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故我在?

作者:石鸣

(文 / 石鸣)

我买,故我在?0(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剧照 )

血拼至死

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是个特别能花钱的主儿,和富有寡妇玛莎·帕克·卡斯蒂斯的婚姻中他大赚了一笔,得来的现钱却4年就花得精光——除了奴隶、土地,他还爱好从英格兰进口的家具、烈酒、地毯、马车、猎具。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和英国清算债务,弗吉尼亚农场主们欠下了300万英镑国债里的几乎一半,而乔治·华盛顿在债务人名单里名列榜首。

林肯总统的夫人玛丽·托德·林肯(Mary Todd Lincoln)一生最爱好纽约,从丈夫竞选总统开始,她就不停地去曼哈顿采购从欧洲进口的衣物、皮草、丝绸、珠宝,许多东西买来从未拆封。在华盛顿她也没住手,一份历史账单显示她在4个月内从一个商人那里买了300双羊皮手套。尽管从1862年开始,她因为儿子早夭而一直穿着黑色衣服,但到1864年,她仍然背着丈夫欠下了2.7万美元的债务,主要是纽约百货公司的账单。

50年后的1915年,“购物强迫症”这一概念终于由著名德国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提出,并将之与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症等病症并列。然而,这一现象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还要再等待70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才真正开始对购物失调的行为表现和病理机制进行详细、广泛而持续的调研。”阿普里尔·莱恩·本森(April Lane Benson)博士告诉本刊记者,“原因在于两股潮流最终的合力作用:一方面,80年代是美国第一次生产和消费开始显著不均衡的年代,经济繁荣使得大量的商品被制造出来,可是人们真正需求的只有那么点,东西迫切地需要被卖出去,广告、营销开始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大众媒体、电视真人秀等将奢华去魅,改变了人们的选择参照系。电视上的富人和名人像我们的邻人一样亲切,每个人都对若干奢侈品牌耳熟能详,并且也想要拥有这些大多数人不可能负担得起的商品。奢侈的民主化进程将人们的购物欲进一步挑逗起来。”

按照不同的统计方法,到2009年,5.8%到8.9%的美国人口可以被归入“购物狂”的范畴。“不同标准衡量的是过度购物的不同方面。1988年的第一套标准测评的主要是过度购物行为的结果,1992年修订的测量量表扩展了测量角度。还有一套2008年开发的最新自我诊断标准,由6个叙述组成,针对每个叙述个人从7个梯级进行判断并得分,如果分数加总后在25分及以上,则建议你被划入购物狂的范畴内。”本森博士向记者解释,“但无论使用哪个标准,上述百分比都代表了美国人口中一个数字巨大的群体。”

我买,故我在?1( 艾拉·菲舍尔在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扮演的购物狂 )

与此同时,统计数据也一再表明,是否具有购物狂症状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人口学特征都无关。2006年一项对全美2500个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购物强迫症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几乎是1∶1。最近一项英国的研究则显示,男性比女性更经常网上购物,而且下手速度也更快。“区别在于他们强迫性购物的内容不同,女性主要购买衣服、化妆品、首饰等等,而男性则偏好电子产品、运动装备等。”本森博士说。

自1985年开始涉足购物强迫症的临床治疗领域,本森博士与许多购物狂打过交道。从临床经验出发,她偏好将购物狂定义为:“一个人如此经常地购物,或者如此经常地想着购物,以至于已经以某种显著的方式——经济的、人际的、情绪上的——危害了自己的生活。”她告诉记者,来拜访她的病人“通常都受过高等教育,1/3是家庭主妇,2/3有社会职业。3/4的咨询者是女性,年龄从18岁到60多岁不等。大约1/3算得上有钱人,家产几百万美元那种。2/3的人来寻求帮助是因为经济问题,1/3的人是有人际关系、负面情绪等其他问题,他们可能并不负债,但也没多少存款,而且如果他们按照目前的购物行为模式发展下去,他们终将走上负债之路”。

我买,故我在?2( 6月14日,上海,消费者排队等待进入LV店内购物 )

在这些人当中,最极端的两个案例的女主角都几乎入狱。“因为她们都是挪用公款来满足自己的购物爱好,其中一个人的欠款总额达到3100万美元,刑期长短目前法院还在审理当中,另外一个人则想办法总算偿清了欠款以换取了5年的缓刑期。”本森博士告诉记者。

她曾经接待过一个购物狂,这个人在医学院中成绩一直很优秀,却一直无法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原因是过度购物行为使她欠了一笔几百万美元、足以宣告个人破产的巨债,不清偿就不可能通过相关的人格和信用测评。“她不停地买包,几千个昂贵的名牌包。她一开始也是对着信用卡账单发愁,想做点什么,加上买来以后没有地方放,她就把这些包折价卖回二手寄售店,卖得的钱用来偿付她的信用卡每月到期的最低还款额。这就等于她一直在做一笔赔本的生意,时间越长,赔得越多。持续了大概三到四年。没有男朋友,一个人。”

我买,故我在?3( 阿普里尔·莱恩·本森博士 )

在本森博士看来,这些购物狂无法将自我发展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全部投入到了购物之中。他们与那些生命中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失去了联系,他们忘记了‘发展’的真正含义不是指拥有更多(having more),而是成为更多(being more)。”

他们到底在买什么

25年前,本森博士还在研究饮食失调,即厌食症和贪食症。“1985年,在一个学术研讨会议上,一位发言人向听众提问道,女性普遍使用哪两种方式来应付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大家都很安静,没人说话。这位发言人给出答案:节食和购物。”本森博士向记者回忆道,“会场静默几秒之后大多数人都咕哝着表示赞同。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购物失调和饮食失调之间的密切联系。”

