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国:好角色是讨不来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陈宝国:好角色是讨不来的0( 电视剧《茶馆》中,陈宝国扮演的茶馆老板王利发 )

第一次见到陈宝国是4年前,《大明王朝1566》的发布会上,他被几名记者围住采访,一边采访他一边后退,直贴到背景板上,陈宝国开玩笑说:“你们再逼我,我就掉下去了啊!”

第二次,和他坐同一辆车去机场,一个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不停嘴地恭维他,用各种赞美把他再次围得水泄不通,一般人早就飘飘然,陈宝国明显还很清醒,他用语气助词支应着,神情却显示,灵魂早就飘到了外太空。他的不树敌哲学让他很难对人说“不”字,有时接起戏来也是如此,碍于人情会演一些并不那么情愿的角色。

“我现在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人要敢于说‘不’字,如果这过不去的话,我想我就跟人家实话实说呗,如果是圈儿里的朋友,他可能会理解。在创作上,我完全是两种状态。对剧本、对角色,这个面子是尽可以不顾的。”

几个经典角色让陈宝国与“霸气”这个词扯上了关系,他说自己有白景琦、刘彻身上的某些生活习惯或是好恶,但非要把他与人物性格画等号,他的待人处事却更像这个新形象——《茶馆》中的掌柜王利发。他属于心里什么都明白,但会用最圆融的方式与这世界和解,尽量地保护工作以外的自由空间。其实这几年陈宝国不是很顺,不是每个用过心的角色都能收到相应的效果,比如《大明王朝1566》,因为播出平台和题材不相符,结果令他相当惋惜。“我一直觉得那个戏是我参与表演以来的项目里,方方面面都挺优异的。播出频道有很大的关系,没错。”因为演出太多的缘故,他很容易淡忘过去的工作,嘉靖皇帝和越王勾践是他近年来为数不多兴奋过的创作历程,为了勾践,他还差点被马踏到,但再没有当年《大宅门》的轰动一时。

中国有为数不多的几位中年男演员具有收视保证,同时,他们也有着很大的收视压力,如果连着几部戏没有大火,就会陷入有价无市的行情。

陈宝国:好角色是讨不来的1( 陈宝国出演的电视剧《茶馆》 )

《茶馆》几乎又给了陈宝国一次折磨,这个折磨不是工作本身带来的。在塑造王利发的两年里,陈宝国找到了久违的“癫狂”。他很难形容这种情绪,“打破僵化,打破你以往的表演习惯,内心的体验和随之而来的压迫感与焦虑,那可能对演员是很强烈的,他耗费我的心智,可能是耗费得越多我越觉得过瘾”。

有于是之的珠玉在前,王利发变成了一个很难接的活儿。没看过“舞台版”,只看过“电影版”的陈宝国比“人艺”系统熏陶过的演员心理包袱反而要小很多。“老实讲,我没有负担感,我没有压力感,这不是不谦虚,这是实事求是。”因为“哪哪都不像于是之”的原因,他被制方片选中了,陈宝国的第一反应是欣喜若狂。因为50年前老舍创作《茶馆》的时候,陈宝国恰好出生,他把这两件事看做冥冥中的某种机缘。

陈宝国:好角色是讨不来的2( 《钢铁年代》剧照 )

开拍时他在发烧,却没敢和剧组讲,怕被换掉。白天拍戏,晚上看急诊,这种新人患得患失的心态对一个大腕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他尤其珍惜这种感觉。“这种状态对我完成王利发可能也不是坏事儿。”他说。

陈宝国被称为眼有贼光,他把这个也归结为自己有一对浓眉,眉毛是眼神的帮凶,剃完眉之后,洗脸水都会流进眼睛里。“我不仅仅是想完成王利发这个角色的创作,我还要完成一个以往我自我的,或者我给观众印象的一个颠覆,我是有这个野心的。演了30年戏,上戏剧学院的时候,我一直有个理想:要做百面人。这个理想从来没有改变过,而且越来越坚定。你只要演过某个类型的角色之后,别人就对你产生了信任,‘他可以有这种能力,可以交给他试一试’。这个路就会越来越宽。”

