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富人去哪里度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袁越)

美国的富人去哪里度假?0( 被美国人称作“海洋州”的罗德岛州 )

据说中国游客最喜欢去的美国本土城市依次是洛杉矶、奥兰多和拉斯维加斯,分别以好莱坞影城、迪斯尼乐园和沙漠赌场为金字招牌。这三座城市都位于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所谓“阳光地带”,气候炎热,阳光充足,也是美国新贵们最喜欢住的地方。

上一代的美国富人们则不是这样,他们大都住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这里距离欧洲最近,气候也最像欧洲,是欧洲移民最早到达美国时的落脚点。提起这块地方,大家最先想到的城市肯定是纽约和波士顿,这两座城市是美国早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富人们工作挣钱的地方。他们工作之余去哪里度假呢?答案自然是距离这两座城市最近的海岛。

新港的豪宅

罗德岛州是美国面积最小的州,总面积约为4000平方公里,该州的海岸线相当曲折,中部凹进来一大块,围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港湾,所以算下来它的陆地面积只有2700平方公里,剩下的都是海,难怪美国人给罗德岛州起了个外号,叫做“海洋州”。

这个州面积虽小,但出过不少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有个名叫罗杰·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的英国移民因为宣扬宗教自由而被逐出了波士顿,南下找了片平地开荒种田,创建了美国第一个政教分离的州,这就是罗德岛州的由来。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理念后来成了美国建国的基石。

美国的富人去哪里度假?1( 新港最吸引人的建筑——听涛山庄 )

独立战争美国打败了英国,罗德岛州成为最早宣布独立的13个州之一。此后不久,也就是1789年,一个名叫摩西·布朗(Moses Brown)的人在罗德岛州投资建起了美国第一座依靠水利驱动的纺纱厂,被历史学家公认为是美国工业革命的起源。布朗后来投资办了一所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大学,这就是美国著名的8所名校“常青藤联盟”之一的布朗大学。

布朗的纺纱厂提高了对棉花的需求,发了财的棉花农场主为了躲避美国南方炎热的夏天,纷纷来到新英格兰地区寻找避暑胜地,他们看中了位于波士顿和纽约之间的罗德岛州,并在该州沿岸的众多离岛中选了面积最大的一个安营扎寨,修建夏季行宫,新港市(Newport)就这样诞生了。

美国的富人去哪里度假?2( 喂食海鸟 )

岛,天生就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味道。但自从1969年修通了新港大桥后,新港就算是回到了人间。我从罗德岛州首府普罗维登斯出发,大约开了一个小时后就来到了桥边。新港大桥全长3.5公里,是新英格兰地区最长的悬索式吊桥。从桥上望下去,四周是一片蓝色海洋,点缀着数个绿色的小岛。一艘大型货轮正从桥下通过,显然附近就是一个繁忙的港口。

登岛后,我发现这里和美国本土城市没什么两样,平整的公路两边是一排排独门独院的美式小别墅,每家每户都有一座院子,草坪修剪得非常整齐。又过了一会儿,我终于发现了不同处,这里几乎看不到任何人,车也很少,像一座死城。

美国的富人去哪里度假?3( 富翁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和侄女在新港(摄于1927年) )

“岛上大部分房屋都是出租给游客的,等到旺季才有人住。”导游告诉我。

继续向南开,房子逐渐大起来,户与户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不知不觉间,路边出现了栏杆,别墅变成了庄园。看来,真正的富人区终于到了。

美国的富人去哪里度假?4( 听涛山庄内部(摄于1940年前后) )

“这就是19世纪美国富豪们盖的别墅,如今大部分都已闲置,或被新港县文物保护局收了去,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导游说。

我下车走了走,感觉这里的环境和欧洲几乎没有区别,房子是欧式的,栏杆是欧式的,甚至连庄园里的树也都是来自欧洲的紫叶山毛榉。这些树看得出都有些年头了,灰色的树皮坑坑洼洼的,布满皱纹。“当地人叫它‘象皮树’,因为树皮摸起来像大象的皮肤。”导游说,“这些树全是当年专程从欧洲运过来的,富人们攀比的不仅是房子的大小和式样,也要比谁家院子里的树更珍贵。”

