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列特涅夫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著名波兰裔大导演波兰斯基刚刚获释,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指挥家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1957〜,各报新闻中多被译为普列特尼奥夫)又在泰国因娈童案被起诉。好在普列特涅夫背后有俄罗斯国家名誉为靠山——他可是俄罗斯连续三次国家奖的获得者(叶利钦颁奖一次,普京颁奖两次),想必此事最后的结论,一定是一场误会。
对普列特涅夫,我等古典音乐爱好者都颇具感情。他出生于俄罗斯通商的第一个港口城市Arkhangelsk,13岁就进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家弗莱尔(Yakov Flier,1912〜1977),1978年21岁获得了第六届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的金奖。我购买他的第一张唱片是苏联旋律唱片公司录制的他演奏的李斯特,其中的《梅菲斯特圆舞曲》弹奏得那样诡秘,《艾斯特庄喷泉》的内敛与《拉科奇进行曲》的狂放形成强烈对比,《B小调奏鸣曲》又真是把浪漫幻想的幅度表现得特别宽阔。随后,再买旋律公司他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四季》,因为有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充满深情的演奏标版作比较,又觉得他缺少了凝铸力。尽管里赫特只弹了4首,但这套组曲,选弹4首也真的已经够了。
普列特涅夫真正开始具备国际名声,是在苏联解体、他所组建的俄罗斯国家乐团(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亮相后。这支乐团的创建多少得益于他1988年与戈尔巴乔夫的相识,它被称为苏联解体后,第一支由民营资本支持,又冠以“国家”的乐团,政治烙印是明显的。它首次以唱片亮相,是Virgin公司1991年发行的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这是普列特涅夫对年龄比他大14岁的拉脱维亚著名指挥家扬颂斯(Mariss Jansons,1943〜 )上世纪80年代指挥奥斯陆爱乐乐团已经建立的抒情诠释柴科夫斯基地位的挑战。我仔细对比过两个版本,普列特涅夫的超越是明显的。除了第二乐章,他诠释其他3个乐章都更放慢了速度,使充满感情的叙述变得从容。尤其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对充满慰藉的幻想的回味,处理得温馨至极。第二乐章的甜蜜、第三乐章想要挣脱一切的进行曲与最后一个乐章的愤怒及深重叹息,也都比扬颂斯更强调精致。这张唱片上附加的《斯拉夫进行曲》,凸现出斯拉夫人潇洒的精神气质,我以为也是此曲最佳选择。
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迷恋上他,则是因为DG唱片公司1993年录制的那张《俄罗斯序曲集》。这张唱片中,普列特涅夫只选了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一首较火暴的曲子,其他都强调了抒情性。他明显要通过抒情性,面对全世界听众,重塑由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1903〜1988)或斯维特兰诺夫(Evgene Svtlanov,1928〜 )所塑造的俄罗斯音乐形象。实际上,正因他这种努力,斯维特兰诺夫的权威性就彻底坍塌了。这张唱片,他是明显要挑战匈牙利著名指挥家索尔蒂(Geoge Solti,1912〜1997)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在Decca公司的那个俄罗斯序曲传奇录音。索尔蒂这张唱片中最抒情的曲子是穆索尔斯基歌剧《霍万兴那》中的前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普列特涅夫也选择此曲作为情感表达的高潮。两相比较,他更突出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在传递中表现出的袅袅晨曦效果,那些演奏员真的具备了超越伦敦交响乐团的水准。
普列特涅夫率领他的这支乐团对于古典音乐的贡献,就在对俄罗斯音乐中细腻而又纤弱的抒情气质的强调。他尝试以精致的演奏,改变俄罗斯音乐过度强调戏剧化冲突,给人情感粗犷、粗糙的印象。这也正是对俄罗斯精神的重塑。他在对俄罗斯经典音乐的诠释上,似乎走的是与另一位也是苏联解体后迅速崛起的著名指挥家杰吉耶夫(Valery Gergiev,1953〜 )截然相反的道路。《俄罗斯序曲》后,他在DG公司选择录制的第二张唱片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与幻想曲《岩石》,他喜欢拉赫玛尼诺夫,显然把挖掘拉赫玛尼诺夫的古典浪漫气质作为进一步突破的目标,这也是扬颂斯建立了功勋的领域。但这首《第二交响曲》却未获好评,尽管他把《岩石》处理得非常出色,但对拉赫玛尼诺夫那种浓厚忧郁中飘忽不定的浪漫的捕捉是有难度的。随后,他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的舞剧音乐《灰姑娘》与交响组曲《夏夜》,其中轻盈而充满梦幻的诗意又令人赞叹。这套唱片,我尤其喜欢第一张,《灰姑娘》第一幕中仙婆的两次出场都充满神奥色彩,《夏夜》中的两首夜曲更令人神往。
普列特涅夫的气质,其实适宜于从轻盈中去寻找细腻。他1995年在DG公司完成的柴科夫斯基全套交响曲录音,凡是轻盈抒情的段落都好,比如《第四交响曲》的第二、第三乐章。而类似《第五交响曲》表现命运冲突的部分,反而缺少特色。他确实孜孜以求钟情于拉赫玛尼诺夫,也许拉氏的沉郁与他自己有太多交集,更令他陶醉。但他的拉赫玛尼诺夫,至今听到最好的,还是他作为钢琴家,与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2007)合作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无论表情还是节奏,都漂亮极了。其实老罗与他及他的乐团,真是天仙搭配,可惜老罗很快逝去,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终未录成。
普列特涅夫好像有意在排斥那些喧嚣的音乐,普罗科菲耶夫或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他一首都没有录音。■ 艺术音乐唱片列特涅夫