他对王利发如此重视,甚至提高到他这10年来最重要的三个角色之一。“10年前有《大宅门》,5年前有《汉武大帝》,这10年里头,这三个角色,对我来讲标志着一个演员的成熟。”

实际上,陈宝国一直在寻求着某种突破,对他这个年纪的演员来讲,这个突破是困难和痛苦的。“这个圈子里一直有句话,叫做‘性格演员’。但是这条路是很难走的,《茶馆》又有一个很高的标杆。”

老舍当年写作《茶馆》的时候,也面临着一个痛苦的突破。解放初期,群情激昂,文艺创作先要有一条红线,要歌颂什么,配合什么,必须主题先行。谨小慎微的老舍很勉力地配合新宪法写了一部剧《人同此心》,整个戏挺僵硬,只有茶馆这一幕鲜活,在众人建议下,《茶馆》变成一出完整的剧目,它也成为老舍最没有争议的佳作。

王朔在《我看老舍》里曾说:“真正使我对老舍这个人作为作家感到佩服的是话剧《茶馆》⋯⋯那个北京话的魅力在这部戏里充分得到了展示,直到现在,我们遇到和《茶馆》里某句台词相似的情景还会干脆就用这句台词说话,好像没有比这么说更贴的⋯⋯老舍的优势在于他对北京小市民的熟悉,兜里有大把现成的人物,不管这戏的立意多么扯蛋,他都能随时拿出一条胡同的全部人马帮忙把这个蛋扯圆,这也正是他那个年代别人都傻了而他能盛极一时的原因,甚至能一不留神扯出个《茶馆》这样的金蛋。”

老舍在后来的每一次写作中都希望超越《茶馆》,求之而不得,愈发地难过。演员和作家的工作过程中某些情景是类似的,当陈宝国有了白景琦之后,他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尽管他一直竭尽所能地挑拣“有意思”而不是戏份重的角色。当陈宝国演了他第一个“问题青年”——《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刘思佳后,他有机会出演《四世同堂》中的大少爷,但他出人意料地更中意一部在当时被看做不入流的商业片《神鞭》中的反派配角“玻璃花”——天津卫的小混混。

所有人,包括原作者冯骥才都不看好国字脸的陈宝国能演这么邪性的小人物,“玻璃花”的一只眼被人打花,当时技术条件落后,陈宝国去扣子厂把一只玻璃扣子磨成隐形眼镜的形状,强行戴进眼睛里,每天八九个小时眼睛里要有这个扣子,泪流不止,落下了快速眨眼的毛病。

“其实这个角色我已经很淡忘了,我觉得我算是很聪明的,能够给自己做主,这个正确可能就是跟戏剧观有关系,我就是想选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演员是很无奈的一种职业。你想在这个路上长期走下去,要完成你的理想,肯定是要演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这就像老舍先生说‘《茶馆》这个戏是功夫,但是演员们真长本事’,我演这个戏,对这句话太有感触了。从当演员开始我就没讨过一个角色。有些角色讨是讨不来的,尤其是好角色讨不来,该是你的就是你的,顺其自然的。”

原本电视剧是非常伤腕儿的,当某个人长期占据荧屏,观众会只记得他的熟脸,而忘记他在演谁,让观众忘记不讲理的白景琦,想起愁眉不展的王利发,对他来说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原话剧中,王利发只是个穿针引线的人物,类似于主持人,其他串场人物的戏比他更精彩,对于第一版的剧本,陈宝国内心有疑虑。恰好这时需要把搭好的景做旧,空闲出几个月时间,他参加了第二稿的修改。“这一稿在剧本上是有飞跃的变化,这是最终我确定能够加盟这个戏的原因。其实你知道,原先的舞台版完全是靠演员演出来的,当然它是一个群戏,影视剧一定要有一个男主人公,相比之下,王利发不是个最最能吸引演员的角色,但这样已经难能可贵了。”

话剧中王利发是没有感情戏的,但作为电视剧谈情说爱必不可少,他生命中就增添了三个女人:他暗恋的小寡妇张秀英、说媒拉纤的大舅妈、他未来的媳妇王淑芬。40多集的电视剧比起三幕话剧,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结尾就引起过不小的争议。