快走到这个岛最南端的时候,这场财富之争的胜利者终于出现在眼前。这是一条长长的街道,一侧全是围墙,把街道南边的整个街区全部包了进去。庄园的门就开在街边,两扇铁门约有9米高,每一扇重达3吨,上面雕刻着复杂的花纹。导游介绍说,这两扇铁门去年刚刚运到新泽西做了修复,一共花掉了32.5万美元。大门内是一座花园,除了紫叶山毛榉外,还有数棵巨大的橡树和枫树。树叶间掩映着一幢雄伟的白色建筑,外墙用石头砌成,同样刻满了各种图案,显得有点凌乱。墙上挂着铭牌,上写“The Breakers,1893〜1895”。原来,这就是新港最吸引人的建筑——听涛山庄,它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范德比尔特家族。

这个家族的发迹史听上去很像是如今地摊上随处可见的成功学书籍里描写的那些暴发户的故事: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1794年出生于纽约斯坦顿岛上的一个荷兰移民家庭,父亲是开摆渡船的。他11岁辍学跟父亲学开船,16岁时向母亲借了100美元办起了自己的摆渡公司,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他投资铁路业,逐渐垄断了整个美国的铁路运输业。他的儿子们子承父业,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范德比尔特家族。如果按照现在的币值估算,到1877年老范德比尔特去世时,整个范德比尔特家族拥有的资产高达1430亿美元。如果以个人资产总数占国家GDP的比例来计算,老范德比尔特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富有的人,仅次于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美国富翁榜单的前30名中只有4人的财富来自20世纪,其余26人都是活在“镀金时代”(Gilded Age)的人物。狭义的“镀金时代”特指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这20年里,美国经济因为工业化等原因突飞猛进,诞生了一大批依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富翁。这些人钻了当时美国法律的空子,采用了很多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暴利,诞生了不少富可敌国的大富翁。新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迅速成为这批富翁的度假首选之地,以至于好莱坞后来拍摄的多部反映这个时代的电影(比如《纯真年代》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均选择这个小岛作为外景地。

要想知道当时的富人都是怎么生活的吗?参观一下听涛山庄就行了。这里是新港最南端的一块突起的海角,原来有幢木房子,因为此处海浪大而起了“The Breakers”(意为海浪)这个名字。老范德比尔特的孙子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二世(Cornelius Vanderbilt Ⅱ)买下这幢房子作为夏天避暑的地方,但房子不幸于1892年毁于一场大火。次年,范德比尔特二世请来当时美国最有名的建筑设计师理查德·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设计建造了这座不怕火烧的石头城堡。

参观听涛别墅的过程很像是参加一次欧洲建筑博览会,几乎欧洲各国所有最好的东西都被拿来堆在一起,以至于后人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幢别墅的风格。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意大利热那亚和都灵风格的庭院,直径高达15米。正宗的意大利庭院是没有屋顶的,但这里天气没那么好,不敢露天,便在屋顶画上了蓝天白云。天花板上还镶嵌着4个蓝绿相间的大奖章,上面刻着橡树果和橡树叶,这是范德比尔特家族的徽章标记。大厅的柱子用的是来自意大利和非洲的大理石,壁炉则是从法国整套进口的,壁画也是法国风格。

庭院周围则是各种各样的功能室,包括餐厅、起居室、桌球室、图书馆和音乐室。其中音乐室的装饰和整套家具都由法国著名设计师亲自设计,在法国做好后再拆装运到美国重新组装而成,屋顶的四个角用法文写着春夏秋冬,墙上的装饰画则由法国名画家保罗·包德利绘制,他曾经画过巴黎歌剧院的天花板。

二楼和三楼则是大大小小的卧室和浴室,每间卧室附设的衣帽间都比一般人家的卧室要大。不用说,里面的家具和装饰也全都是当时所能买到的最贵的品牌。位于地下室的厨房也相当奢华,柜子里锁着一套银质餐具,一共有上百件,据说像这样大数量的成套银餐具在欧洲也非常罕见。厨房平时常备40名员工随时待命,还专门设了一间调度室,里面有一块呼叫板,任何一间房间的主人只要一按铃这里就会显示出来,仆人马上就可以通过专门的通道把餐饮送到指定的房间。

听涛别墅一共有70间房间,居住面积6000平方米。建造时的预算和账单已丢失,后人估算总建设费约为7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5亿美元。只用一件事就可以说明当时建造这座别墅时的奢侈做派:后人曾经惊讶于廊柱上的银饰经过了100多年后依然没有被氧化,还是那么光亮,但有人通过高科技手段分析了银饰的成分后才发现,那根本就不是银子做的,而是用上了当时非常罕见的稀有金属——铂(Platinum)!