根据阿斯特里德·穆勒博士(Astrid Muller)和詹姆斯·米切尔(James Mitchell)博士向本刊记者提供的资料,2010年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在德国和美国171名女性购物失调患者中,20%的人患有终生饮食紊乱症,12%则患有现时饮食紊乱症。“饮食紊乱症与购物紊乱症的并发概率仅次于焦虑症(44%)和情绪沮丧障碍。”阿斯特里德·穆勒博士总结道,“不过目前的研究还未证实饮食紊乱症与购物紊乱症之间的并发机制。”

在本森博士看来,这两种病症都与试图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有关,与弥合“自我差异差距”(self discrepancy gap)相关。“人们通过购物,来联结‘我是谁’的客观现实和‘我想成为谁’、‘我想看起来像谁’的主观想象。而商业广告则为商品和品牌附加上了象征性的符号价值,比如拥有某条品牌牛仔裤等于魅力,拥有某辆品牌车等于成功。”

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是惊人的。2002年,哈佛医学院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研究者对斐济Nadroga地区15至18岁的高中女生进行了抽样调查。1995年第一次抽样时,该地区刚通电视几个星期,女孩中饮食紊乱症的发病率为0%,而1998年第二次抽样时,这个地区已经看了将近4年电视,高中女生们饮食紊乱症的发病率高达11.3%。“迄今,在我的网站上寻求帮助的人来自125个国家,他们或多或少都患有购物狂的症状。”本森博士说,“商业宣传的潮流几乎是难以抵挡的。”

与此同时,商家们还展开了对不同购物场所和环境对购物者行为的影响的民族志式的研究。购物人类学家帕可·昂德希尔(Paco Underhill)1999年出版第一本此类专著《我们为什么购物》以来,10年内被翻译成27种文字行销全球,成为市场营销专家的必备参考手册。按照这本书的指导,人们从路过商店橱窗开始,到刷卡完毕,每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商家们的精心窥伺和控制。“不分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是目标,而且是被编程了的行动体。”本森博士评论道。

在大潮中哪些人最容易变成购物狂呢?“他们通常具备以下两种特质:具有孤独感、空虚感、不安全感,以及物质主义的价值取向。”本森博士告诉记者,“购物狂对负面情绪的容忍度比普通人更低,他们得立刻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变好,但同时他们在处理负面情绪方面比普通人更缺乏技巧。有些购物狂在社交方面有障碍。他们在双边的人际关系中找不到安全感,于是追求那种单方的人际互动。在商店里,永远有甜美微笑的服务人员在欢迎他们,与销售人员相比,主动权在购物狂们手中,他们可以买或者不买,他们自己说了算。”

另一方面,美国的文化价值也变得越来越物质主义。过去40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所(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Council)每年对全美大学一年级新生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样本总数达到了1200万人,结果发现持有“赚很多很多钱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之一”这种观念的人数的比例一直在稳步、显著增长,从20世纪60年代晚期的40%左右上升到70年代的50%, 80年代上升到60%以上,1990年之后则高于70%。“现在还在继续上升,很多人认为获得物质商品就是他们生活的中心目标、幸福的指标、通往快乐的门票。”本森博士忧虑地说。

但是实际上疯狂购物并不能真正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无论是需要友谊和陪伴,还是需要归属感,或者发泄创造冲动,或者是需要掌控感、被承认,购物都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心理学家保罗·华茨特尔(Paul Wachtel)1983年就已提出了“富足的贫穷”(the poverty of affluence)这一概念,预言了“通过追求财产来压抑脆弱感”的物质主义文化价值观发展下去的必然图景:人们越是相信快乐来源于物质财富,就越可能变得沮丧、忧虑,同时实际上也过得越不好。

“简单点说,我们现在就是在集体欠债。”本森博士向记者指出,“经济危机对购物狂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减轻了他们的负罪感,过去他们都是偷偷地负债,如今他们发现自己的同类居然如此之多,羞耻和自责感也就减轻了。”如今,每5个有信用卡的美国人中就有3个人欠有未清卡债,其中一半人的欠款数额超过6600美元,13%的人则超过2.5万美元。而美国人现在的平均收入是50年代的两倍。“所以,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却消耗掉了世界1/3的资源,这件事一点儿也不偶然。”

这个趋势还能扭转么?本森博士没有正面回答记者。“有一件事情让我很感兴趣,”她说,“上个星期四,《纽约时报》时尚版的头条新闻是一篇介绍一场叫做‘六件’运动的文章,参加这场运动的人决定在整整一个月内除配饰外只穿6件衣服,衣服之间可以自由配搭。这篇文章还描述了所谓的‘购物节食’(shopping diet)潮流,加入这种潮流的人在一年内一件新衣服都不买。在我看来,人们能够开始做这些事情真的是非同寻常,而《纽约时报》能在时尚版头版发表这种文章,也说明了一种转向的苗头。”

如何推动这种转向,在其专著《买,还是不买》的最后,本森博士的价值立场明显倒向了东方。她还引用了日本美学中的禅寂概念,引用了老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句话。■

里奇蒙强迫性购买量表

由三位学者共同提出的里奇蒙强迫性购买量表(Richmond Compulsive Buying Scale)是一个最新的自测量表,2008年发表于美国《市场调查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其内容如下:

1.我的衣柜里有还没打开的购物袋

2.别人有可能认为我是购物狂

3.我的生活的相当一部分以买东西为中

4.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冲动购物者

5.我买我不需要的东西

6.我买本来没有计划要买的东西

前四项从“强烈不同意”到“强烈同意”,分7个档次,按程度分别计1到7分,后两项从“从不”到“经常”也分7个档次,按频率分别记1到7分。六项总分达到25分及以上者,表明很有可能划入“购物强迫症”范畴。 故我在购物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