老舍的第一稿中,王利发为了保护暴动学生被打死,死得很光荣。于是之提议改成三个老头共话沧桑,老舍听后,前进了一大步,让王利发上吊而死。这样的结局是非常不革命的,但悲剧气氛浓厚。电视剧中,王利发一把火烧掉了茶馆,这个主意是在拍摄中陈宝国出的。“老舍在戏里有一句话:‘生,这个茶馆是我的;死,它也是我的。’作为他的最后一点反抗,他要和茶馆同归于尽,你不让我在这茶馆活着,我就一起带走。这恰恰是忠实于原著的。”因为舞台上没有办法表现放火的内容,而上吊在影视剧里,又不够激烈,他认为这只是对老舍的用意揣摩之后而进行的一个延伸。

有心栽的花,往往很难盛放。《茶馆》2008年就完成了,曾与《走西口》、《人间正道是沧桑》一起竞争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惜败之后突然悄无声息,一直不提何时播出。有观众认为它的台词搬到当下很多场合都能用,恰恰是它推迟播出的原因,陈宝国回避讨论这个话题。

那一阵他心里很堵,和制片人兼好友李功达一见面不能提“茶”字,要说“沏杯带色儿的”。“我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说老实话也打听不出来。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传媒的娱乐样式,它的时效性特别强,它一定是要趁着新鲜的时候卖掉,它是鲜果不是干果,这个可能是对这个电视剧最大的考验,恰恰是这段时间的搁置,这个戏还能够放出来,还能达到分数线,我们就更欣慰,它没有被淘汰。”

曾经白景琦的少年扮相让观众批评陈宝国“装嫩”,到了《汉武大帝》的第一次出场,他非常不安,和摄影师池小宁强烈要求可不可以重拍一次,摄影和灯光的配合使得他比上次显得年龄感更接近人物了一些。“因为我知道汉武帝那个角色是我这辈子做演员最后一次演年轻人的戏了,以后我不会再去演那样的了,没有办法了,来不及了。”

话剧中王利发第一次出场只有20多岁,在电视剧剧本创作时,编剧已经想到如果由一个名演员出演,年龄和名气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他出场时就已经40岁,这也卸下了陈宝国心里的担子。“我没装嫩,这个挺冤枉我的,”他有点委屈地说,“恰恰老年是我没有经历过的,我做演员的最大优势是想象力。”他认为自己是感性大过理性的人,很难条理清晰地分析角色,但明白那一刻该做什么,像王利发的老年戏,每句话唠唠叨叨说好几遍,绕来绕去,这就是陈宝国眼中老年人的特征。“其实演员要说的话,我一直觉得不应该说很多,该说的在戏里都说了,那个就是铁证如山,抠也抠不掉。”

《茶馆》的开场曾被曹禺称为古今中外最经典的一幕,人物齐齐登场。陈宝国铆足了劲,有八九拨儿人入场,每一拨儿他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并不全是笑脸迎人。有两个没有进门的下棋人拍桌子,王利发劝他们小声点。“那时候我有一个表情,我也没有说认可也没有说不认可,那么一个谦恭的表情又不失身份,就表明了我的态度。这种东西既是北京人的,也是王利发的,他的那种圆滑、待人接物,他就是一个茶馆掌柜的,我认为是寻找到了一个自己感觉最准确的一个态度。”陈宝国说。

“如果有遗憾的话,我觉得场面还做得不够红火。作为拍电视剧,我觉得最残酷的一点,就是一次性。舞台剧演员可以演500场,我只有这一次的机会,除了尽量生活化和真诚,运用我30年来积淀下来的技巧,包括对生命的一点点见解。不管哪个年代,不管哪个文化背景的观众,有文化的没文化的,地域的不同,你最终打动别人的都是真诚。”■

(实习记者童亮对本文亦有贡献) 讨不来王利发演员中国电视剧老舍茶馆角色陈宝国

上一篇: 朱铭在“人间”
下一篇: 米芾评唐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