可惜的是,范德比尔特二世只在这里住了一年就中了风,此后一直住在纽约养病,3年后再次中风,不幸去世,死时只有56岁。就在他住在听涛别墅那一年,美国经济陷入危机,联邦政府财政出现大量赤字。当时的美国总统亲自登门拜访,两人就是在听涛别墅二楼的一间会议室里达成协议,由范德比尔特二世出钱帮助美国政府度过了那次危机。

事实上,新港一直是老一批美国总统们夏天避暑最喜欢去的地方,毕竟和美国最富有的人一起做邻居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比如,从听涛别墅往北走几分钟就可以看到一幢并不起眼的海滨别墅,但门前的牌子告诉我,这就是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故居。他在就任美国总统期间几乎每个夏天都在这里度过,以至于新港曾经被美国媒体称为“夏季白宫”。

再往北走一段,眼前又出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农场,至少有4个足球场那么大。这就是哈默史密斯农场(Hammersmith Farm),其最早的拥有者为前美国第一夫人、约翰·肯尼迪的妻子杰奎琳·肯尼迪的继父,杰奎琳正是在这个地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和JFK的婚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这位继父1997年去世后,一位靠卖内衣发财的商人花了667.5万美元买下了它。这笔交易的完成标志着新港历史地位的终结,美国真正有钱有势的人纷纷把自己的夏季行宫搬到了更远的地方,而这个新地方和肯尼迪家族有很大的关系。

玛莎葡萄园

罗德岛州的北面是马萨诸塞州,该州有一个狭长的L形半岛,看上去就像是向大西洋伸出去的一条胳膊,这就是“鳕鱼角”(Cape Cod),也是肯尼迪家族的根据地。肯尼迪家族人丁兴旺,其男性成员有多人从政,政绩显赫,绝对是美国政坛的头号家族,其中约翰·肯尼迪无疑是肯尼迪家族最优秀的成员,“鳕鱼角”内有个约翰·肯尼迪博物馆,展出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他用过的实物,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

从“鳕鱼角”最南端的小镇法莫斯(Falmouth)坐摆渡船,20分钟后就可以到达玛莎葡萄园岛(Martha's Vineyard)。该岛于1602年被一位英国探险家发现,他以自己女儿的名字为该岛命名,其实当时岛上并没有葡萄园,只是他觉得气候适合种植葡萄而已。

玛莎葡萄园岛距离大陆约12公里,至少比新港远3倍。总面积232平方公里,是新港的8倍。事实上,该岛是美国东海岸至今未和大陆连通的面积最大的岛,这个特点决定了这个岛早晚会被富人们看中,成为他们的消暑乐园。

第一个发现此岛妙处的大概就是约翰·肯尼迪了,他从小喜欢航海运动,十几岁时有一次驾船出海遇到风暴,漂到玛莎葡萄园岛上,受到了岛民热情的接待,从此他就喜欢上了这个岛,几乎每年夏天都要来这里度假。约翰·肯尼迪被暗杀后,妻子杰奎琳改嫁希腊船王并远赴欧洲生活,但她一直保留着岛上的一幢别墅,直到1994年去世时为止。

不过,真正让此岛出名的还不是约翰·肯尼迪,而是他的外甥泰德·肯尼迪(Ted Kennedy)。1969年7月18日,时任美国参议员的泰德去玛莎葡萄园岛度假,不小心把车开到了沟里。泰德侥幸脱险,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一位年轻女性不幸死亡。此时距离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美国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遇刺身亡刚刚过去一年,于是遭到全世界媒体的一通爆炒,玛莎葡萄园岛终于出名了。

这个岛和肯尼迪家族的渊源还没有完。1999年7月6日,约翰·肯尼迪的儿子小约翰·肯尼迪驾驶私人飞机从新泽西飞回玛莎葡萄园岛,结果因为操作失误,飞机在该岛附近的海域失事,机上3人全部死亡,包括他的妻子和妻子的姐姐。三人的骨灰被撒到了玛莎葡萄园岛附近的海水中。

