大概在5左右最好;它还对水肥敏感,既喜欢水肥又不能太多,既怕旱也怕涝;此外还要每年低温达到一定时间,比如我们选择栽培的兔眼蓝莓需要在7摄氏度以下休眠400个小时才能产果。”
“蓝莓是有些娇贵,但是营养功能强、经济效益高,正是这两点让我产生了冲动,迅速投身这个项目。”回想起来,他觉得自己当时并不是很理性,“有一些冲动,决定搞起来再说”。他们很快便联系上中科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那里的贺善安研究员等人于1987年从美国引进蓝莓品种,经过很多年的观测培育,于2000年开始进行推广。2005年,两家合作成立了中科院杭州小浆果研发中心,中科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占40%的股份,贝莱特公司占60%的股份,通过合作引进了苗和品种。
最终贝莱特公司从吉林农大引进了一批南高丛和一小部分北高丛,后来发现北高丛不是很适应南方的环境就不再引入。他们还从美国休斯敦引进了一批尚未命名的兔眼品种,此品种果形较大,成熟较早。中科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则提供了另外一些品种的兔眼蓝莓,果形稍小,成熟较晚。“这些品种可以拉开成熟季节,优势互补。比如休斯敦蓝莓上市早,虽然产量较低,但是价格高;而植物所提供的兔眼品种适应性很强,产量高,但是成熟晚,效益上欠缺一些。”
李德虎算了一笔账:“我们2005年的投入是200多万元,最大的一笔投资是2006年修建仙宅基地的时候,因为基础设施投入较大,比如修路、灌溉等等,投入了2000多万元。到上个月为止,3000多亩基地一共投入了2980万元,差不多于一亩地1万元。目前,产出是投入的1/4,今年开始有了效益,预计再过3年能够持平。”当被问及有什么样的基础才能种植蓝莓时,他说:“首先要有合适的地,其次要有足够的财力保证前期3年分文不取也能支撑下去。”
蓝莓有个特性,即第一年和第二年不能让它结果,开花全部打掉,让它长树。第三年产果量达不到盛产期的正常产量,一般一亩地可以产300〜500公斤。“蓝莓要经过5〜6年的生长才能进入盛产期,盛产期一亩地产量1〜1.5吨,保守估计1公斤可以卖到10元,亩产就是1万元,而且蓝莓寿命长,像树一样,我见过活了25年树皮上长青苔的蓝莓树,依然结了满树的果子。”
李训说:“2008年市场零售蓝莓鲜果价格是20万元左右1吨,出货价8万〜10万元1吨。2009年有所降低,6万〜8万元1吨。随着全国产量的增加,另外再加上产品市场接受度更高,销售价格有所回落,希望尽可能让大众接受。”目前,蓝莓市场基本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据吉林农大小浆果研究中心主任李亚东介绍,2004年全国蓝莓的栽培面积在3000亩左右,2008年蓝莓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国大概有5万亩种植。由于大部分是2008年以后种植的,还没有进入丰产期,只有1万多亩在大量产果。2008年全国的产量大概在1200吨,2009年达到3000吨,今年应该超过6000吨。目前国际市场的需求在40万吨,而需求严重供应不足,只能满足24万吨的量。
“前两年没有什么竞争,今年开始能看出一点。国内专业的蓝莓企业不多,市场空间、潜力较大,没其他产业竞争激烈。”李训说,“目前贝莱特的竞争对手有青岛杰诚食品有限公司和沃林农业有限公司两家。”
作为企业负责人,李德虎还是寄希望扩大种植面积,增大产量。对此贺善安持谨慎态度,他有他的担忧。“现在蓝莓产量很少,能够很快销售一空,但是量多一些呢?南京市场上一盒蓝莓125克卖18元、24元的都有,这样算下来差不多80〜100元1斤。南京和北京的太平洋百货连锁超市去年加拿大进口蓝莓125克卖88元,甚至到300〜600元1斤。600元1公斤水果还得了?国外10美元1公斤算是高价,一般5美元就能买1公斤。国内那么贵哪有那么多人买?跌价么?那大家种植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就算现在,蓝莓的价格在一年内波动也很大,25元一小盒也有,5元一小盒的也有。”据了解,去年8月杭州市场上曾出现过3元一小盒的蓝莓。
“蓝莓实际上是有保健功能的果品,但是要经常吃、长期吃才有效,它也并不是灵丹妙药。蓝莓在什么地方都不能算做一个便宜的水果,你当然可以多吃一点,但是要算算花多少钱。”贺善安说。这是一个悖论,如果80元能买1斤蓝莓或者20斤苹果,是吃1斤蓝莓更有营养,还是吃20斤苹果保健功能更高?为此贺善安直摇头:“1斤蓝莓营养价值再高,能抵得上20斤苹果?”
李德虎倒不担心蓝莓大众化之后头上的光环会消失,“好东西总归是好东西,可以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流传开来”。不过他也有他的忧虑,3000亩地投入3000万元,投入太高。新物种种植时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有的苗长得好,有的苗却发黄,也不知道它缺什么元素。采果季劳动力数量也成问题,“一个人一天能采20〜30公斤,一天采2吨果需要百十来人,采10吨果需要500人左右,有时只好请附近部队派人来采两天。如果今后3000亩地达到产量旺季,每天需要200人左右,真是太多了”。李德虎说。
他还担心农业保险公司不接受保险,因为政府没有蓝莓补贴。农业保险由财政支持,养鱼、养猪、种水稻等政府有资助,但蓝莓没有。“我们目前还没遇到过自然灾害,但是如果采果季台风一来,就什么都完了,老天爷保佑这个季节台风别到我这里。”李德虎说这话时不由得面露虔诚,“不过这里很少刮台风,就算刮也不一定是采果季,像台州、温州等地我实在不赞成种蓝莓,台风一来蓝莓就刮没有了。”■ 蓝莓样本一个基地种植业三农农业南方兔眼蓝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