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幸存者的烦恼

作者:袁越

(文 / 袁越)

无论用哪种文字来写,癌症都是一个可怕的疾病。中文的“癌”是个古字,如果把病字头去掉,念“yán”,就是“岩”字的另一种写法。古人之所以这样写,一是描述癌组织状如岩石,二是形容癌症很难治愈。

曾经有不少人质疑说,为什么古文献里很少看到这个字?是不是说明现代社会癌症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了?事实不是这样的。癌症是典型的老年病,也就是说,年纪越大患癌症的概率也就越大。古人平均年龄比现在低很多,大多数人还没等到生癌就已经死于其他疾病了。另一个原因在于,癌症并不是那么容易诊断的,古人不懂得癌症的发病机理,因此很多癌症都被疏忽了。直到生物学家们搞清了遗传的机理后,医生们这才终于知道了癌症的病因,并依此发明了很多诊断和治疗癌症的方法,癌症的治愈率逐年提高。

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统计,仅在今天的美国就生活着1140万得过癌症后被治愈的人,这个数字在过去的30年里提高了3倍。美国有80%的儿童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疗后至少又活了5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完全康复,结婚生子,过着正常人的生活。

但是,癌症幸存者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很多证据表明,得过一次癌症的人患次发性癌症(Second Primary Cancer)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两倍。所谓次发性癌症指的是初次癌症完全治愈后产生的新癌症。据统计,发达国家平均每3人就有一人会在有生之年患一次癌症,如果这些病人全都被治愈的话,那么按照这个比例,每9人当中会有一人患上次发性癌症。但实际情况是,发达国家癌症幸存者患上次发性癌症的可能性是2/9,比理论值提高了一倍。增加的这部分人当中,一半人的病因和初次癌症相同,另一半人的病因在于导致他们患上初次癌症的原因没变,比如遗传、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等,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初次癌症的治疗过程。目前大部分癌症的治疗方法无外乎化疗和放射疗法两类,它们都是通过干扰DNA复制的过程来打击分裂旺盛的癌细胞,但这显然会增加健康细胞的基因突变概率,其结果不光是增加次发性癌症的发病率,还会引起很多其他病变,比如中风、骨头损伤、肥胖症、肺部组织硬化、心脏肌无力等,甚至连婴儿死亡率也会受到影响。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科学家在今年7月22日出版的《柳叶刀》(Lancet)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对那些接受过腹部放射性治疗的儿童癌症患者长大后生出死婴的概率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女性癌症幸存者长大并怀孕后生出死婴的概率要比对照组高很多,但男性则没有区别。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卵子经过放射治疗后有相当一部分受到了损伤,但精子由于可以不断再生,对放射治疗并不敏感。

由于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癌症幸存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的健康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医生们的重视。据统计,癌症幸存者当中有40%的人在被诊断出初次癌症之后的30年里会再次患上某种致命疾病,但也有25%的幸存者和普通人一样健康。于是,不少人开始着手研究这里面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改进初次癌症的治疗方法,减轻病人吃二遍苦的概率。

这一领域最新的进展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希望之城癌症研究所”(City of Hope Cancer Center)的研究人员斯密塔·芭提雅(Smita Bhatia)博士,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分析了癌症幸存者患上充血性心脏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的概率,发现其与患者治疗初次癌症时使用的蒽环类抗癌药(Anthracyclines)有关。这是一类使用广泛的化疗药物,包括阿霉素、道诺霉素、表阿霉素等,大约有一半的癌症患者使用过这种药。科学家们早就知道这种药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副作用,这就是充血性心脏衰竭,患者心肌萎缩,收缩无力,死亡率非常高。

芭提雅博士分析了165名在儿童期接受过蒽环类抗癌药治疗,后来又患上充血性心脏衰竭的癌症幸存者,并与323名同样接受过蒽环类抗癌药治疗,但没有发生心脏病的癌症幸存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这两个群体在羰基还原酶(Carbonyl Reductase)的基因型上存在明显差别,心脏病组更多地带有CBR1和CBR3这两个突变型。

这两个基因型分别对应两种羰基还原酶亚型,这两种亚型的酶分解蒽环类抗癌药的能力比对照组高。于是,蒽环类抗癌药更容易被分解成小分子量的乙醇类代谢物,并堆积在心脏细胞内,直接导致大量心脏细胞死亡,其结果就是充血性心脏衰竭。

芭提雅博士在今年6月7日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研究年会上首次对外公布了这个结果,被认为是癌症幸存者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与会者认为这个结果一旦被更多的研究所证实,就将改变医生使用化疗药物的方式,真正做到因人施药。■ 烦恼幸存者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