也许是因为肯尼迪家族名声太好的缘故吧,后来的许多美国总统都把这个岛作为“钦定”的度假地。比如前总统克林顿在他执政的8年时间里,有7年的暑假是在这里度过的,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后的第一个暑假也带领全家来岛上住了一个星期。不过,喜欢来这里的都是民主党总统,身为共和党的大小布什一共当了12年美国总统,竟一次也没有来过这里。

玛莎葡萄园岛不仅吸引政客,还吸引了很多艺术家来此度假。美国70年代最著名的民歌手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和卡莉·西蒙(Carly Simon)就是在岛上度假时相识,并结为夫妇。1974年,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选择这个岛作为外景地,拍摄了热门影片《大白鲨》,获得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这个玛莎葡萄园岛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只有亲自上岛看看才能明白。一个周末的上午,我乘坐摆渡船来到该岛,发现乘客大都是来度假的游客,还有不少扛着高尔夫球包去打球的商人。游客大都是白种人和黄种人,很少见到黑人。上岛后我租了辆吉普车,沿着环岛公路开了一圈,发现岛上林木茂盛,人烟稀少,很容易找到一个无人的地方静坐一整天而不用担心有人打扰。岛上房子也不多,只有码头附近才能看见宾馆,数量有限,而且租金极贵,剩下的基本上全都是独门独院的别墅,隐蔽在树林之间,外人很难看得见。我开着四轮驱动的吉普车钻进树林看了看,发现大部分别墅门前都没有车,说明它们都是空置着。据说岛上有大约1.5万幢别墅,56%是美国其他地方的富翁们购置的度假屋,只有夏天的时候才会来住上几个星期。

岛上的公路修建得相当平整,而且没有一盏红绿灯。全岛只有一辆公共汽车,每天只绕岛转4圈,相当不方便,大部分游客都只能自己租车。岛上几乎没有任何游乐设施,既没有多少酒吧,也数不出几个值得一提的所谓“景点”,游客们都是来跑步骑车健身,或者去海边晒太阳,陪孩子玩沙子的。他们通常不会住旅馆,而是住在自己购置的夏季行宫,或者临时租的别墅里。后来我查资料,得知玛莎葡萄园岛的常住人口只有1.5万,旅游旺季时总人口会膨胀到10万人左右,对于一个周长200多公里的旅游胜地来说,这个数字还是相当小的。这个岛的消费水平是美国平均水平的1.6倍,房价和租金更是比美国平均水平高一倍,这就把大多数穷人挡在了岛外。说起来美国是一个民主社会,但美国的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这种两极分化可以看做是新的种族隔离,只是这种隔离不是通过法律,而是用经济杠杆为手段来实现的。

第二天我跟了一个旅行团去岛上唯一值得一提的景点,这就是姜饼屋(Gingerbread House)。其实这就是一个维多利亚式建筑群,小木屋的外表漆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特别适合拍照,或者做成风景明信片。导游介绍,这个建筑群最早是宗教信徒举办夏令营的地方。早在19世纪初期,一群来自美国本土的教徒抱着寻找世外桃源的目的来到玛莎葡萄园岛,在这里搭起一堆帐篷。教友们住在一起学习宗教知识,修身养性。随着人数增加,这些帐篷慢慢变成了木头屋子,但却仍然保留了帐篷的格局,每间屋子之间的距离都非常近,有几幢甚至都连在了一起。如今这些房子都已成为古董,里面的生活设施相当落后,但仍然吸引了众多买家前来投资。每年夏季这里都住得满满的,邻居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很像是人民公社。

“经常有名人来这里租房子住呢。”导游对我说,“这是他们唯一可以不在乎隐私,活得像个正常人的地方。”

这位导游很喜欢讲名人的故事。据说她刚来岛上工作的时候,有一天去一家咖啡馆买咖啡,有个绅士很有礼貌地为她拉门,并伸手示意她先进去。她正想说谢谢,抬头一看,那人竟然就是好莱坞大明星汤姆·汉克斯。后来汉克斯跟她一起进了咖啡馆,买了杯咖啡坐下,周围的人全都没在意,仿佛他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场景让她感到非常吃惊,这在洛杉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望着周围这些拥挤的小木屋,我突然意识到玛莎葡萄园岛的魅力就在这里。名人也是人,他们也渴望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这个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昂的价格,满足了明星和政治家们过普通人日子的愿望。■ 富人肯尼迪家族美国哪里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